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芳
摘 要: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實質上就是要把原本應由學生承擔的學習義務還給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主建構知識,自主獲得發(fā)展。把“相信學生”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中,變接受式學習為發(fā)現(xiàn)式學習,變單調式評價為賞識式評價。
關鍵詞:學習方式;發(fā)現(xiàn)式學習;賞識式評價
學習方式的轉變要從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開始。教學方式的轉變標志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由知識壟斷者和學生人格的控制者,轉變?yōu)榻M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和服務者。學生則由被動的接受者和人格的失落者轉變?yōu)橹鲃犹骄繉W習的建構者,因此,教師應該調整好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親自參加語文實踐活動,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親歷知識的探索、建構過程,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獲得發(fā)展。
一、變接受式學習為發(fā)現(xiàn)式學習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堅持放手原則:凡是學生能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就讓學生發(fā)現(xiàn),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解決,力求把“相信學生”的口號落實到行動中,讓學生在摸爬滾打中學會自己“走路”。
如本人在教學《生命 生命》這篇課文時,在板書出示課題后,我讓學生觀察課題,看誰能發(fā)現(xiàn):今天的課題與往日的課題有何不同,你有何疑問?
生:題目中為什么重復出現(xiàn)“生命”一詞呢?
師: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誰能來解疑?(我把問題拋給大家)
舉手者一二(寥寥無幾),我暫緩請其發(fā)言。
師:重復了,能不能刪去其中的“生命”一詞呢?
學生即表抗議,我先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命 生命
師:再投入地讀讀
生富有感情地讀:生命 生命
讀完,好幾位同學發(fā)出“噢!噢!”的響聲,迫不及待地想發(fā)言。
生1:我感到重復出現(xiàn)“生命”一詞是為了強調。
師追問:強調什么?
生1:強調生命的寶貴!
生2:我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的熱愛,我們要珍惜生命!
生3:用兩個“生命”一詞能夠體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渴望!
……
同學們在讀中感悟,情動而辭發(fā),我建議孩子們將熱烈的掌聲送給自己,送給會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的善于發(fā)現(xiàn)的自己。接下來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感悟頗多。
二、變單調式評價為賞識式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曾經(jīng)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用在教育教學中,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因而,賞識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激勵。詹姆斯還發(fā)現(xiàn),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fā)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過激勵后,其能力是激勵前的3~4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激勵的存在至關重要,學生都需要不斷的激勵。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價值?!碑敗渡?生命》一文學至此時,一生突然冒出一句話“我可以把這句話變成一句話”(該生平時性情粗暴,但腦袋聰明),我即請他說,他鏗鏘有力地說道:“珍惜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
說得真好,多么凝練!我真慶幸剛才自己沒有因教學時間倉促而誤了他的發(fā)言,我立馬把這句話抄寫在我的書本上,并在后面署上該生的名字,同時建議同學們也積累下來(有同學說,我剛才就開始記了,我表揚他真會捕捉同學的智慧。)摘記完,我說:“等我們的××同學長大后成為名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當記者來到學校采訪老師時,老師就說××同學從小就立下如此的志向,有如此的胸懷!”一向大大咧咧、性情粗暴的他此時露出了羞澀、富有光彩的笑容。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行為進行有效評價,對學生的學習及人生觀世界觀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一句話,往往會左右學生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情緒,甚至一生的命運。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教師要學會賞識學生,學會評價學生。賞識性的評價包含著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對孩子成長的信心,更包含著對創(chuàng)新熱情的鼓勵。試想,教師如果無視學生的發(fā)言熱情,這樣只能是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有可能將天才扼殺于搖籃。教師的賞識性評價通過師生之間心靈的溝通,挖掘、激發(fā)、調動了學生的內驅力,激活了學生內心的需求。
讓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多一點鼓勵與夸獎,少一些指責與批評。相信不久的未來,迎著我們的是一張張充滿了朝氣,充滿了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帶著稚氣的臉!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原來身邊的每一位學生是那么的聰明、那么的富有個性!
參考文獻:
婁金智.怎樣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08.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