李宛真 劉清揚
摘 要:祝允明的草書是真正的狂放不羈,而要形成這種“狂”離不開其坎坷的仕途經(jīng)歷和愈發(fā)矛盾的心歷路程。他的狂草博采眾長然后成自家風貌,經(jīng)典代表作《箜篌引》在狂放中既見性情又盡合古法,書風偏近黃庭堅。
關鍵詞:祝允明;狂草;《箜篌引》;書法
由于政治高壓、文字獄嚴酷、臺閣體盛行、社會氣氛緊張,明初的書壇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延續(xù)了元朝趙孟頫的“復古”道路。明中期王陽明心學興起,書壇上出現(xiàn)了“復古”與“反叛”并存的現(xiàn)象,而祝允明就是處于這一關鍵時期的關鍵人物。他打開了向宋人學習的新徑,一掃臺閣體呆板庸俗之風,為晚明解放個性思潮影響下的“重情感、重獨創(chuàng)”書家的崛起埋下種子。
一、祝允明其人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支指生、枝山等,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性嗜酒,為人放蕩不羈,風趣灑脫,才華橫溢。祝允明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祝顥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母親為大學士徐有貞之女,太仆少卿李應禎是其岳父。徐有貞、李應禎本就為吳門的前輩書家,因此祝允明擁有書法學習得天獨厚的條件。文徵明言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其書法與文徵明、王寵合稱“吳門三家”。祝允明充滿才氣,但仕途經(jīng)歷卻很坎坷。王衛(wèi)民曾在其文章中分析過“仕途失意”是祝允明狂草書風形成的原因之一。閆繼翔也認為祝允明善小楷和狂草這兩種跨度很大的書體與漫長的科考給他造成的兩極性格有關。西漢揚雄曾言“書,心畫也”,今人也常說“字如其人”。一個人書風的形成離不開他的人生經(jīng)歷與心境的變化,因此祝允明狂草書風的形成亦離不開那段坎坷的仕途經(jīng)歷和愈發(fā)矛盾的心路歷程。
二、祝允明的仕途與其狂草書風的形成
(一)早年——養(yǎng)尊處優(yōu)與楷法精熟
祝允明從成化十六年(1480年,21歲)到弘治五年(1492年,33歲)一共經(jīng)歷了四場鄉(xiāng)試才中舉(弘治二年因病未試),又因聽信算命人放棄第一次會試。這期間,他的外祖父、母親、父親、祖父相繼離世。早年的祝允明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富家公子,在徐有貞的影響下主要學習晉唐法帖,他自言:“自髻丱以來,絕不令學近時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边@一階段他主要書寫小楷,作字渾厚,形態(tài)略扁,主要得法于鐘、王,留下《唐宋四家文卷》《離騷經(jīng)卷》等作品。李應禎曾言:“祝婿書筆嚴整,而少姿態(tài)?!崩顟澲鲝垊?chuàng)新,反對臺閣體,曾言“破卻工夫,何至隨人腳踵”。
(二)中年——失意文人與書風轉(zhuǎn)變
中年的祝允明經(jīng)濟狀況每日愈下,他發(fā)出了“紙上逐年添墨字,床頭何日有黃金”的人生疑問。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49歲的他已經(jīng)連續(xù)參加五次會試,皆不第。科考的失敗重重打擊著他疲憊的身軀,他的思想也逐漸從儒家積極入世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yōu)獒?、道出世為主。對此葛鴻楨曾論述:祝允明早年師承的鐘繇、王羲之、虞世南都帶有道家傾向,臨寫過的《黃庭經(jīng)》《筆髓論》也有明顯的道家思想,他還像草圣張芝一樣在醉酒后作書,這些行徑都體現(xiàn)了失意文人祝允明或多或少渴望從佛、道思想中尋求慰藉的心情。這段時期他開始向往宋人那種自由抒情、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并將宋人的“尚意”書風融入晉唐古法嘗試著創(chuàng)新,因此行書、草書作品逐漸多了起來。祝允明也反對臺閣體,卻不同李應禎那般極端,他主張先“隨人腳踵”才能“不隨人后”。他在《評書卷》中言:“蓋師法古而結(jié)體密,源流遠而意象深”,表達了對“古法”“本源”的重視。因此,他做了大量嘗試,即把先賢的不同書風融入自己的行、草作品,比如王羲之的風流蘊藉,旭素的狂狷,蘇、黃、米的意韻,留下了許多面貌多樣、靈動自然的行書、草書作品,比如《摸魚兒詞》《樂志論草書軸》《致元和手札》等。
(三)晚年——矛盾重重與狂草寄情
正德六年(1511年),52歲的祝允明和兒子一同參加會試,子續(xù)登第,允明不第,其內(nèi)心既是欣慰又是慚愧。直到正德九年(1514年)春,第七次會試失敗,他終于放棄了科考,入京謁選,得到廣東興寧縣知縣一職。入職之后的祝允明在短暫的喜悅與勤勞執(zhí)政后深感自己單純的性格要融入官場實在不易,言:“仆誠不善仕,其故大率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偽,不能忍心……”對于自己苦追一生才得到的為政生活祝允明深感失望和厭倦,繼而生出無限的惆悵、消頹與思鄉(xiāng)之情,徐慧曾例舉了祝允明該時期的詩作為證。嘉靖元年(1522年)他得人推薦升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官,人稱祝京兆,只一年就歸隱還鄉(xiāng)。短暫的喜悅后,是他對于歸隱的糾結(jié)。祝曾言:“唯為歸計,猶有所羈,不能快耳?!弊T拭魍砟甑男木呈窍喈攺碗s的,從放下大半生的執(zhí)念妥協(xié)謁選,到為官不順選擇歸隱,再到歸隱之后矛盾糾結(jié)。此時他的性格變得更加狂放、敏感且多疑,如詩句:“枝山老子鬢蒼浪,萬事遺來剩得狂”?;蛟S是不想再壓抑本性的灑脫與不羈,或許是想發(fā)泄內(nèi)心的矛盾與糾結(jié),其書風逐漸從中年自然靈動的行、草轉(zhuǎn)變?yōu)榉趴v不羈的狂草。他的狂草擁有自身獨特的自然與天真,用筆千變?nèi)f化,行筆沉著痛快,王世貞評其“風骨爛漫,天真縱逸”?!肚昂蟪啾谫x》《古詩十九首草書帖》《箜篌引》等正是其晚年狂草的經(jīng)典之作。
