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興茹 陳海燕 裴保方 段彥彥 馬姝麗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藥學部,鄭州 450000)
新生兒由于各器官發(fā)育還不完善,在生理、病理各方面不斷變化,藥物在體內的處置過程受早產、胎齡、日齡、體質量和血清肌酐水平等因素的影響[1]。由于常用的藥物多數無新生兒用法用量,這一特殊群體的用藥往往是臨床醫(yī)師的難題。萬古霉素是目前治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藥腸球菌所致重癥感染的首選藥物[2]。新生兒時期常見的感染性疾病有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肺炎和新生兒細菌性腦膜炎,其主要致病細菌之一是葡萄球菌[3]。因此,萬古霉素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認為成年患者腎毒性增加與萬古霉素高血藥濃度相關[4],但對于新生兒來說,更高的萬古霉素谷濃度與腎毒性是否相關研究尚少。近年來國外已有評價不同萬古霉素血藥濃度的療效和安全性的報道[5-7],由于種族存在差異,這些研究結果是否適于國內還不一定。因此,本文評價萬古霉素不同血藥濃度對新生兒腎毒性的影響,為萬古霉素在新生兒的應用提供依據。
我院2014年7月1日-2015年6月30日期間收治的應用萬古霉素治療(≥3d)的患兒,滿足以下條件:至少準確測定一次萬古霉素血藥濃度(TDM)。排除標準:(1)病歷資料不完整者;(2)治療前即存在肝腎功能異常的患兒;(3)接受腎臟替代治療。萬古霉素相關腎毒性的判定標準采用文獻[8]報道。
給藥方案一般感染每次10~15mg/kg,7d內的新生兒q12h給藥,出生7~28d的新生兒q8h給藥,但是,新生兒重癥感染時,按照說明書用藥療效不好,經醫(yī)院批準,對于嚴重復雜的感染臨床可以給予超說明書用藥,即每天60mg/kg。給藥途徑均靜脈泵入。所有患兒均在給藥5~7次后,再次給藥前采血,血樣處理按試劑盒說明書方法操作。使用美國雅培公司的AXSYM型熒光偏振免疫儀和相應試劑盒,采用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按標準操作規(guī)范測定萬古霉素的血藥濃度。
根據萬古霉素谷濃度監(jiān)測結果把新生兒分為A、B、C 3組,其中A組:谷濃度<10μg/mL,B組:谷濃度為10~20μg/mL,C組:谷濃度>20μg/mL。
通過查閱電子病歷資料,獲取臨床相關信息,包括患兒年齡、性別、臨床診斷、萬古霉素用藥劑量、用法、療程、血藥濃度監(jiān)測結果、生化檢查、病情轉歸等,對相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_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或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判斷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抽取應用萬古霉素的新生兒病例共247例,共納入符合標準的111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41例;平均住院天數(27.8±10.6)d。萬古霉素血藥谷濃度<10μg/mL的48例(A組),10~20μg/mL的40例(B組),>20μg/mL的23例(C組),萬古霉素日劑量、使用療程、治療前體重、胎齡、日齡等以上3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使用萬古霉素治療前后血肌酐進行監(jiān)測,評價用藥后是否引起腎毒性,結果顯示有13例(11.71%)患兒出現了萬古霉素相關性腎損傷,其中A組2例、B組3例、C組8例。本研究111例應用萬古霉素的患兒,治療前平均血肌酐為(38.54±17.39)μmol/L,治療后為(43.69±20.50)μmol/L,治療后的平均血肌酐比治療前有所升高,但無顯著性差異。其中A組患兒治療前后血肌酐變化不大;但B組和C組新生兒在治療后其血肌酐明顯增加,與A組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過程中腎功能損傷發(fā)生率C組明顯高于A組和B組;說明C組的腎損害程度明顯大于A組和B組。但治療結束時111例患兒的血肌酐結果均恢復正常。具體檢測結果見表2。
萬古霉素屬糖肽類抗菌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MRSA、MRSE和耐藥腸球菌所致重癥感染的首選藥物[9]。為避免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耐藥性的發(fā)生,指南[10-11]顯示,為達到治療效果,萬古霉素谷濃度值應維持在10~15μg/mL范圍內,對復雜性感染的患者萬古霉素濃度應維持在15~20μg/mL。文獻[12]報道萬古霉素谷濃度和相關腎毒性的發(fā)生率之間具有良好的正相關性,可以用谷濃度作為監(jiān)測萬古霉素相關腎毒性參數。因此本文將萬古霉素血藥濃度10μg/mL和20μg/mL作為分界將患兒分為3組。
表1 患兒基礎資料Tab.1 Demographic data of children
表2 患兒血肌酐水平Tab.2 Serum creatinine concentrations in children
由于萬古霉素治療窗窄,van Hal等[13]對高谷濃度與腎毒性關系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性分析,研究發(fā)現谷濃度大于15μg/mL是引起腎毒性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谷濃度低于10μg/mL時的腎毒性發(fā)生率一般低于10%;谷濃度范圍在10~20μg/mL時的腎毒性發(fā)生率約在10~20%之間;而谷濃度超過20μg/mL時,其值可超過30%。Lodise等[14]研究結果示,當谷濃度>20μg/mL和在10~20μgmL之間時,萬古霉素相關腎毒性發(fā)生率分別為33%和21%。當萬古霉素谷濃度低于10μg/mL時的腎毒性發(fā)生率為5%。本研究中萬古霉素谷濃度低于10μg/mL和10~20μg/mL的患兒腎損傷發(fā)生率分別為4.17%和7.5%,當萬古霉素血藥濃度超過20μg/mL時,腎損傷發(fā)生率為34.78%,即提示當萬古霉素血藥谷濃度大于20μg/mL時,腎損傷發(fā)生的風險明顯增加。
目前,為研究萬古霉素血藥濃度與腎毒性的關系,不少研究在尋找萬古霉素發(fā)生腎毒性的谷濃度折點。由于研究人群與方法有差異,得出的谷濃度折點也不一致。目前報道的谷濃度的折點有28μg/mL[15]、16μg/mL[16]、15μg/mL[17]、14μg/mL[18]。當谷濃度大于以上折點時,其萬古霉素相關腎毒性發(fā)生率明顯升高。本研究有13例發(fā)生腎毒性,特別是谷濃度>20μg/mL的病例中有8例發(fā)生腎毒性。有研究[19]報道腎毒性并不會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數,但大部分[17]患者肌酐水平在出院前恢復到正常,本研究111例患兒治療結束后血肌酐均恢復至正常,這也說明萬古霉素引起的腎損傷是可逆的。
本研究結果表明萬古霉素腎毒性發(fā)生率在谷濃度>20μg/mL組明顯高于谷濃度<10μg/mL和10~20μg/mL組,但在低谷濃度組腎損傷也有發(fā)生,即萬古霉素給藥劑量與谷濃度之間線性關系不是很好,這就提醒臨床新生兒應用萬古霉素時需嚴格監(jiān)測血藥濃度及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