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
摘 要:詩歌創(chuàng)作往往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捕捉到它們,就能大致探尋作者的一二意圖。本文幫助學(xué)生探索“送別詩”的時間密碼、地點密碼、意象密碼、情感密碼等,尋求讀懂它的路徑。
關(guān)鍵詞:送別詩 時間 地點 意象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biāo)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113-01
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離別”這種慣常的行為在古代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詩人們往往在為人送別或向人辭行時作詩相贈,就產(chǎn)生了“送別詩”(又稱“贈別詩”或“別離詩”等)。據(jù)統(tǒng)計,今存世的唐詩中,送別詩大約7000多首,占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成為數(shù)量最多的類別。也因為“離別”場景的限制,“送別詩”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特點。
1 時間密碼
詩人們偏愛萬物蕭條的秋季、碧草離離的春季、暮色四合的黃昏、蒼涼迷離的月下或雨雪霧的天氣,借此烘托迷離傷感、黯淡冷清的氛圍,渲染濃濃的離愁別緒。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盧綸《送李端》“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等。
2 地點密碼
古人送別的地點則往往是郊外長亭、客舍驛站、南浦渡頭、陽關(guān)古道,出行方式(水陸)的不同,決定了送別的場所。這些特定場所,無不彌散著別離的悵然與留戀。如: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謝眺《鼓吹曲·送遠曲》“北梁辭歡宴,南浦送佳人”。
3 意象密碼
古人寫別離,往往寄情于景,托意于物,因而派生出不少寄托著濃重離情的意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3.1 楊柳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傲迸c“留”諧音,借此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柳絲的牽絆也可象征綿綿的情思;柳樹生命力很強,插土就活,折柳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xiāng)頑強地生活下去的愿望;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因而也表達了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福。如:唐朝張九齡《折楊柳》“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王之渙《送別》“楊柳東風(fēng)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別離多。”
3.2 酒
“飲酒餞別”是古代送別的一種習(xí)俗。別宴之上,用酒來述說離愁別情,傳達慰勉之意?!熬啤苯o“送別詩”增添了情韻。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绷馈队炅剽彙ずs凄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p>
3.3 水
“水”的意象常常蘊含著綿綿的相思、時光的流逝、無盡的愁緒之意。而臨水送別,山長水遠,又讓寂寂流水成為詩人們訴說離別之情的載體。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中,用故鄉(xiāng)水的戀戀不舍寫出思鄉(xiāng)之情。辛棄疾《鷓鴣天·送人》“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借江頭風(fēng)波道出了對人世滄桑的感慨。
3.4 月
明月跨越時空,溝通古今,閱盡滄桑,見證興衰。月的盈虧和人的離合極為相似;月光普照大地,是離人們異地同心的見證,是人們遙寄情懷的信使。王昌齡《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王惲《水調(diào)歌頭·送王子初之太原》“后夜一相意,明月滿江干?!?/p>
3.5 燕、鵠、鴻、雁等候鳥
燕、鵠、鴻、雁等候鳥被賦予執(zhí)著堅毅, 高潔瀟灑的品格,詩人們將它們和行子游士相類同,故常常以其比擬離人。它們歷來也被認為是吉祥高貴的善類靈物,寄托了人們美好的祝愿,帶來希望和期待, 給行人以安慰。徐堅《餞許州宋司馬赴任》云“辭燕依空繞,賓鴻入聽哀。分襟與秋氣,日夕共悲哉”,借辭燕、賓鴻抒寫離別的依戀和哀愁。 鄭巢《送韋弇》云“陂鶴巢城木,邊鴻宿岸蘆”,借陂鶴、邊鴻寫行人遭際的艱苦。韓翃《送南少府歸壽春》“北雁初回江燕飛,南湖春暖著春衣”則是詩人祝福心愿的寫照。
4 情感密碼
“送別詩”大多表達纏綿凄惻的離愁別緒,這可以說是這類詩歌的情感主流,但也有不少詩歌借贈別來表達個人的理想志趣、追求抱負,這可以說是這類詩歌情感的翻新。
4.1 哀而不傷,委婉纏綿的離愁別緒
古人的離別往往出于赴考、出使、遷謫(宦游)、征戎、商旅、歸隱等不得已的原因,因而離別大多帶有感傷的色彩。親情的糾葛、愛情的纏綿、友情的真摯都給別情賦予了深厚的內(nèi)涵。但是,大多數(shù)詩人(特別是唐代詩人),都會以依依深情、誠摯祝福為離別賦予愁而不怨、哀而不傷的情感基調(diào)。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蓖蹙S《山中相送》“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
4.2 蓬勃奮發(fā),慷慨豪壯的昂揚情懷
抒寫這類情感的詩歌,在“送別詩”中是少數(shù)另類,但它們卻以獨特的立意傲立詩壇,顯示了經(jīng)久的魅力。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痹娙藢τ讶说恼鎿辞楦腥谌?,昂揚的抱負和氣概壓制了羈旅的辛苦和離別的孤獨。高適的《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給人滿懷的信心和力量。
4.3 孤憤幽怨、感傷悲切的家國之情
國事的風(fēng)云變幻,個人遭際的跌宕起伏,難免不讓詩人們將國家和個人的不幸投射到離別中,給別離寄寓了復(fù)雜的情思。王勃《別薛華》“心事同漂泊,天涯共苦辛。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對人生起伏跌宕的相同感觸,把詩人與友人緊緊地聯(lián)系。杜牧《池州春送前進士蒯希逸》“有家歸不得,況舉別君觴?!眲e離之苦與身世之憂重疊在一起,獨具悲劇的力量。
解讀古代“送別詩”的密碼,是為了讓學(xué)生能理解此類詩歌語言豐富的暗示性,初步探尋這類詩歌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以便更好的理解古人蘊含送別中的深重情感。
參考文獻:
[1] 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M].全唐詩.中華書局,1979.
[2] 趙建建.唐代送別詩情感特征初探.北京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6.
[3] 許智銀.唐代送別詩的飛禽意象[J].西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