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濱 張明
摘要:孔子往往被后人尊稱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這些都是人們從“文”的方面對其所取得的成就進行的評價。然而,孔子不僅能“文”而且能“武”,這種“武”主要表現(xiàn)在其威猛的身體素質,善射、御的軍事技能,能征善戰(zhàn)的軍事實踐能力以及反戰(zhàn)、禮戰(zhàn)、慎戰(zhàn)的軍事思想。研究孔子之“武”,對于全面認識、理解孔子及其“仁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孔子:“武”:“仁學”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1-007-06
孔子往往被后人尊稱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可以說這是人們從知識學問、道德品格、思想地位等“文”的方面對孔子的評價。然而,孔子不僅能“文”而且能“武”。對于前者,目前學界研究已較完善,出現(xiàn)了大批代表性的成果,如:李澤厚的《孔子再評價》(1980)、匡亞明的《孔子評傳》(1985)、南懷瑾的《孔子和他的弟子們》(2016)等;而對于后者,學界涉及較少,相關研究比較薄弱。鑒于此,本文嘗試探討一下孔子“武”的一面,希望以此來更加全面認識孔子,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孔子提倡的“仁學”思想。
一、孔子能“武”的身體素質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好學、慈祥、仁愛,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老夫子。但孔子真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嗎?其實不然,《論語·述而》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說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芍鬃哟_實有“厲”和“威”的一面。歷史上真實的孔子身材高大,氣力過人,動作迅速,精力充沛,完全具備一個勇猛武士的身體素質。下面從孔子家族遺傳基因和孔子自身身體素質兩個角度論述孔子之勇猛能“武”。
(一)家族遺傳基因
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為宋國大司馬,掌管軍事??鬃拥母赣H叔梁紇,武力絕倫,在當時以勇猛著稱。據(jù)《嶧縣志·流寓志》記載:“郰人紇,仲尼父叔梁紇也,為鄹大夫。身長七尺,武力絕倫。倡陽之役,紇抉懸門以出諸侯之師?!边@一歷史事件,在《左傳·襄公十年》也有記載:“襄公十年,晉人圍倡陽。倡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h門發(fā),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痹诔栔畱?zhàn)中,叔梁紇力托城門,救出眾多士兵,從此“以勇力聞于諸侯”。叔梁紇除勇力外,還善戰(zhàn)?!蹲髠鳌は骞吣辍酚涊d:“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桃。高厚圍臧紇于防。師自陽關逆臧孫,至于旅松。郰叔紇、臧疇、臧賈帥甲三百,宵犯齊師,送之而復。齊師去之?!薄蹲髠鳌酚涊d的這件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56年秋季,這時齊靈公攻打魯國邊境,高厚把魯國司寇臧紇圍困在防地。郰人叔梁紇與臧疇、臧賈率領三百名甲士夜襲齊軍,把臧武仲送到旅松后返回防地,齊國不久即退兵。叔梁紇能征善戰(zhàn),與魯國名將狄?guī)╯I)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因戰(zhàn)功卓著,曾官任郰邑大夫。孔子身材魁梧,勇猛過人,應該有家族遺傳基因的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繼承了父親的基因。
(二)孔子身體素質
1.孔子身材魁梧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梢?,孔子的身高遠超時人,令人驚異。在我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時,度量衡是不一樣的??鬃铀幍氖谴呵飼r期,如按出土的春秋魯尺計算的話,一尺為20.5cm,孔子的身高為196.8cm。但《史記》成書于漢代,如按出土的漢代骨尺計算的話,一尺為23.1cm,孔子的身高是為221.7cm。但不管哪種算法,孔子身高在1米9以上應該是沒問題的。
2.孔子力氣大
《列子·說符》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秴问洗呵铩ど鞔笥[·慎大》也有同樣的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門關,即門閂,門上的橫插。普通的城門栓,可重達百十斤,都城的城門栓,就更粗重了?!胺蜃又δ芘e關”,意思是說,孔子力氣很大,一個人就能把閂城門的木杠舉起來,如此力大可以和項羽舉鼎較量了。
