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劉備
(菏澤市氣象局,山東菏澤 274000)
隨著生產(chǎn)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氣象要素的變化和天氣的關(guān)注度越來越高,尤其是日最高、最低氣溫更引起人們的重視。最高和最低氣溫的變化對環(huán)境和植物生理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1]。最高、最低氣溫是每天的天氣預報中都涉及的,也是較難預報的氣象要素,相鄰縣區(qū)同一時刻氣溫可差2~3 ℃,氣溫與測站位置、季節(jié)、天氣系統(tǒng)密切相關(guān)[2]。數(shù)值預報對不同地區(qū)氣溫的預報尚存在一定誤差。不同季節(jié),日最高、最低氣溫的預報難度也不同。觀測數(shù)據(jù)表明,一個地方最高、最低氣溫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對于最高、最低氣溫的研究以氣候特征及趨勢階段分析等宏觀研究較多[3-7],針對具有地方特點的最高、最低氣溫細致探討并不多。利用1998—2017年菏澤市逐日氣溫觀測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最高、最低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為氣溫觀測、預報業(yè)務及有關(guān)部門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選取菏澤市牡丹區(qū)觀測站1998—2017年逐日平均氣溫和最高、最低氣溫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最低氣溫的月、旬變化特征。以每2 ℃為一個區(qū)間,按月統(tǒng)計逐日最高、最低氣溫及當日與翌日最高、最低氣溫變幅Δt在各區(qū)間的出現(xiàn)頻率,并初步分析Δt的變化與天氣的關(guān)系。
統(tǒng)計菏澤市1998—2017年各月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最低氣溫(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全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0.5 ℃,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7.2 ℃;1—7月是上升趨勢,8—12月是下降趨勢。其中,2—5月上升最快,平均每月上升6.2 ℃;9—12月氣溫下降最快,下降速率為每月平均6.8 ℃。由此看來,春季氣溫上升速率比秋季氣溫下降速率慢。
旬平均氣溫隨時間變化特征見圖1。從圖1可看出,旬平均氣溫的變化曲線呈準拋物線狀,曲線的拐點分別在1月中旬和7月下旬。1月下旬到7月下旬氣溫上升,8月上旬到翌年1月中旬氣溫下降,氣溫上升區(qū)間和下降區(qū)間不對稱,后者比前者少近一個月。因此,秋、冬季比春、夏季短,降溫比升溫快。
表1 菏澤1998—2017年各月平均氣溫和平均最高、最低氣溫 ℃
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氣溫-0.51.87.914.720.525.427.225.821.114.57.61.1平均最高5.48.614.821.227.636.932.030.426.122.014.16.7平均最低-3.9-0.43.111.216.220.623.422.317.811.24.7-2.0
從表1、圖1可看出,月(旬)平均最高、最低氣溫變化分別與月(旬)平均氣溫的變化特征基本一致。
2.1的分析只反映了20 a氣溫的總體特性,實際上氣溫年際間存在差異,個別年份差異較大,為此作旬平均氣溫年際演變圖(圖2),構(gòu)成一個氣溫場,了解20 a間逐旬平均氣溫的演變特征。
圖2 荷澤1998—2017年逐旬平均氣溫場(單位為℃)
由圖2可以看出,12月上旬到翌年2月中旬(即冬季),6月上旬到8月下旬(即夏季)等溫線較稀疏,表明冬、夏季氣溫變化較平穩(wěn),大幅度升、降溫的天氣較少。而春、秋季不同,2月中旬到5月有兩個等溫線密集帶,一個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另一個在5月上中旬,反映這期間氣溫回升較快。2月下旬到3月中旬等溫線的曲率較大,表明初春氣溫大幅回升時間的年際變化較大,可相差2~3旬;5月中下旬,等溫線較平直,表明春、夏季轉(zhuǎn)換期間氣溫跳躍性回升,且年際間變化不大。秋、冬季氣溫跳躍性下降也有兩個階段:一是9月上中旬,為夏、秋轉(zhuǎn)換;二是10月下旬到11月,為秋、冬轉(zhuǎn)換,且變化更為明顯。從冬、夏季氣溫場看出,近幾年來有氣溫升高的趨勢,高溫酷暑的天氣增多,冬季嚴寒的天氣減少,氣溫場的特征與近年實測高溫酷暑和極寒的記錄是吻合的。旬平均最高、最低氣溫場特征與旬平均氣溫場基本相同。
