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金
摘要:本文從化學角度挖掘和弘揚中華古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承,引導學生發(fā)現古文化中化學元素和應用價值;感悟化學魅力,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掌握中華文化中化學知識基礎上感受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科學家不懈求知的精神力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中華古文化;古詩詞;化學;感悟;核心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強調:“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近年來中央臺《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通過重溫中華經典詩詞,引導全國人民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華古文化中記載著豐富的化學知識,期待每個化學教育工作者挖掘和日常教學中使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掌握中華文化中化學知識的基礎上感受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科學家不懈求知的精神力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1 品讀古文化中物質變化,體會古、新實驗操作實質,感悟現代“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素養(yǎng)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其核心是實驗.古文中多處記載煉丹或煉藥大師的實踐操作,這些操作可能與現在教材中的操作名稱不同,究其本質是一致的.教師通過引用古文化中所涉及相關操作的詩詞,讓學生對照古實驗與現代化學實驗區(qū)別與聯系,感悟二者實驗操作的本質,理解科學探究的歷程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落實現代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如《天工開物》對制造染料“藍靛”的描述:“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一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水性定時,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曬干者,日靛花.”其中所述“水浸七日”“攪沖數十下”“掠出浮沫曬干”即為現代實驗操作中的溶解、攪拌和蒸發(fā).晉《肘后備急方》中記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說明古人已知用水來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但實踐表明效果甚微.通過古今化學家的不斷研究發(fā)現,用有機試劑(如乙醚)提取效果好,我國首獲諾貝爾科學獎的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就是用此法得到的,該過程均屬現代實驗中萃取、分液操作.宋《本草衍義》中記載精制砒霜敘述:“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講述砒霜提取過程,首先通過加熱使混合物中砒霜(熔點低)由固態(tài)轉化為氣態(tài),在上面罩有容器,使砒霜蒸氣遇冷轉變?yōu)楣腆w,其操作涉及現代升華、凝華.可見,人類在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新的歷程中,古今科學家都具有強烈的探究愿望和敢于質疑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探究的道路上熟途同規(guī),為人類的發(fā)展不懈努力.教師通過挖掘古文化中化學元素,設計引入,就能達到古為今用、曲徑通幽的效果,從而達到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2 品含古詩詞中大與小的韻味,領悟宏觀與微觀的有機融合,培育現代“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等變化的自然學科,特征是從微觀層次認識物質,在不同層面創(chuàng)造新物質.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構建學習的微粒觀、元素觀和守恒觀,認識物質的本質,形成“結構決定性質”的核心思想.能利用微觀與宏觀不同層面來分析、解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引入與之相關的古詩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在詩詞的意境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能力.
如唐朝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該詩既有對空間上遼闊無限、茫茫宇宙的宏觀辨識,感觸祖國山川天長地久,又有顯示個人孤單寂寞微觀探析,悲從心中來,愴然而淚下,更表現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宋代張孝祥的《水調歌頭·金山觀月》中“漱冰濯雪,眇視萬里一毫端”,該詩表示詞人處在如同冰雪那樣潔白的月光下,腳下所處的大地明亮透澈(宏觀辨識),仿佛他的目力能透視萬里之外,將各處景物都能看的清清楚楚(微觀探析).南宋陸游《村居山喜》詩句中的“花氣襲人知驟暖,喜鵲穿樹喜新晴,”從化學微觀角度可解釋為:春暖花開,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擴散因周邊的氣溫突然升高而加快,說明溫度對芳香油分子所做無規(guī)則運動的影響.陸游《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則從化學微觀角度分析,構成物質的分子并不隨花瓣被輾,形狀發(fā)生改變而消失,梅花花瓣分泌的分子(花香)依然存在.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進一步說明四季飄落的花瓣,永不消失,通過不同形態(tài)化成了春天的泥土,來年會更加養(yǎng)護新開的花朵.寓意落花的生命雖然終止了,但化作了春泥,又能保護、滋養(yǎng)新的生命,使自身的生命得以延續(xù),孕育出又一個絢麗燦爛的春天!體現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更容易讓學生在詩的意境中感受微觀粒子,構建元素守衡觀.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入化學詩詞,共同品味古詩詞之意境,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體味到語言之美,收獲化學知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 品悟古文化中物質變化規(guī)律,感悟物質性質和變化的本質,理解現代“變化觀點與平衡思想”涵義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每天都有新材料、新物質產生,這些都離不開化學變化.