3.孔子勇猛、行動迅速
《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弘,勇過于盂賁,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庇圪S是古代著名勇士。關于盂賁的事跡,《史記·秦本紀》有記載:“武王有力好戰(zhàn),力士任鄙、烏獲、盂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死,族孟說……”而孔子“勇過于孟賁”,孔子之勇可見一斑?!白丬b與郊菟”是說孔子動作迅速,快步如飛,能追上狡兔。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身體強壯是超過常人的,其勇力、格斗技能似乎也并不在其父之下。因此,孔子的身體素質是完全具備戰(zhàn)場搏殺御敵能力的。
二、孔子的軍事技能——射、御
西周時期以車戰(zhàn)為主,射、御是當時主要的軍事技能。射,指射箭的技術;御,指駕馭馬拉戰(zhàn)車的技術。本文通過論證孔子精通掌握射、御這兩種軍事技能,進而論證孔子能“武”。
(一)學射、御的背景
周立國之后,在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極為重視武力建設,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加強射、御之教。西周學校對射、御教學的要求極嚴,各有五項標準,即所謂“五射”和“五御”。這里需要解釋的是,現(xiàn)代有的學者將“執(zhí)御”解釋為駕車,這是一個誤會,“執(zhí)御”絕不可混同于一般的趕車。先秦一般趕車稱“仆”,如《論語·子路》中“子適衛(wèi),冉有仆”;駕馭戰(zhàn)車才稱“御”,如《詩經(jīng)·車攻》“徒御不驚”;《莊子·達生》有“桓公田于澤,管仲御”之言。
春秋時期,各諸侯間開始了頻繁爭霸的戰(zhàn)爭。在這混亂的時代,當一切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武力是直接的解決方式?!皣笫?,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特殊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決定了戰(zhàn)爭與祭祀一樣受到普遍重視,射、御自然也就因戰(zhàn)爭需要而受到關注。
在這樣的西周傳統(tǒng)和春秋爭霸時代背景下,孔子學習射、御并且作為“六藝”授課內容教授學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二)孔子善射、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八嚒笔侵浮岸Y、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種基本技能。那么孔子的射、御技能如何呢?從相關記載我們可以窺斑見豹。
孔子善射。《論語·述而》記載:“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弋,是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孔子可以使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另《禮記·射義》記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笨鬃釉谯窍嗟膱@圃里演習射禮,圍觀的人多得成了一堵墻,可見孔子射箭技術的高超。
孔子善御?!墩撜Z,微子》里記載:“長沮、桀溺耦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這表明孔子曾親自為學生駕車。另《孔子家語·子路初見》記載:“子曰:‘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意思是駕馭性情狂野的馬不能放松手中的馬鞭。這可以算作孔子“御”的經(jīng)驗之談吧。
《論語·子罕》記載:“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吾執(zhí)御矣”??鬃勇爠e人說他博學而缺乏足以成名的強項,便自嘲在“射、御”二項軍事技藝之中,寧愿選定“執(zhí)御”,駕馭戰(zhàn)車。可見孔子對自己射、御技術的高度自信??鬃硬坏约壕ㄉ浼⒂?,還列為科目教授弟子。
綜上所述,如果以當時的軍事技能“射、御”作為“武”的內容的評判標準的話,那么孔子無疑是當時的“武林高手”。
三、孔子及其弟子的軍事戰(zhàn)爭實踐
《左傳》《史記》等書籍記載的相關史實為我們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軍事戰(zhàn)爭實踐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一)孔子的軍事實踐
