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競彥
【摘 要】《哥本哈根》是英國劇作家邁克爾·福萊恩的代表作之一,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1941年海森堡與玻爾的秘密會談。本文試圖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來試圖分析主人公海森堡的倫理選擇,發(fā)現(xiàn)海森堡的倫理選擇是由其對應的倫理身份決定的。所以這也暗示我們在分析海森堡為什么參與德國原子彈制造計劃時,要將他的倫理身份考慮入內(nèi)。
【關鍵詞】哥本哈根;海森堡;倫理選擇;倫理身份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042-02
一、引言與劇本介紹
邁克爾·福萊恩是英國的劇作家和小說家,早年是英國《衛(wèi)報》和《觀察家報》的記者和專欄作家,37歲時開始嘗試劇本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哥本哈根》《慈善家》《糊涂戲班》和《民主》等劇本。1988年,邁克爾·福萊恩寫了一個名叫《哥本哈根》的劇本,試著重現(xiàn)1941年著名物理學家沃爾納·海森堡與尼爾斯·玻爾的一次秘密會晤?!陡绫竟穭”締柺酪詠砭捅皇澜绺鞯氐膭≡翰粩嗯叛荩鹆藨騽?、歷史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此劇在全球演出大熱的情況被命名為“哥本哈根現(xiàn)象”。在國內(nèi),王曉鷹導演的《哥本哈根》于2013年10月首次在北京國家話劇院開演,演出后的口碑與票房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是當時的小劇場話劇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簡單的舞臺布置,兩扇連通過去與現(xiàn)時的白色大門,三把木質(zhì)白色座椅,三個白衣飄飄的亡靈,分別是海森堡、玻爾和他的妻子瑪格瑞特。話劇采用“羅生門”式的表現(xiàn)手法,讓三個亡靈一次次回到1941年,回到哥本哈根那個小房間,那個神秘對話中,他們談著滑雪、談巴赫、談量子物理、談不確定性,他們談了好多好多,每一句對話里都包含著太多欲說還休的情感,以至于最后都說不清楚海森堡來哥本哈根的初衷。
玻爾是海森堡的導師,將海森堡視為自己最得意的學生,甚至待海森堡如同自己的親兒子一般。在劇本的開頭不久,在玻爾與他妻子瑪格瑞特的對話中,玻爾毫不掩飾地夸贊海森堡是原子理論界精英們中最優(yōu)秀的。瑪格瑞特更是直言玻爾與海森堡的關系就如同父親與兒子,即便她與玻爾有親生兒子。海森堡將玻爾更是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二人關系十分密切。劇中的海森堡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他對玻爾的敬仰之情,將玻爾視為大家的引路人,大家的父親。他認為現(xiàn)代原子物理學就是從玻爾奠定量子論既應用于物質(zhì)也應用于能量開始的。二戰(zhàn)期間,兩人身處兩大敵對陣營,玻爾參與美國方的原子彈制造研究,而海森堡參與了德國方的原子彈制造研究。1941年,兩人在哥本哈根進行完秘密會談后,二人的友誼就此告終,史稱“哥本哈根之謎”。此次會談的內(nèi)容沒有對外公開,沒人知道這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但因為這次會談所處的時間點的特殊性,世人與史學家們對此次秘密會談有很多猜測與假設。
二、海森堡的倫理身份與倫理選擇
在文學理論學批評術語中,倫理選擇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倫理選擇指的是人的道德選擇,即通過選擇達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個方面,倫理選擇指的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jié)果不同,因此不同選擇有不同的倫理價值(聶珍釗,2014)。
在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時,海森堡訪問了美國。他的朋友們問他為什么不離開德國那險惡的環(huán)境,海森堡稱德國需要他。戰(zhàn)爭一打響,海森堡立即被召入伍。但他沒有被派往前線拋頭顱、灑熱血,而是加入了所謂的“鈾俱樂部”,開始了核能軍事利用的研究,并立即成了該項工作的最主要理論指導人物。關于他為什么要加入德國納粹陣營為十惡不赦的納粹研制原子彈計劃,世人有很多疑慮與誤解。