三、祝允明狂草代表作《箜篌引》的藝術(shù)特色
祝允明秉承“遍友歷代,歸宿晉唐”的書學理念。他崇古、學古,并在中、晚年時期留下了許多“仿書”作品,“仿書”即非臨非摹,取原作之意成之。祝允明轉(zhuǎn)益多師而得自家風貌,這在其晚年作品《箜篌引》中得以印證?!扼眢笠酚置妒志聿苤苍娝氖住罚瑸樽T拭魍砟昕癫莸欠逶鞓O之作,縱36.2cm,橫1154.7cm,紙本,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容包含《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名都篇》四首曹植詩,全卷共581字,116行??v觀全篇,作品既有晉人書飄逸脫俗、神采奕奕之韻,又有張旭書汪洋恣肆、讓人肅然可畏之感,還有懷素書靈動自然、圓轉(zhuǎn)流暢之態(tài),更有宋人書意趣天成、自由抒情之意。李軼斐曾談到過黃庭堅大字行楷對祝允明書法的影響,所以,《箜篌引》中也可以找出其明顯學黃的影子。
首先,用線渾厚有力,線條中的筆墨趣味豐富。如“零落歸山丘”的“落”字,草頭的橫畫(圖1)在行筆過程中加入了頓、挫,使筆畫呈現(xiàn)出恰到好處的波勢,用“點”大膽,巧妙地化線為點。如“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圖2),這些點畫飽滿而多姿,使作品呈現(xiàn)一派生機與活力的景象。其次,布局巧妙,收放自如,常見于放長撇畫或者豎畫使字勢開張并讓下一字趁“空”而入。如“斗雞東郊道”的“郊道”二字(圖3),在緊湊的空間內(nèi)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
祝允明在最后一首詩《名都篇》的末尾寫道:“冬日烈風下寫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誰也。”以祝允明所在年代為起點,上推到“千五百年前”乃為東漢時期,這暗指他神往自己的草書可以和草圣張芝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言辭中盡顯其得意之態(tài)。再看作品,通篇用筆利落,有很多“出尖”的筆畫,神采飛揚;行距緊湊,字形取扁勢(圖4);用墨大膽,輕重、枯濕對比強烈(圖5);線條時而連綿不斷,時而劃線為點,時而又有疾馳拉長如長槍鐵戟。如此種種,使作品有了強烈的抒情性與節(jié)奏感,形成典型的浪漫主義書風。當然,隨心而書、縱情筆墨的后果就是這幅作品里有很多不計工拙的地方,這使得我們能透過那些恣肆而隨意的筆觸感受到當時祝允明在冬日烈風下豪情萬丈、舒適暢快的情感。
正如顏真卿懷著悲憤心情寫下《祭侄文稿》,王羲之在酒后飄然自得寫下《蘭亭集序》,同樣,祝允明將一生的辛酸與苦悶化作萬丈豪情寫下《箜篌引》。他將一生的辛酸融入狂草,又用狂草來抒發(fā)他矛盾重重的心境,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其精彩絕倫的狂草藝術(shù)。
參考文獻:
[1]文征明.題祝枝山草書月賦卷:文徵明集·補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衛(wèi)民.祝允明狂草藝術(shù)研究[D].河南大學,2006.
[3]閆繼翔.撕裂的兩極——祝允明的人生與書法[J].中國美術(shù)研究,2016,(4).
[4]揚雄.法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祝允明.寫各體書與顧司勛后系:懷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6]文征明.跋李少卿帖:甫田集,文淵閣四庫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祝允明.祝枝山全集[M].上海:上海大道書局,1935.
[8]葛鴻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榮寶齋,1993.
[9]祝允明.評書卷: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榮寶齋,1993.
[10]祝允明.懷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11]徐慧.從祝允明詩歌創(chuàng)作看其仕隱觀的轉(zhuǎn)變[J].中國韻文學刊,2009,(2).
[12]王世貞.藝苑卮言:明清書論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3]祝允明.書述:明清書論集[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4]黃惇.神會意得——從祝允q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書研究[J].中國書法,2015,(21).
[15]李軼斐.黃庭堅大字行楷書對明代吳門書家的影響[D].首都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李宛真,西華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篆刻。師從劉清揚教授。
劉清揚,西華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書法篆刻理論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