孔子不但精通射、御等軍事技能,而且還具有指揮戰(zhàn)爭的軍事才能?!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吩鞔_記載:“冉有為季氏將師,與齊戰(zhàn)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軍旅,學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學之于孔子”。從冉有的話中可知孔子是通曉軍事戰(zhàn)爭的??鬃拥能娛聦嵺`活動在“夾谷會盟”和“墮三都”等歷史事件中都有記載。
1.“夾谷會盟”
(1)會盟前,“文事武備”。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景公邀魯定公在夾谷會盟。《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笨鬃佣谩拔氖挛鋫洹保龊昧顺浞值膽?zhàn)爭準備。
(2)會盟中,大智大勇。會盟初始,齊國以奏四方之樂為名,讓萊蕪當?shù)氐谋咳蔽溲b突然登場,欲劫持魯定公??鬃于叾M,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史記·孔子世家》)。隨后,齊國用倡優(yōu)侏儒戲于前??鬃用坝兴炯臃ㄑ桑肿惝愄?。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史記·孔子世家》)。訂立盟約時,孔子又針鋒相對,趁機收回齊侵占的魯國汶陽地區(qū)的鄆龜陰三地。
(3)會盟后,果斷撤離??鬃泳芙^齊國會盟后的饗宴邀請,迅速離開是非之地,避免節(jié)外生枝,可見孔子心思細密。
從夾谷會盟全過程來看,孔子不但重視“武備”,而且還能隨機應變,步步為營,既有大智又有大勇,具有軍事才能。
2.“墮三都”
(1)周密籌劃——利用矛盾,取得支持
孔子擔任魯國司寇后,堅持貫徹“強公室,抑私門”政策,提出“墮三都”的主張??鬃又鲝垺皦櫲肌保涫滓康木褪窍魅豸攪叭浮钡臋嗔?,確立魯國國君的實際統(tǒng)治地位。同時孔子也很清楚,“墮三都”會觸動“三桓”的切實利益,必須取得國君的支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孔子與魯定公謀劃,利用“三桓”和他們家臣之間的矛盾,借“三桓”之手拆掉他們自已的采邑,以此削弱“三桓”的勢力。而當時“三桓”與他們的家臣之間也確實矛盾重重,因此“三桓”同意了孔子“墮三都”的提議。
(2)組織實施——得力戰(zhàn)將,各個擊破
在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墮三都”的行動開始了??鬃訉嵭辛擞扇蹰_刀,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首先拆的是叔孫氏的邱邑,進行得比較順利。在拆季孫氏費城的時候,遇到了叛亂,但最終還是拆除了。
(3)叛軍壓境——臨危不亂,指揮若定
在墮季氏的費邑時,費邑的公山不狃,使用“圍魏救趙”的策略——趁魯軍傾巢出動,國都曲阜空虛之際,率兵進攻曲阜。在叛軍壓境的關鍵時刻,孔子挺身而出,臨危不亂,掩護魯定公躲進高臺內,指揮若定,命令申句須、樂頎領兵進行反擊,最終擊敗公山不狃、叔孫輒。而子路也趁公山不狃領兵攻打曲阜之機拿下費邑,搗毀了城墻。對于此事,《左傳·定公十二年》《史記·孔子世家》有完全相同的記載:“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
“墮三都”是孔子政治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孔子親自指揮的一場戰(zhàn)爭。從籌劃行動時的周密,到具體的行動組織,以及面對叛軍壓境時的臨危不亂,指揮若定,都顯示出孔子軍事方面的才略,絕對不像他對衛(wèi)靈公說的“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論語·衛(wèi)靈公十五》)
(二)孔子弟子的軍事實踐
1.冉求——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為季氏宰?!比角缶哂袃?yōu)秀的軍事組織與指揮才能,突出地體現(xiàn)在魯、齊兩國的清地之戰(zhàn)中。《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十一年春,齊為鄎故,國書、高無邳帥師伐我,及清?!币簿褪枪?84年春,齊國貴族國書、高無邳領軍進攻魯國,一直攻到魯國清地。在這次戰(zhàn)爭中,冉求的軍事才能體現(xiàn)在如下三點:
(1)戰(zhàn)前:審時度勢
面對齊軍壓境,冉求分析對比了敵我兵力,陳說利害關系,堅定了季孫氏的作戰(zhàn)決心?!蹲髠鳌ぐЧ荒辍酚涊d:“季孫謂其宰冉求曰:‘齊師在清,必魯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帥師,背城而戰(zhàn)。不屬者,非魯人也。魯之群室,眾于齊之兵車。一室敵車,優(yōu)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戰(zhàn)也宜,政在季氏。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zhàn),子之恥也。大不列于諸侯矣”。然后,冉求又抓住機會,用激將法促使叔孫、孟孫出兵。
