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課本劇是學校師生共同編寫、排練的以所學課文、學校生活為素材,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角色模擬,展示升華課文主題思想和故事情節(jié),反映學校生活、學習的一種話劇表演形式。戲劇家曹禺說:“演課本劇,可以啟發(fā)學生潛在的智力,使學生對聽課、讀書產生興趣,從而引起學生想讀其他的文學書籍?!边@就與情景教學法的理念不謀而合。新課程改革強調課堂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變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為積極參與、主動學習。課本劇讓死氣沉沉的課堂靈動起來。
新課程改革主張把學習變成一種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課本劇教學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多變的形式、多彩的內容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原本沉悶的語文課堂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
1.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初一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時,讀起來有些深奧晦澀,許多教師將課文講解得支離破碎,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難情緒,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編演課本劇的方式就可讓學生快速接受并喜歡上文言文。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的課本中有一些適合演課本劇的文言文,如《穿進得一人》《杞人憂天》《陳太丘與友期》《詠雪》《狼》等。我將全班分成四個大組,要求學生先寫好劇本,學生組內協(xié)商后再推出導演、演員等,然后著手準備。許多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課本劇,他們興趣十足:認真寫劇本,不厭其煩一遍遍背臺詞,做道具。在課堂上演出時,演出雖然還有些稚嫩,但掌聲不斷,笑聲不斷,在笑聲中,學生們既掌握了文意,又體會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對人物形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一些平時討厭上語文課的同學在表演時也十分投入,對課本劇的編排演已為他們更好地學習語文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到了初三,學生已經(jīng)能熟練編排演課本劇了,通過演出課本劇,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學習興趣倍增,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達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發(fā)展。閱讀是學生了解人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徑。然而在如今網(wǎng)絡文化侵襲,快節(jié)奏生活的影響下,閱讀習慣在越來越多的學生身上虛化為無;在課本劇教學活動中,學生會更認真、細致、主動地閱讀課文,積極探討文章內容。還有,表演時讀音要準確,語氣節(jié)奏要符合當時的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朗讀表演能力。如編演《皇帝的新裝》,老大臣去看騙子織新裝時的心理是既驚慌又恐懼的,但卻要表現(xiàn)出極力掩飾后的故作鎮(zhèn)定,表演者就需要把這種心理通過語言和表情傳達出來;而排演《愚公移山》時,康金華同學扮演的愚公,說話甕聲甕氣,走路蹣跚,但是精神卻很矍鑠,把愚公的精神詮釋的惟妙惟肖,博得大家一致好評。這些編劇、排練的過程,無形中就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朗讀能力。
3.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課本劇是一種集體性活動,學生在排演課本劇時,需要團結合作,這就無形中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如演出課本劇《范進中舉》后,有一個點評環(huán)節(jié),袁夢同學說:“本來我挺擔心我們組的,怕演不好,沒想到他們會這樣用心,我真的很感動。我們班的同學太團結了?!本幯菡n本劇是一種創(chuàng)新活動。引導學生對課本劇從不同角度、層次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輻射性、廣闊性、靈活性、獨特性。為了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他們往往會對課文內容進行改動、增減。其實,這正是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好時機。如果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春水,那么,我們的課本劇編演,就好比是投水之石,一石擊起千層浪。他們對課文的獨到見解、對表現(xiàn)課文內容的形式的設計,往往令你始料未及而又不得不拍案叫好。如學生在排演課本劇《愚公移山》時,最有趣的是搬山的過程,第一組是把山的扮演者詹潔娜抬走的,第二組王澤是個大力士,直接把扮演王屋的揚陽扛起來就走,而第三組搬山就比較含蓄了,是推著兩座山走的;胡坤同學扮演操神之神,這本來這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但是他絞盡腦汁,精心準備了一條自己編織的蛇掛在脖子上,成了全場的一大亮點。
課本劇教學順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僅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愉快,也使教師的教學變得更形象直觀。這樣強化了師生間的互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普遍提高,這種寓教于樂的“愉快教學”方式,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形式。希望它能成為點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一朵絢麗的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