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信,田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yī)院(深圳),廣東 深圳 518000]
腦卒中又稱為“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發(fā)病之后會由于腦部供血障礙導致腦組織損傷,從而出現(xiàn)神經功能障礙[1-3]。很多患者得到救治之后會發(fā)生失語、偏癱等后遺癥,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而加強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護理有助于促進患者得到更好地康復。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中醫(yī)康復護理實施方法以及效果。
研究區(qū)間為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研究對象為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共計70例,按照隨機原則對患者進行如下分組:(1)研究組中有患者35例,包括男、女各為22例、13例,年齡42-79歲,平均(60.7f3.5)歲;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患者分別有29例、6例。(2)對照組中有患者35例,包括男、女各為21例、14例,年齡41-80歲,平均(61.1f3.8)歲;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患者分別有28例、7例。兩組患者各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符合進行對照研究的標準。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接受腦卒中常規(guī)護理以及早期康復護理,內容主要包括對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鍛煉,循序漸進,使患者從床上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獨立坐起、站立、步行等,并鍛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對患者進行語言功能鍛煉,包括進行面部、口腔肌肉鍛煉、糾正發(fā)音口型、訓練口語能力以及聽力能力等;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如衛(wèi)生護理,飲食護理,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給予患者心理疏導以及安慰、精神支持,讓患者家屬對患者多關心、陪伴等,樹立患者戰(zhàn)勝疾病、盡快康復的信心[4]。
1.2.2 研究組
該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措施基礎上加用中醫(yī)康復護理措施,內容如下:(1)中醫(yī)安神靜志法:對于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協(xié)助其坐起,指導患者靜坐并通過調節(jié)呼吸來進行減壓[5]。方法如下:吸氣時指導患者雙手握拳,呼氣時慢慢松開雙手,通過進行有節(jié)律的呼吸調節(jié)達到促使患者身心放松的目的。另外指導患者在此過程中應當盡量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去想其他擾亂心緒的事情,如病情、家庭負擔等,從而保持平穩(wěn)的情緒狀態(tài)[6]。(2)針灸療法:針灸是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對于偏癱患者實施針灸,結合偏癱部位、臟腑經絡中醫(yī)理論合理選取針灸穴位,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利于促進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7-9]。本院對腦梗死患者實施化瘀通絡針灸法,6次/周,留針時間20-30min/次,主治醫(yī)生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針灸穴位的選擇。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CSS)以及Barthel生活質量量表(BI)評分情況。前者評分越低越好,后者評分越高越好。
進行護理之前,兩組患者的CSS評分較為相近,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之后研究組患者的該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C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C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n)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5 19.08±1.22 9.27±0.59對照組 35 18.95±1.36 12.64±0.93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該項評分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I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BI評分比較[(±s)/分]
?
腦卒中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患者的死亡率、殘疾率均較高。在存活患者中,多數(shù)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語言障礙等后遺癥,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0]。在對腦卒中患者護理過程中,如何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升患者的運動能力、生活能力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護理問題。中醫(yī)康復護理在腦卒中患者護理中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患者實施中醫(yī)康復護理措施,結果顯示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較好的改善,且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該研究結果表明中醫(yī)康復護理是腦卒中護理中的有效措施,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