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夏雪芹
我是個戲迷,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
小時候,每次村里唱大戲,我總是一場不落地聽完。像《穆桂英掛帥》《花木蘭從軍》《朝陽溝》《三哭殿》等膾炙人口的傳統(tǒng)劇目,我都能唱上幾段,雖不專業(yè),倒也像模像樣。但真正開始唱戲還是近些年的事。
兒子上高三,我每到周末都會去兒子租住的地方看看,幫他做做飯洗洗衣服。那里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便覺枯燥無聊。
一次,聽同院的張嫂說太和公園有唱戲的,她經(jīng)常去聽,我一聽來了精神,便和張嫂一起來到了公園。
公園里真熱鬧。三五成群的人們圍在一起,有跳舞的、唱歌的,還有戲迷票友,各自有板有眼地舞著、唱著,給公園增添了許多活力。
“婆母娘你且息怒站在路口……”一聲清晰高亢的女聲,把我們吸引到一個亭子下。這是一群老中青三結合的團隊。他們的音響、樂器齊全,像模像樣地報幕、演唱、演奏。一個大約30多歲的女子,手持話筒很投入地唱著,亭子下圍著一群聽眾饒有興味地聽著。一曲終了,大家給予熱烈的掌聲,叫好聲不斷。接著,報幕員報出下一個節(jié)目是《三哭殿》中唐王的一段唱——“下位去勸一勸貴妃娘娘”。報幕員報完曲目名,半天沒見有人上臺,原來是演員臨時有事,來不了了。為了不晾場,報幕員急中生智,向臺下的觀眾臨時招募演員。這時,經(jīng)常聽我哼唱這段戲的張嫂鼓勵我上去唱,我剛想推辭,就被心直口快的張嫂不由分說推上了臺,這時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
說實在話,我是愛唱戲,但站在眾目睽睽之下唱戲,對著臺下那么多觀眾,真有些緊張。主持人讓我自報家門,當我說出自己是位教師時,不知誰說了句:“教師,知識分子!”我笑了笑,不知道該說什么。救臺如救火,這次豁出去了。
音樂響起,我手拿話筒,走上前去,開始唱:“下位去勸一勸貴妃娘娘,撩龍袍……”開始時有點緊張,唱著唱著就流暢自然了,我平時都是自己小聲哼哼,沒放開腔唱過,這次放開腔唱,感覺真比平時好多了,自感雖不如唐喜成先生的字正腔圓,倒也韻味十足。一段戲唱完,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時,拉弦的陳師傅問我跟弦唱戲多長時間了,當我說沒唱過時,他先是表示不信,繼而頷首贊許說:“初次跟弦能唱這樣真不簡單!”并贊揚我唱出了帝王的霸氣。他說我的嗓子適合唐派唱腔,鼓勵我多學點唐喜成先生的戲。
回家之后,我就注重起唐派唱腔來。唐派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大氣磅礴,獨樹一幟,深受廣大戲迷的歡迎和喜愛。想學好唐派唱腔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了唱好戲,我一有空便打開電腦聽戲,漸漸地聽戲成了我工作之余的必修課。我覺得聽著戲干活,爽!聽著戲吃飯,香!聽著戲休息,美!聽著戲入眠,甜!總而言之,聽戲成了我的家常飯,不吃飯,餓得慌,不聽戲,悶得慌。常言講“曲不離口”,我是隨時隨地口里都念念有詞,哪怕下課從教室出來,也要唱幾句,同事開我玩笑,說我是不見其人先聞其聲。
由于經(jīng)常去公園聽戲,結識了一群戲友,他們不時慫恿我上臺唱唱,我慢慢習慣了上臺唱幾句。我怕被熟人、同事或朋友看見,笑話自己藝術不精,每次上臺我都戴副寬大的墨鏡遮住臉,可還是被一好友認了出來,好友偷拍了我的演唱視頻發(fā)到網(wǎng)上,遠在陜西上大學的女兒看見了,給我來了一句“老媽真棒,英姿颯爽”的評論。我雖嘴上謙虛著,心里卻美滋滋的。
如今,由于我對戲曲的執(zhí)著追求,學會的段子越來越多,也掌握了許多發(fā)聲的技巧,唱得也越來越順口。漸漸地,我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會唱戲,每次兄弟單位組織慶典活動,都會邀我獻個戲曲節(jié)目。我也樂意參與,快樂別人,也快樂自己,多好的一件事啊!
迷上唱戲,甜美了我的日子,燦爛了我的生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