化學變化的本質就是有新物質生成,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探尋化學變化的實質和規(guī)律,引導學生多角度、動態(tài)地分析化學變化,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變化觀點與平衡思想”的素養(yǎng),恰當的引入古文則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明代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該詩不僅是于謙忠烈清白一生的真實寫照,更是以獨特的視角,通過詩的語言來闡述生石灰化工生產的完整過程.“千錘萬鑿出深山”這一句是講述獲取生產原料石灰石的艱辛,指廣大勞動人民通過努力,將深山中的巨石砸成燒制成石灰的石料,該只是改變了石灰石的形狀與大小,并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石料俗稱石灰石(或大理石),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碳酸鈣,化學式為CaC03.石灰石是常用的建筑材料,碳酸鈣還可作為常用的補鈣劑,用途廣泛.“烈火焚燒若等閑”:是指把制得的石料放在石灰窯中,高溫煅燒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的生產場景,是化學變化,屬于化學中的分解反應.生石灰是一種白色固體,化學名稱叫氧化鈣,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粉身碎骨渾不怕”是指把塊狀的生石灰制成人們日常使用的熟石灰粉末.原理為生石灰與水化合反應生成熟石灰,該反應是化學變化中的放熱反應,氫氧化鈣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白色固體,微溶于水,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是一種常見的堿,有腐蝕性.
“要留清白在人間”是指人們使用了粉末狀的熟石灰砌磚抹墻后,墻壁變得更堅硬,潔白.原理為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體碳酸鈣,此過程發(fā)生化學變化.于謙將詩與化學有機融合,通過詩的恢弘來體現勞動生產中的化學美.其《詠煤炭》云:“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然回春皓皓,洪爐照破夜沉沉,”這四句不僅細致描繪煤炭的形象,更是道盡煤炭一生輪回.從煤炭的形成原理(深埋地下千年萬年方可形成),到煤特征(黑色塊狀固體),到煤性質(可燃且放熱多)和煤主要用途(冶煉、取暖).其過程涉及的眾多復雜的物理和化學變化.李白《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描寫古代金屬冶煉場景中煤炭燃燒現象,屬于現代氧化還原反應.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適當引入古詩詞,引導學生領會其中所寄寓的化學知識,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對化學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還能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更符合新課程理念強調“注重學科滲透”和情感價值觀的思想.
4 品析古詩詞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思考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領悟現代“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意義
化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過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要充分利用化學學科獨特育人的功能,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綠色化學、環(huán)境保護等理念,增強學生形成正確科學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
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及“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些古詩詞中,無不體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意境之美,展現出了自然與生命、環(huán)境與意境的和諧美景!而現在因亂砍濫伐造成土地沙漠化、“三廢”排放造成土壤破壞.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嚴重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如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溫室效應,水土流失,……造成天空不再是藍,空氣不再清新,河水渾濁,人口膨脹、能源危機、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過去是“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來江水綠如藍”“小橋流水人家”,而現在卻是“兩只麻雀鳴焉柳,一股沙塵上青天”“千里黃云白日曛”,“大漠風塵日色昏”.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如能給學生提供從人文、環(huán)保視角看化學問題的素材,通過詩文結合分析,感受意境由美到惡,促使學生關注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關注自然環(huán)境的持續(xù)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學會運用化學的知識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公眾關注的環(huán)保、能源、材料、生命科學等社會熱點問題,樹立起防治污染、保證人類生存質量的社會責任感.要為社會而學的責任感油然而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教師要認識到古典詩詞在日?;瘜W教學中的知識價值和德育價值.正如習總書記所說:“應該把這些經典文化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華詩詞內容博大精深,充滿智慧.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引用經典古詩詞,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和科研精神,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化學課堂帶有許多人文氣息,更是新高考中學科滲透的體現.通過中華古文化的語言、韻律、和意境來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實現“以詩育德、以詩啟智、以詩塑美”,達到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耀仁.古詩詞與化學教學[J].甘肅教育.2007(03):59.
[2]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