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元暉
語文就是老老實實地教會學生讀書。
——錢夢龍
前幾天在湖南師大附中梅溪湖中學聽了郭金石老師的《〈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展示課,內(nèi)心由衷佩服郭老師準備之充足,閱讀之精深,講解之透徹;也很欣賞他們學生學習之認真,表演之到位,領(lǐng)悟之深刻。還聽了吳欣歆老師、吳泓老師和蔣雁鳴老師的講座。平靜溫和的講座,如春風化雨,醍醐灌頂;更如黃鐘大呂,心頭一震。整本書閱讀,人家早已在路上,我們卻還在摸著石頭過河。不過可喜的是,我們也在路上。
低頭深思,自覺慚愧至極。郭老師的一堂課,足見其“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根底。學生“聽音辨人”,現(xiàn)場表演,勾畫思維導圖,不是對小說熟讀深思,是不可能有那么敏捷的反應,也不可能有那么精到的表演。三位大師的講座,更是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只有多年心血之澆灌,方能有如今果實之累累。
掩卷沉思,嚇出一身冷汗,深感責任之重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文字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黃厚江老師說:“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吳欣歆老師在北京的初中生中就進行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充分展示學習成果;吳泓老師十幾年沒怎么用過教材,主要讓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真正實現(xiàn)葉圣陶先生所言:“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笔Y雁鳴老師從教三十多年,教出的學生很多成為“紅樓迷”。老師、學生,兩位一體,都去讀書,讀整本的書,方能真正對話,精神共同成長。
本學期我先安排學生讀了余華的《活著》,然后安排讀《老人與?!贰N胰诤蠈W習多個老師的先進經(jīng)驗,分六步完成閱讀,具體操作以《活著》為例:
學生真正閱讀。在講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時,我就對學生推薦閱讀《活著》,然后所有學生不是借書,而是買書閱讀,人手一冊。閱讀分三步走:第一步,初讀。讀懂情節(jié),理清人物關(guān)系,弄清每個人物的結(jié)局,畫出全書的思維導圖。第二步:精讀。找出最能體現(xiàn)人物個性特征、體現(xiàn)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等的段落、句子,反復研讀,交流探討,寫出讀后感。第三步,個性化閱讀。對于“活著”,對于福貴的活、家珍的平靜的死,做出個性化的解讀,然后寫出文章,匯總做成一期班級作文期刊,在班上傳閱。
教師深入精讀。葉圣陶先生曾說:“在閱讀一事本身,教師沒給一點幫助,就等于沒有指導?!币嬲龑W生進行整本書閱讀,離不開教師本人的深入精讀。蔣雁鳴老師教授《紅樓夢》閱讀,可以說用大半生的歲月在閱讀這本書,什么精髓都成竹在胸。我為了教授《活著》,先讀了有關(guān)余華的許多介紹,并且讀了他的其他如《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再回過來仔細閱讀《活著》,并去閱讀與《活著》有關(guān)的評論文章,以備給學生解讀人物和小說主題時游刃有余。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真的得準備一桶水。在閱讀的過程中,自己也收獲很多,生命也因此而更加豐盈。
必要準備再讀。整本書閱讀與單篇課文教學肯定不一樣,時間跨度長、范圍涉及廣、閱讀要求高、思想意蘊深,沒有必要的準備,學生一則可能提不起興趣而半途而廢,二則可能老虎吃天,無處下口,這時讀前準備就尤為重要。在讀《活著》之前,我設置了一些預習題,并且印了一些與余華有關(guān)的介紹資料,帶著這些準備再去閱讀。
適當跨界樂讀。藝術(shù)連國界都沒有,更別說跨界的聯(lián)系。在閱讀《活著》的同時,我還推薦學生觀看電影《歸來》,了解“文革”那段歷史;觀看電影《唐山大地震》,更好領(lǐng)悟家珍的強大內(nèi)心;觀看電影《生活萬歲》,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本質(zhì)。雖然花費了一些時間,但學生感覺收獲很多,也更感受到藝術(shù)的力量。
課堂展示美讀?!痘钪返奈淖趾苁菢銓?,但于平靜的敘述中,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蒼涼、落寞、悲情與力量。所以展示課上,我沒有設計其他的活動與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朗讀,挑自己感觸最深的段落來讀,讀出感情,讀出領(lǐng)悟,讀出思考。比如讀到鳳霞和有慶的死,很多學生都讀得淚流滿面,覺得太慘了。學生興趣很高,邊讀邊談感悟,兩節(jié)課還意猶未盡。
課后延伸廣讀。讀《活著》的同時,我還推薦他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中的段落,加深他們對生命、生活、生死的理解,又推薦了新聞“浙大博士跳錢塘江自殺”的文章,讓他們珍愛生命,即使歷經(jīng)磨難,也要活著,因為活著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讀完了《活著》,了解了生活的苦難與活著的勇氣與責任,我就推薦他們讀《老人與?!罚矞蕚浠景凑者@六步去讀。只是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準備出點花樣與新意,目的一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真正地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所帶來的生命的體驗與精神的成長。在教授學生的同時,教學相長,遇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如朱自清在他的文章中所寫:“真?zhèn)€膩得慌!黑板總是那樣黑,粉筆總是那樣白,我總是那樣的我!”
整本書閱讀,盡管我們剛剛起步,甚至還在邯鄲學步,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該盡心費力,堅持不懈,把語文教成語文的樣子,把語文教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梭羅在書中寫道:“我不相信,沒有種子,植物也能發(fā)芽,我心中有對種子的信仰。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等待著奇跡?!毕嘈欧N子,相信歲月。
整本書閱讀,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