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娜
語文素養(yǎng)不僅是學科素養(yǎng)的核心,更是思維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與綜合體現(xiàn)。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該是語文學科價值體系的內(nèi)核,它應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豐富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是語文學科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基于上述,語文中的讀寫訓練應緊密圍繞其核心,真正起到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目的。
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句話就體現(xiàn)了讀與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所以,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既要加強閱讀教學,又需加強讀寫聯(lián)系,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和發(fā)揮“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讀寫滲透,讀寫
結合。
一、自讀批注,獲得寫作基礎,提升思維素養(yǎng)
學生自主閱讀是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為目標、以自讀文章為材料、以學生自我閱讀實踐為主線,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自求自得的過程。
1.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利用“符號”圈出生字詞,點出重點字詞,勾出美句,畫出疑點。這一過程是對字詞句素材的積累,為后續(xù)寫作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2.自讀過程中,要求學生針對自己的疑難,查閱相關資料,在旁邊進行有效的解釋和提醒。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的深度,在寫作中準確使用字詞,恰當引據(jù)經(jīng)典。
3.針對文章中的語句、語段,學生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看法或是有所聯(lián)想、質(zhì)疑,都可以在其空白處進行標注。這一過程的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動者的主觀能動性,將其自我理解與感悟融入其中,在后面的寫作中,學生才能把閱讀的體會感受遷移在自己的寫作中,產(chǎn)生寫作的情感。
在這一自學過程中,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時聯(lián)系了自我認知,將自我經(jīng)驗與文章進行了思維遷移,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朗讀交流,激發(fā)寫作興趣,提升審美素養(yǎng)
我們在平時學習文章的過程中,大多是先以視覺的文字來認識其內(nèi)容的,但是,只憑視覺得到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朗讀則可以配合視覺,得到更為形象生動的東西,而形象的東西才是學生寫作時最需要的。
語文中的“語”即語言,語言本身是有聲音的,好的文章會帶給人音樂的美感,朗讀則將這種美感具象化。
朗讀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語言的美。有的句子富有陰柔之美,便可以淺吟慢讀;有的句子富有陽剛之氣,讀它時就可激越高昂。
學生通過朗讀進行交流,互相提出朗讀中問題的過程,就是深入理解文章的過程。在學習《與朱元思書》時,學生通過朗讀不僅體味到了這篇文章的旋律美,而且感受到了文章中呈現(xiàn)出來的意境之美、作者的志趣之美,還因為文章的朗朗上口,竟然讓孩子們按捺不住一試身手的激情,他們紛紛用駢文的形式來描繪自己看到的美景。可見,朗讀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漢語魅力,激發(fā)起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愛,不但如此,學生還在不斷的交流過程中,激發(fā)出了思想的火花,審美情趣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提升。
三、精讀合作,完善寫作技巧,提升語言素養(yǎng)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的是在閱讀中通過琢磨咀嚼,針對文中的美點、妙處進行細致分析,獲得寫作技巧,收到心領神會、潛移默化的效果,從而逐步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學生通過合作分析其美點“美”在何處,是運用了修辭手法,還是采用了多角度描寫;是采用了不同感觀描繪,還是樸實無華的白描,然后指導學生模擬文中的寫作手法,通過句式練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xiàn)技巧,這也是寫作的必備基本功。
學生通過合作分析其妙點“妙”在何處,是順序的合理,或是結構的巧妙,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從各方面指導學生進行模仿訓練。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春》這一課時,其中的一幅“春花圖”不僅使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多感官地進行了描繪,還利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畫面展示在讀者面前。請學生模仿使用這樣的方法來描繪一個印象深刻的景物。而在學過了鄒韜奮先生的《我的母親》后,學生了解了這種通過截取人物最典型經(jīng)歷的幾個片段組合來刻畫人物的方法,引導孩子們采用這種結構方法寫一寫自己的親人。在類似這樣的練習中鞏固對寫作手法的掌握。
四、再讀反思,升華寫作水平,提升文化素養(yǎng)
再讀文章,是對之前閱讀過程中的收獲進行“反芻”,而知識是需要在“反芻”中消化、吸收,最終變成自己的“養(yǎng)分”的。
這一過程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自我反思的過程。
對所閱讀文章的閃光點再次重溫,將有用的素材進行歸納分類,對寫作的技巧與方法進行溫習,回憶和重新審視之前對文章的認識和感受,甚至可以調(diào)動和開發(fā)自己的逆向思維從獨特的角度重新切入問題,在不斷的反思中保持思維新鮮感和活力,挖掘自己的思想深度,升華寫作水平,并且得以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提升文化素養(yǎng)。
“讀”是吸收和積累,是語文學習的本源,是人生成長、文化積淀、素養(yǎng)形成的基礎;“寫”是輸出和創(chuàng)造,是在讀的基礎上的發(fā)展與提高,是思維認識深化、語文能力提升的根本?;A成就根本,根本鞏固基礎。“讀與寫”如車之雙輪,鴻之雙翼,互為依存,密不可分。由讀到寫,再由寫到讀,“讀與寫”有如人生之輪回,在相依相生中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洪忠.閱讀教學之我見[J].吉林教育,2010(5).
[2]邵長榮.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中華少年,2018(2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