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國華
板塊郵箱:leiyanmaomao@126.com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我去過許多地方,要說印象最深刻的,非陜北莫屬。
2015年3月,我再次來到陜北。汽車行至延長縣張家灘鄉(xiāng)料子坪附近,忽聽得山坳里傳出鑼鼓嗩吶聲,我們便循著聲音找了過去。
原來,村里一戶劉姓人家要嫁女子。據(jù)說新人是按照長輩意思,回老家舉辦傳統(tǒng)婚禮。新娘子名叫劉慧玲,新郎官名叫焦文康,倆人大學(xué)畢業(yè),一同在西安工作,論模樣長相,真是郎才女貌。
陜北地區(qū)自古多民族雜居共處,陜北人允許異族聯(lián)姻,但禁止同族、近親通婚,民間素有“妗子不做婆”“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等說法。陜北人傳統(tǒng)的嫁娶之事,很有特色。男家稱“引(迎)媳婦”,女家稱“出嫁女”。按舊俗,喜事一般要大辦三天。第一天,親朋好友前來賀喜,稱“聚客”。當(dāng)晚,吹手奏樂,喜事開始。第二日早飯后,迎親隊伍出發(fā)。出發(fā)前,要備好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飾銀器、大饃10個、豬肉1塊、離母糕2塊、清油半瓶、筷子一雙、面粉一小包,另外還有“揣懷錢”“墜箱錢”和未交完的彩禮錢。一切齊備,鳴炮三聲出發(fā),吹鼓手在前,迎人婆姨居中,大隊人馬隨后。路遇廟宇、村莊,或過河、轉(zhuǎn)崾崄(黃土山崖拐彎處)時,須吹響長號等樂器。
此時,女方家也早已備好了嫁妝和酒飯,并由親朋好友組成8個人的送親隊伍。迎親隊伍一到,女家院內(nèi)設(shè)桌案,置煙酒,由女方總管向迎親領(lǐng)頭人敬酒三杯,以示歡迎,迎親領(lǐng)頭人將喜禮一一擺于桌案,謂之“表禮”。飯后,女方總管向迎親領(lǐng)頭人交待陪嫁之物,添“揣懷錢”“墜箱錢”,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男方。
一切就緒,準(zhǔn)備起程。新娘換上新嫁衣,蒙上紅蓋頭上轎,迎送婆姨則搶著上馬,長號一鳴,吹手奏樂。迎送隊伍以迎人婆姨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浩浩蕩蕩出村。迎送隊伍進(jìn)得院門,新娘需由送親領(lǐng)頭人扶下馬(或轎),由新郎為她揭開蓋頭。吹手在先,吹響長號,此謂“沖帳”; 另有一人手端一碗五谷,邊撒邊唱,此謂“撒帳”。新郎新娘踩著紅氈進(jìn)入洞房。一個小孩兒會為新娘子端上洗臉?biāo)?,新娘須給少許錢,以示酬謝。新娘上炕,將炕席四角所壓之物(針線、核桃、紅棗、錢幣等)收存起來,謂之“踩四角”,然后靜坐前炕。
隨后,送親隊伍開席,吃“八碗”(多為大魚大肉)。新郎敬酒施禮,送親領(lǐng)頭人報以紅包,謂之“折席口”。
席畢,舉行上頭儀式。一般由姐姐或姑姑主持,讓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將二人頭發(fā)攏在一起,邊梳邊唱:
一木梳青絲云遮月,二木梳兩人喜結(jié)緣。三木梳夫婦常和氣,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楊宗保,新媳婦好像穆桂英。蕎麥根兒,玉米芯兒,一個看見一個親。養(yǎng)小子,要好的,穿長衫子戴頂子;養(yǎng)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冒:意即不用看,筆者注)鉸的。雙雙核桃雙雙棗,雙雙兒女滿炕跑。天作良緣配好的,夫妻恩愛一輩子。
