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古代笑話:一個公差押解一名和尚犯人,住店時和尚把公差灌醉,又給他剃了光頭,然后逃走了。公差醒來后發(fā)現(xiàn)少了一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和尚還在?!笨呻S之又困惑不解:“那我呢?我哪去了?”
一個腦袋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鬧出不知“我哪去了”的笑話,然而要真正認識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下面這個故事可不是杜撰的笑話了——美國有一名牧師拉賽爾·康維爾,以“鉆石寶地”為題巡回演講,令整個美國卷入了激情的漩渦。其演講的核心內容如下:從前印度有個富裕的農(nóng)民,他為尋找埋藏鉆石的土地而變賣了家產(chǎn),四處漂泊,終于窮困而死,可后來從他賣出的土地里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珍貴的鉆石??稻S爾用這個故事以及大量實例說明,人們向別處所尋求的,往往正是自己手中的東西。
自我,也是這么一個“陌生的朋友”,它是你“自己手中的東西”,然而往往被熟視無睹,似乎遠在天邊,神秘縹緲得很。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泵髅骶驼驹谶@座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面目;明明自己就擁有“自我”,卻偏偏不自悟,或僅有模模糊糊的認識。這就是“蘇東坡效應”——一種社會心理效應。
自我認識之法,如同觀察所有事物一樣,不妨近些、再近些。譬若潛入海底,可證龍宮之虛;登上月球,更信玉兔之無。倘若遠遠一瞥,霧里看花,隔岸觀戲,就很難認清真面目。
然而近觀,也并非一味的越近越好。有人用看畫來比喻:齊白石的《蝦趣圖》,若從一定的距離與角度看去,是形真而神似,栩栩如生;但過于貼近去看,只盯住一處,滿眼不過幾個墨團,了無意趣??串嬋绱?,看人亦然。魯迅先生說過,不管怎樣的美人,倘用放大鏡照她搽粉的臂膊,也會只看見皮膚的褶皺及褶皺中的粉和泥的黑白畫。
名作與美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普通作品與普通人了。對自我的認識,也很有這種“太遠不行,太近也不行”的境況。
“蘇東坡效應”的產(chǎn)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自從美國一位控制論專家創(chuàng)立模糊集合理論以來,以模糊集合論為核心的模糊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萬物運動之中。雞蛋可以孵雞,但小雞未啄殼出蛋之時,總不能說它仍是蛋,亦不可稱之為雞。石蠟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也會經(jīng)過明顯的中介過渡階段。客觀世界就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斗爭之中發(fā)展。
對自我的認識也是如此??陀^事物的模糊性反映在人的大腦之中,便產(chǎn)生了概念上、思維上的模糊性。由于人的思想往往不能全面、精確地反映客觀,這就常使人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大于客觀模糊性;又因為人類還具有自己的倫理、道德、意識、情操,于是人文領域的模糊性變得更為復雜。
有鑒于此,“蘇東坡效應”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當然,我們不是要被“蘇東坡效應”牽著鼻子走,向“自我”甘拜下風,使得對“自我”的認識模糊下去。在“蘇東坡效應”敲響的警鐘聲中,我們聽到的應該是這樣一種召喚:保持警覺,切勿盲目,力求對“自我”認識得全面些、清晰些……
辦法也還是有的??朔疤K東坡效應”的辦法,是深入“此山中”探幽微,跳出“此山外”覽全景,也就是要在微觀和宏觀這兩個視角的結合點上“對準焦距”。
下面是一組有代表性的測驗題。如實回答這些問題,可使你了解自己有否被“蘇東坡效應”牽著走,幫助你掌控 “自我”。
1.你的情緒是否時常變動?
2.你對別人的友情能維持很久嗎?
3.你購買廉價或處理的商品,是否常超出自己的需要?
4.你守信用嗎?
5.你是否輕率地結識異性朋友和定下約會?
6.你對自己購買的東西常能滿意嗎?
7.你是否輕率地對人或事下定論?
8.你工作上是否常有疏誤?
9.你是否有已不再喜歡的老朋友?
10.你的生活習慣正常嗎?
11.你是否常憑初次印象判斷他人?
12.你能認真地寫信給他人嗎?
13.你是否會因做錯事而感到不安?
14.你平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嗎?
15.你在閱讀書刊或文件時,對于注解常常忽略并成為習慣嗎?
(計分規(guī)則:1、3、5、7、9、11、13、15題,回答否定各得1分;2、4、6、8、10、12、14題,回答肯定各得1分。)
結果分析
得分為11分以上者,“自我”比較成熟。
得分在8~10分之間者,“自我”部分成熟。
得分在5~8分之間者,“自我”不夠成熟。
得分在5分以下者,“自我”相當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