(2)用兵:知人善任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冉求帥左師,管周父御,樊遲為右。季孫曰:‘須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奔究底訉θ角笞筌姷慕M成有些擔心,說樊遲太過柔弱,恐怕難于勝任。冉求回答說:“因為他能夠聽從命令?!狈t雖然年少,但足智多謀,戰(zhàn)爭中也證實冉求重用樊遲是正確的。
(3)實戰(zhàn):勇敢果斷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師及齊師戰(zhàn)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眱绍妼?,一觸即發(fā),魯軍卻不敢過護城河,最關鍵時刻,冉求身先士卒,帶頭躍過護城河,引領魯軍以步兵執(zhí)長矛的突擊戰(zhàn)術,打敗齊軍。《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人其軍??鬃釉唬骸x也?!笨鬃訉θ角笾笓]的這場戰(zhàn)斗非常欣賞,評論說這是合于道義的,事實證明冉求也確實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2.子路——好長劍,結纓而亡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弊勇沸愿裰甭侍故?,豪爽俠義,勇敢好斗??鬃又苡瘟袊?,歷經(jīng)坎坷,甚至遭逢兵變、被圍等突發(fā)事件,子路孔武有力,實際上起到了侍衛(wèi)的作用?!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酚涊d:“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
(1)子路性格:性鄙、伉直、好長劍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睆淖勇烦跻娍鬃拥拇┐鳎侯^上戴著插著雞毛的帽子,身上佩著公豬皮裝飾的劍,而且還要“陵暴孔子”,可見子路確實性情粗樸,喜歡逞勇斗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子路喜歡劍,《孔子家語》記載:“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
(2)子路之用: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
《論語·公冶長》記載:“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子路曾數(shù)度做官,當過季氏宰,在孔子“墮三都”中起了重要作用。做過衛(wèi)國蒲邑的大夫以及衛(wèi)國大夫孔悝的邑宰,他的政治理想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論語·先進》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子路之終:結纓而亡
子路在衛(wèi)國內亂中被殺死,結纓而亡。《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
3.子夏——不侮鰥寡,不畏強御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标P于子夏勇武、豪俠的一面,在《韓詩外傳·卷六》有記載?!俄n詩外傳·卷六》記載子夏與勇士公孫恫比勇,三次都超過公孫悁。第一次,子夏和公孫恫一起隨國君會見趙簡子。趙簡子披頭散發(fā)、手持長矛來相見。子夏說“諸侯相見,不宜不朝服,不朝服,行人卜商將以頸血濺君之服矣”。子夏敢“以頸血濺君之服”。第二次,子夏和公孫恫一起跟隨國君會見齊國國君,齊國國君墊著兩層車褥坐著,而國君卻只墊一層車褥坐著。子夏“以庶揄其一靼而去之者”,也就是子夏敢當即拉出齊國國君一個坐褥。第三次,子夏和公孫悁一起隨國君去園囿,遇到兩個野獸追逐國君,子夏拔出長矛格斗、打退野獸。
子夏不侮鰥寡,不畏強御,敢“以頸血濺君之服”,敢抽取齊國君一層車褥,敢與野獸格斗剛勇如此,超過當時的勇士公孫恫。
4.樊遲——多謀善戰(zhàn)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樊須,字子遲,少孔子三十六歲”。樊遲有謀略,有勇武精神。魯哀公十一年(前484)齊師伐魯,冉求率“左師”御敵,冉求認為他能服從命令,以其為“車右”,非常重用他?!蹲髠靼Ч荒辍酚涊d:“師及齊師戰(zhàn)于郊,齊師自稷曲,師不逾溝。樊遲日:‘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請三刻而逾之。如之,眾從之?!濒斳姴桓疫^溝迎戰(zhàn),他建議冉求帶頭,冉求采納他的建議,結果魯軍大獲全勝。