唱完,將紅棗、核桃從新人頭部倒下,夫妻二人爭搶放進(jìn)自己衣兜。緊接著,主持人還要將新娘頭發(fā)盤成發(fā)髻,寓意結(jié)發(fā)夫妻白頭到老。
隨后,姐夫、姑父以及“拜識”(結(jié)拜兄弟)們還要“騷房”(鬧房)。鬧房畢,由婆母將“兒女饃”從窗外投進(jìn)窯里,意思是盼望早日抱孫子。這一夜,洞房燈光應(yīng)徹夜不熄。
第三天清晨,小兩口要吃兒女扁食(餃子),飯后舉行“拜人” “亮箱”及見婆婆儀式。當(dāng)日,新娘子還要“回門”,新郎必須帶上認(rèn)親禮品一同前往。至此,婚禮圓滿告成。
較之從前,如今的婚俗已經(jīng)大大簡化了,但劉、焦兩家人還是盡力把婚禮辦得紅火又體面。
焦文康、劉慧玲的婚禮,我們只跟拍了一天。當(dāng)我們到達(dá)新娘家時,已是上午十點多了,新郎官和他的迎親隊伍早已到達(dá)。新郎官兒是騎著一匹白馬來的。從延安請來的婚慶班子,充當(dāng)了迎親隊伍的主力。
劉家窯前院子里熱鬧非凡。按陜北風(fēng)俗,凡有喜事,喜主家必大宴賓客,婚禮辦得咋樣,首先得靠親友們的舌尖兒來檢驗。就地搭起的灶房里,兩口大鐵鍋開足火力不斷烹飪出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賓客們高舉酒杯大快朵頤,酒喝到興頭上,便有人高聲劃起拳來。
這時,新娘子正由幾位伴娘陪著,在窯洞里更衣化妝?;脢y,由新娘的姑姑為新娘蒙上紅蓋頭,準(zhǔn)備上花轎了。新娘子一上轎,就意味著要長久離開從小生長的娘家,新娘子難免要抹上一番眼淚。
吉時一到,窯洞門前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悠揚的嗩吶聲再次響徹山坳。新娘上轎,新郎上馬, 送親車隊一路吹吹打打到達(dá)焦村村口。聽到迎親的鞭炮煙花連聲炸響,隊伍停下,新郎下馬,新娘下轎,早就等候多時的迎親秧歌隊,在“傘頭”的帶領(lǐng)下載歌載舞,為一對新人引路,來到新人的洞房。
洞房內(nèi)外,親朋好友喜氣洋洋。迎親的喜饃饃、喜酒、喜糖一撥接一撥地被送到屋里。喜公公被描成了大花臉,被村里的年輕后生們簇?fù)碇?,舉上花傘又唱又跳;同樣被描成花臉貓的喜婆婆,把玩具娃娃遞到新過門的兒媳婦手中,為她送上祝福,期盼著來年能抱上孫子孫女。新媳婦頭一回來到婆家的炕頭上,有些儀式是必不可少的:兩位女長輩用兩把嶄新的紅梳子,將一對新人的頭發(fā)連在一起,這就是“夫妻結(jié)發(fā)”。
送親任務(wù)完成,迎新才剛剛開始。下午四時許,新媳婦再次端端正正坐上花轎,來到焦村文化廣場,舉行正式的婚禮儀式。婚慶禮儀班子早已布置好舞臺,調(diào)試好音響設(shè)備,營造好喜慶氣氛。
隨著鞭炮聲、音樂聲再次響起,婚禮慶典儀式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的節(jié)目,就跟我們在城里看到的大同小異了。
文化廣場旁邊的村委會伙房里,五六個大廚在忙碌著,早已蒸好了幾十籠屜白饃,備好了幾十桌酒菜,規(guī)模盛大的婚宴隨即開席。也許多年以后,這場熱鬧的婚禮留給鄉(xiāng)親們的印象,首先還要從舌尖兒開始回味……
掌燈時分,一大群年輕后生簇?fù)碇粚π氯嘶氐叫戮?,?zhǔn)備“鬧房”。我和幾位伙伴們,告別了新郎新娘喜公公喜婆婆,返回延川縣城。出門一周,也許有些想家了,望著東邊山梁上將圓的月亮,幾個漢子不約而同吼起了信天游:
上一道那個坡坡哎呦呦下一道梁,
想起我的那個小妹妹哎呦呦好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