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和
摘 要 目的:探討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療效。方法:選取58例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給藥方案不同予以分組,其中對照組(n=29)應用對癥綜合治療方案,研究組(n=29)則加用蒙脫石散治療,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及臨床癥狀改善時間。結果: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研究組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效果確切。
關鍵詞 蒙脫石散 輪狀病毒性腸炎 臨床癥狀
中圖分類號:R975; R725.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09-0038-02
Effect of montmorillonite powder on rotavirus enteritis in children
HUANG Chun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Nanfeng County, Jiangxi Fuzhou 34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ontmorillonite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rotavirus enteritis. Methods: Fifty-eight children with rotavirus enteritis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s (treated with symptomatic comprehensive therapy) and a study group (treated with symptomatic comprehensive therapy plus montmorillonite powder) with 29 cases e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osage regimens. The treatment efficacy and the tim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6.55% vs 75.86%) and antidiarrheal time and the time for the disappearance of fever and for the return of the time and traits of stool to normal were short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Montmorillonite powder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otavirus enteritis in children.
KEY WORDS montmorillonite powder; rotavirus enteritis; clinical symptom
小兒病毒性腸炎是一種兒科多發(fā)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多因輪狀病毒所致,因而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病例較多,在小兒腹瀉病中占比70%左右,病程遷延,傳染性較強,且部分患兒會因大便次數(shù)增多而并發(fā)脫水、電解質(zhì)紊亂等病癥,嚴重時可危及患兒生命安全[1]。目前,醫(yī)學界對于本病尚無特效療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在江西省南豐縣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58例,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9例。其中,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年齡4個月~3歲,平均年齡(11.36±1.15)月;腹瀉次數(shù)5~11次/d,平均腹瀉次數(shù)(8.26±1.18)次/d;脫水程度:輕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6例。研究組男14例,女15例;年齡5個月~3歲,平均年齡(11.97±1.09)月;腹瀉次數(shù)6~11次/d,平均腹瀉次數(shù)(8.97±1.01)次/d;脫水程度:輕度12例,中度11例,重度6例。兩組患兒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糞便細菌培養(yǎng)、尿常規(guī)檢查及臨床癥狀與體征分析明確診斷為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②家長配合,病歷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存在其他胃腸道疾病史者;③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病史者;④1個月內(nèi)使用過免疫調(diào)節(jié)類及抗病毒類藥物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對癥綜合治療,包括維持酸堿與水電解質(zhì)平衡、抗病毒、止吐、降溫、營養(yǎng)支持等。研究組患兒則在對照組治療方案的基礎上加用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規(guī)格:3 g/袋)治療,1~2歲沖服2~3袋/d,2歲以上沖服3次/d,1袋/次,治療1周。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用藥72 h糞便性狀、大便次數(shù)、發(fā)熱等癥狀變化,結合輪狀病毒檢測結果,評估其整體治療效果;統(tǒng)計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1~2次/d)、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黏液便、稀水便等大便異常性狀消失)。
1.5 療效判定標準[2]
顯效:用藥3 d內(nèi)糞便性狀恢復正常,腹瀉停止,全身相關癥狀消失,大便檢查顯示輪狀病毒為陰性。有效:用藥3 d內(nèi)糞便性狀好轉(zhuǎn),腹瀉次數(shù)減少,糞質(zhì)增加,全身相關癥狀減輕,大便檢查顯示輪狀病毒為陰性。無效:用藥3 d內(nèi)糞便性狀無變化,腹瀉、全身相關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大便檢查顯示輪狀病毒為陽性。治療有效率=(有效人數(shù)+顯效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
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研究組的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3 討論
目前,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上主要采取對癥綜合治療,然而療效欠佳。對于蒙脫石散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尚存爭議[3]。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發(fā)生機制是輪狀病毒感染患兒腸道后,小腸黏膜吸收電解質(zhì)、水分的功能削弱,其腸腔腸液增加,從而引起腹瀉,同時導致腸液滲透壓上升,引起腸道上皮細胞的鈉運轉(zhuǎn)功能障礙,加重水電解質(zhì)丟失[4]。因此,修復受損腸黏膜上皮細胞、抑制腸道消化液過度分泌和水分過度滲出,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蒙脫石散作為一種由單八面體的氧化鋁、雙四體的氧化硅所構成的多層立體結構,表面積較大,對于消化黏膜有保護作用[5]。因此,口服蒙脫石散可確保蒙脫石散全部覆蓋長待內(nèi)膜表面,維持6 h以上;蒙脫石散對于腸道細胞吸收功能有明顯促進作用,可同糖蛋白互相作用,提升腸道黏膜黏液分泌量,增強其腸道黏液屏蔽功能,有效控制電解質(zhì)、水分流失速度,增強對于病原微生物抵抗的能力。筆者在本研究中在對癥綜合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的整體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大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時間、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可見對癥綜合治療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的方案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 焦愛萍, 秋艷萍, 黎建麗, 等. 魚腥草注射液、利巴韋林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并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的臨床療效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 2016, 15(18): 1836-1839.
[2] 傅洪瑞. 磷酸肌酸鈉聯(lián)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合并心肌損害的臨床效果及對患兒心肌酶譜水平的影響[J].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4(8): 741-744.
[3] 梁忠培, 楊力, 鄧昌樞, 等. 參苓白術散加減輔助推拿辯證治療小兒急性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 2017, 27(22): 5262-5265.
[4] 張玥, 尚清, 朱曉冉, 等. 不同劑量鋅劑聯(lián)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短期排毒效果[J]. 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6, 21(5): 736-738.
[5] 崔艷芳. 中藥灌腸輔助喜炎平聯(lián)合西咪替丁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及對血清相關因子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 2017, 26(14): 1573-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