5.公良孺——為人長賢,有勇力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公良孺,字子正?!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瞑,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睆倪@段記載可以看出公良孺:敢打——“寧斗而死”,能打——“斗甚疾。蒲人,瞑”,結果是把蒲人打服氣了??梢姽既娲_實勇猛善戰(zhàn)。以上提到的冉求、子路、子夏、樊遲、公良儒等人都能征善戰(zhàn),智勇雙全,是孔子弟子中具有軍事才能的賢人。我們不妨做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孔子帶領自己的七十二弟子推行“霸道”,支持某國從事爭霸戰(zhàn)爭,恐怕其成就不輸前世的姜子牙,也不輸后世的諸葛亮,不過我們也就不會看到成為圣人的孔子了。
四、孔子的軍事思想
孔子的軍事思想不是憑空生成的,它也有個形成過程。一方面,孔子一生仰慕周公,會深受周公影響,離開周公談孔子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人是現(xiàn)實中的人,會受到現(xiàn)實社會的影響,孔子也一樣。離開春秋爭霸的時代背景談孔子,就不能準確理解孔子。所以,我把孔子軍事思想的研究放在孔子對周公思想的繼承和對爭霸戰(zhàn)爭的思考這兩個角度上,從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維度來研究孔子的軍事思想,孔子軍事思想的形成和內容也就有了扎實的依據(jù)。
(一)孔子軍事思想的形成
1.對周公思想的繼承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西周滅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立足未穩(wěn)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周公在第二年(前1023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穩(wěn)定周朝的統(tǒng)治。二次克殷之后,周公認為有必要擴建直屬國家的武裝力量,于是組建成周八師、殷八師、西六師,由周天子親自委派人員統(tǒng)領這些軍隊。這樣就鞏固了中央集權,有效地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周公二次克殷,統(tǒng)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周公的這些做法應該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從周公發(fā)動平叛戰(zhàn)爭,維護秩序穩(wěn)定,制禮作樂中,孔子會認識到軍事戰(zhàn)爭的力量和作用??鬃右仓鲝堄脩?zhàn)爭討伐不義僭越的行為,支持正義的戰(zhàn)爭,維護禮樂制度。孔子的“禮”戰(zhàn)思想應該直接來源于周公思想。
2.對爭霸戰(zhàn)爭的思考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后,周王室更加衰微。西周禮法得不到實施,雅樂制度無法貫徹,社會失序混亂,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的動蕩局面。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諸侯爭霸戰(zhàn)爭連年不斷,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人民遭受極大災難。孔子的反戰(zhàn)思想,慎戰(zhàn)、足兵、教民戰(zhàn)思想的形成應該與此有直接關系。所以,可以說孔子正是在對周公思想繼承和對春秋爭霸現(xiàn)實深刻感受思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軍事思想。
(二)孔子軍事思想的內容
1.孔子的反戰(zhàn)思想
“仁”是孔子學說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孔子主張“仁”,總體上反對戰(zhàn)爭。《論語·顏淵篇》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而“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始計篇》),“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jīng)》),這與孔子提倡的“仁”、“愛人”相去甚遠??鬃臃磳Ξ敃r諸侯爭霸,戰(zhàn)爭殺伐?!墩撜Z·衛(wèi)靈公》記載:“衛(wèi)靈公問陳與孔子??鬃訉υ唬骸薅怪?,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鬃硬皇遣欢娐弥?,而是道不同,不相與謀。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指出“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禍在蕭墻”,明確表明反對“謀動干戈于邦內”的戰(zhàn)爭。
2.孔子的“禮”戰(zhàn)思想