從圖2還可以看出,上半年等溫線從下到上大多數(shù)向左傾斜,下半年等溫線從下到上略向右傾斜,表明20 a來春、夏季提前,而秋、冬季延后,造成冬季有縮短的傾向,這一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按每2 ℃為一區(qū)間,以1、4、7、11月為代表月分別代表冬、春、夏、秋四季,統(tǒng)計1998—2017年各季逐日最高、最低氣溫的分布特征(見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日最高、最低氣溫的分布區(qū)間跨度差異很大。7月日最高、最低氣溫的跨度只有16 ℃和10 ℃,1月跨度稍大,而4、11月日最高、最低氣溫跨度較大,最大跨度可達26 ℃。可見春、秋季氣溫變化大,不穩(wěn)定,氣溫升降幅度大;冬、夏季氣溫變化較小,相對穩(wěn)定。從頻率分布上看,日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在平均值附近出現(xiàn)頻率最大,向均值兩側(cè)逐漸變小。用柯爾莫可洛夫方法[8]分別檢驗各月逐日最高、最低氣溫20 a總樣本分布,均為準正態(tài)分布。
氣溫日較差是指一天中最高與最低氣溫之差,也是了解氣溫變化特征的重要方面[9]。圖3給出了1998—2017年氣溫日較差旬平均變化曲線。由圖3可看出,年內(nèi)有兩個日較差較小時段,分別在11月下旬到翌年2月下旬和6月下旬到9月下旬,日較差平均在8~9 ℃。兩個日較差較大的時期分別在3月上旬到6月中旬和10月上旬到11月中旬,平均氣溫日較差在11 ℃左右,正好是氣溫回升和氣溫下降較快的時期,天氣通常表現(xiàn)為冷暖空氣交替頻繁。全年各月中最小日較差都在2 ℃左右,這種狀況出現(xiàn)在終日降水和終日大霧及個別終日陰天的情況下;各月較大日較差一般出現(xiàn)在冷空氣過后,天氣突然轉(zhuǎn)晴,干燥風小,冷平流弱的情況下。
表2 菏澤1998—2017年1、4、7、11月日最高氣溫分布特征
表3 菏澤1998—2017年1、4、7、11月日最低氣溫分布特征
圖3 菏澤1998—2017年氣溫日較差旬平均變化曲線
表4給出了1998—2017 年逐月氣溫日較差在各溫度區(qū)間的出現(xiàn)頻率。由表4可以看出各月氣溫日較差在均值附近出現(xiàn)頻率最大,距離均值愈遠,出現(xiàn)頻率愈小。1—2月和7—8月氣溫日較差跨度小,在[6,10)℃區(qū)間出現(xiàn)頻率較大;4—6月和10—11月氣溫日較差跨度大,4—6月在[8,14)℃區(qū)間出現(xiàn)頻率較大, 10—11月在[8,12)℃區(qū)間出現(xiàn)頻率較大。12—2月,氣溫日較差在 [0,4)℃區(qū)間出現(xiàn)頻率較大,其他月份頻率較小。這可能是由于冬季常出現(xiàn)終日大霧和陰雨(雪)天氣,導致氣溫日較差很小。氣溫日較差分布與最高、最低氣溫的分布特征類似,也為準正態(tài)分布。
按每2 ℃一個區(qū)間,以1、4、7、11月為代表月,統(tǒng)計1998—2017年各季當日與翌日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變幅的分布特征(見表5)。由表5可知,1月和7月翌日最高氣溫變幅Δt分別為-9~9 ℃和-9~7 ℃,最低氣溫變幅分別為-8~8 ℃和-6~4 ℃。4月和11月翌日最高氣溫變幅Δt分別為-8~10 ℃和-10~6 ℃,最低氣溫變幅分別為-8~8 ℃和-10~8 ℃。冬、春季日最高、最低氣溫翌日升降區(qū)間比夏、秋季略大;夏季最高、最低氣溫翌日變幅最小,較平穩(wěn)。日最高、最低氣溫翌日升降幅度出現(xiàn)最多的頻率都分布在-3~3 ℃。可見氣溫連續(xù)日變化有一定的慣性,沒有明顯的天氣系統(tǒng)影響,氣溫不會有太大變化。
表4 菏澤1998—2017 年逐月氣溫日較差分布特征 %
注:—表示未出現(xiàn),下同。
表5 菏澤1998—2017年1、4、7、11月翌日最高、最低氣溫變幅的分布特征
當日與翌日最高與最低氣溫的變化情形有4種:同升、同降、高溫升低溫降、低溫升高溫降。這4種變化各月出現(xiàn)頻率均相似。同升、同降占40%左右,其余兩種占60%左右。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同升、同降變化方式所對應的天氣特征:必須在天氣晴好少變、較穩(wěn)定的天氣條件下才可出現(xiàn)[10]。另外兩種變化所對應的天氣特征:須在天氣轉(zhuǎn)變情況下出現(xiàn),天氣類型比較復雜。如:夜里開始陰天,夜里或早晨、中午冷鋒入境,降水之前等情況下,低溫升高,高溫降低;冷鋒過后,雨后初晴、早晨有霧,天氣干燥,晴天等情況下高溫升高,低溫降低;其他天氣類型較少見。細致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對氣象測報、預報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后期將進一步研究。
(1)夏、冬季最高、最低氣溫變化范圍較小,因而氣溫比較平穩(wěn),春、秋季最高、最低氣溫變化范圍較大。各月最高、最低氣溫分布均為準正態(tài)型,在均值附近出現(xiàn)頻率最大。
(2)春、秋季氣溫日較差區(qū)間跨度大,尤其是4—6月在 [8,14)℃出現(xiàn)頻率較大;夏、冬季氣溫日較差區(qū)間跨度較小,在[6,10)℃的出現(xiàn)頻率較大。日較差在 [0,4)℃的頻率冬季較大,其他季節(jié)較小。氣溫日較差的分布與日最高、最低氣溫的分布特征類似,也為準正態(tài)分布。
(3)從20 a逐旬氣溫場來看,近年冬季有縮短的傾向,嚴寒天氣減少,夏季酷暑天氣增多;由冬到夏、由夏到冬各有兩次氣溫快速升降期。
(4)翌日最高、最低氣溫有一定的慣性,變幅大多在-3~3 ℃。最高、最低氣溫升降主要受天氣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