著名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顯然擁有多重倫理身份,首先在國籍上,他是擁有純正日耳曼血統(tǒng)的德國人。1901年12月5日,海森堡出生于德國的維爾茨堡。隨后中學時期在著名的慕尼黑麥克西米學校讀書。中學畢業(yè)后,海森堡考入慕尼黑大學,在索末菲、維恩等指導下攻讀物理學。1923年海森堡在慕尼黑大學憑借一篇題為《關于流體流動的穩(wěn)定和湍流》的流體力學博士論文成功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海森堡就像被上帝眷顧的天才,是20世紀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年僅24歲就發(fā)表了關于量子力學的第一篇論文著作,創(chuàng)立了矩陣力學。隨后他便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奠定了整個量子力學發(fā)展的基礎,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1932年,31歲的漢森堡便憑著“不確定性原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所以如此優(yōu)秀的一位科學家,效忠于自己的國家也是情有可原。
海森堡的另一重倫理身份便是一個有道義良知的科學家。1938年12月,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和弗萊茨·斯特拉斯曼發(fā)現(xiàn)了重核裂變反應。隨后人們便了解了一個可怕到可能會摧毀全人類的概念——核武器。熱衷于戰(zhàn)爭的元首希特勒下令在德國開展核武器的研制計劃。當時,全世界也僅此德國在進行這種將原子能利用在軍事上的項目。
希特勒的種族政策逼走了近一半的在德精英們,其中包括愛因斯坦、薛定諤、玻爾等著名科學家。但是即便失去這么多科學家,德國的化工與重工業(yè)實力在世界上還是名列前茅的。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占領著世界上最大的鈾礦,在挪威還擁有最先進的重水生產(chǎn)系統(tǒng)??梢哉f,在當時這種情況下,德國其實是最有可能率先研制出核武器的國家。
德國元首希特勒不僅非常熱衷于戰(zhàn)爭還十分信任海森堡,他非常期望能創(chuàng)造出新型武器來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所以他將海森堡任命為德國原子彈計劃的總負責人。海森堡成為核心,是整個團隊的靈魂人物,掌握著整個原子彈計劃的命脈。但是也正因為如此,史實讓我們清楚這個決定是讓德國沒能在美國之前研制出核武器的關鍵原因。
事實上,最終德國不僅沒能造出原子彈,甚至連門都沒有入。海森堡的一份報告稱要想通過核裂變鏈式反應來生產(chǎn)核武器,至少需要幾噸的鈾235,而不是原以為的幾十千克??嘤谌狈ψ銐蚨嗟脑牧?,海森堡向上級匯報,鈾計劃因為技術原因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產(chǎn)生實際的結(jié)果,在戰(zhàn)爭期間造出原子彈的可能性很小。得知結(jié)果的希特勒感到非常失望。恰好當時戰(zhàn)況十分吃緊,德國更傾向于研制“速效”武器。故短期內(nèi)看不到成效的原子彈計劃就被暫且擱置了。
希特勒下令對原子彈不必花太多心思,可以轉(zhuǎn)向建造能提供核能的大型原子反應堆。原子彈計劃就這樣被擱置了整整兩年,后來當希姆萊再想大力推進這個計劃時,德國已經(jīng)是大勢已去,因為許多重要工業(yè)遭到了毀滅性轟炸,想再造原子彈已經(jīng)是有心無力了。另一方面,海森堡當時向上級申請的研究預算只有35萬帝國馬克,跟美國研制原子彈計劃所投入的資金22億美元相比,差距懸殊。
二戰(zhàn)后,海森堡發(fā)表了聲明,說他能預見原子彈給人類帶來毀滅式的災難,并不愿意親手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但是他身為德國人,有義務為國家工作。這種矛盾的心理不止令他還令更多像他這樣的團隊成員產(chǎn)生消極心理,并有意無意夸大研制原子彈的難度。最終讓上層相信原子彈并沒有實際意義。等到外部環(huán)境的惡化使得原子彈制造計劃成為真正不可能時,這反而讓德國科學家們松了一口氣,因為他們不必再左右為難了。
三、結(jié)語
劇中的最后,海森堡稱所有一切珍貴的東西都還在,一切得以幸免。作為有良知的科學家,他一次次捫心自問,一次次拋去內(nèi)心包袱,努力維護一個科學家的尊嚴與良知,可依然受到世人的責備與不解。歷史的車輪沒有停止向前,我們感恩現(xiàn)在所擁有的美好,更要感恩當時一位著名德國科學家因道德而犯下的一個低級計算錯誤。
參考文獻:
[1]陳世偉.“哥本哈根之謎”的戲劇敘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 2013,(8): 105-109.
[2]江曉原,劉兵.哥本哈根:1941年之謎——關于科學歷史劇《哥本哈根》[J].科技文萃,2004,(11):128-129.
[3]邁克·弗雷恩.哥本哈根[J].胡開奇譯.上海戲劇學院學報, 2002,(5): 76-108.
[4]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2014,248.
[5]莊晨曦.《哥本哈根》:一個待闡釋的文本[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12): 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