孔子不是盲目的反對所有戰(zhàn)爭,孔子認為戰(zhàn)爭要為天下道義而戰(zhàn),為天下秩序而戰(zhàn),也就是說要符合“禮”、符合“義”。對于符合“禮”、“義”的戰(zhàn)爭孔子是支持的,甚至還鄭重請求過發(fā)動這樣的戰(zhàn)爭??鬃又С帧岸Y”戰(zhàn),現(xiàn)舉三例加以說明。
例一:《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可無殤也”??鬃诱J為汪錡雖然未成年,但是能拿著武器保衛(wèi)國家而戰(zhàn)死,應該給與成年葬禮。從對汪錡喪禮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到孔子認可保衛(wèi)國家的戰(zhàn)爭。
例二:對“冉有用矛于齊師,故能人其軍”,孔子曰:“義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可見孔子對于合于道義的戰(zhàn)爭是稱贊的。
例三:《論語·憲問》記載:“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齊國的大夫陳成子(也就是田常)殺了齊簡公,另立了簡公的弟弟姜驁(ao),這就是齊平公。對于田常弒君、立新君,孔子極為不滿,于是孔子特地用了莊重的禮儀——“沐浴而朝”,齋戒沐浴之后方才上朝見魯哀公,請求討伐齊國,用戰(zhàn)爭懲罰弒君忤逆,用戰(zhàn)爭捍衛(wèi)“禮”、“義”。
3.孔子的慎戰(zhàn)、足兵、教民戰(zhàn)思想
孔子與他的弟子曾經(jīng)談到,理想的社會應當是“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nóng)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孔子家語·致思》)。但是,理想畢竟只是理想,現(xiàn)實中的戰(zhàn)爭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著,孔子絕不迂腐,對于這點孔子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孔子提出慎戰(zhàn)、足兵、教民戰(zhàn)的思想。
(1)慎戰(zhàn)思想?!墩撜Z·述而》記載:“子之所慎:齋、戰(zhàn)、疾”?!皣笫拢陟肱c戎?!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终撸瑧?zhàn)也。軍事戰(zhàn)爭是國家大事,關系到生靈涂炭,國之興衰存亡,孔子對于戰(zhàn)爭持十分審慎的態(tài)度。
(2)足兵思想?!墩撜Z·顏淵》記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既是指讓民眾能夠吃飽,更主要是指由執(zhí)政者所掌握的糧食儲備充足:而“足兵”是指統(tǒng)治者所掌控的軍隊和武器裝備充足;“民信之矣”是指得到老百姓信任擁戴。“足食、足兵”,可以理解為發(fā)展經(jīng)濟,加強國防。這個思想是有價值的。
(3)教民戰(zhàn)思想?!墩撜Z·子路》記載:“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即戎:參與軍事。子曰:“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論語·子路》)這句話是說即使不可避免地參與戰(zhàn)爭,也要愛惜人民,如果讓沒有經(jīng)過教育和訓練的人去打仗,無異于漠視他們的生命,違背了仁德。
以上是對孔子軍事思想的具體闡述。無論是從孔子軍事思想的形成看,還是從孔子軍事思想的具體內容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孔子軍事思想的實質內核還是“仁”的思想,是“仁”的思想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體現(xiàn)。
結語
通過研究孔子之“武”,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孔子之“文”。生存在同一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戰(zhàn)爭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鬃印安豢弦粤β劇保ā读凶印ふf符》),提倡“仁”的學說,歷史證明了孔子“仁”學思想的生命力。顏回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坎蝗萑缓笠娋??!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鬃拥膶W說在當時不被接受,卻被后人認識、實踐、發(fā)揚光大,至今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的生存需要“仁”,有仁有愛,世界才會和諧,生活才會美好?,F(xiàn)代社會個人的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需要滿滿的“仁愛”滋養(yǎng),可見孔子“仁”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