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讀過的人都會稱贊司馬光的聰明機智。然而不久前,廈門市一小區(qū)圍墻外一幅與“司馬光砸缸”有關的普法宣傳畫,卻顛覆了人們對“司馬光砸缸”故事的認知和理解,引發(fā)了人們的熱議。
在一幅題名為“司馬光砸缸,罰款二十”的宣傳畫中,宣傳內(nèi)容左側是“司馬光砸缸”的生動圖畫,但右側文字內(nèi)容并非鼓勵民眾主動救人,而是將司馬光的行為歸到“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類別。宣傳畫上還大書:“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重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
有家長提出質(zhì)疑:孩子向他追問,司馬光是為了救人才去砸的缸,卻要罰款二十。為什么救人要罰錢,那到底是人命重要還是錢重要?他尷尬得不知如何回答。
對此,當?shù)厣鐓^(qū)居委會回應稱,宣傳畫有警示作用,“沒有什么不合適的”“沒有誤導”,大家不要吹毛求疵。不過在次日,當?shù)厮痉ň址Q,鑒于該宣傳畫爭議較大,負面輿論較多,引發(fā)不好的社會反響,已將其撤下,將來安放什么樣的法制宣傳畫,還需慎重考慮。
素材延伸與運用
古典新解是近年來社會上頗為流行的一種宣傳方式,但如果選取角度過于偏頗,改變典故本身性質(zhì),一味“嫁接”“曲解”,也會惹出許多爭議。向人們科普法律知識,不應將這種家喻戶曉的優(yōu)秀典故做成反面教材。機械地強調(diào)了“砸”這一具體行為,忽略了整件事情的人文本質(zhì),一是會扭曲甚至破壞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二是不僅難以實現(xiàn)原本的普法意圖,還會誤導思想還未健全的孩子,讓他們在他人生命出現(xiàn)危機、需要救治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怎么去努力救人!創(chuàng)新是值得倡導的,但膚淺、無腦、功利化甚至極端化的“創(chuàng)新”,只會走向“反智”。
話題拓展?曲解 創(chuàng)新 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