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年
天安門在北平長安街上,故宮的前面,巍巍的紅墻,東西伸展。上面是重檐的大殿,朱紅柱子,黃琉璃,壯麗非常。天安門前面,便是御河,御河上面橫跨著有七座白玉石的石橋。雕琢精美,曲折多姿。再加上華表和石獅子,彼此配合,雄偉壯麗,相互輝映,使天安門成為東方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
據(jù)記載,天安門建于明代,當(dāng)時稱為承天門。順治年間重修過,改為天安門,至少有五百來年了。明清兩代,天安門前是禁地。前面加有紅的圍墻,南至中華門,東至長安左門,西至長安右門,禁止行人車馬通行,彼時若從東城到西城,須出前門,繞道而行。不像后來電車都跑得呼呼叫!
聽說在民國以前,天安門外的廣場,原設(shè)有許多衙門的,什么工部,禮部,戶部,宗人府,欽天監(jiān)等,都在廣場的兩旁。到了冬至,皇帝要到天壇祭天地壇祭地。每逢出征,皇帝并在此祭路。國有大典,并在此頒詔,天安門上,中設(shè)“宜詔臺”,文武百僚和耄耋,都向北而跪在御河橋南邊,皇上的屁也聞不見。語書用一個木制的“金鳳”,在口里銜著,由上面系下來。禮部官,再用一個“朵云”一木制彩云狀的盤子來承接。然后再送禮部,用黃紙來謄寫,這叫“金鳳頒詔”。民國十五年(1926年)以前,在北平讀書,當(dāng)過學(xué)生,誰對天安門也不陌生。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在天安門開過會,學(xué)生大隊浩浩蕩蕩,直奔“鐵獅子胡同執(zhí)政府”而去,圍著鐵柵欄,大呼口號。后來里邊如狼似虎的爪牙部隊,竟然弓上弦,刀出鞘,荷槍實彈,紅膛待發(fā)。向前一擁,只聽一陣狂響,彼時筆者是生在北平的傻小子,哪兒聽過槍響,正自遲疑,突然人潮倒退,哭聲慘厲,一下就把瘦小枯干的我擁倒了,起來后,鞋子便踩丟一只,便這樣光著一只腳丫兒,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