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文清 安柏余
一般來說,大年三十吃了午飯,農家就忙著貼門箋,不僅街門上要貼,就連院子門窗、廂房門窗等處也要貼。五彩門箋迎風飄舞,和紅春聯(lián)、門神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強烈對比,格外喜慶?!皰扉T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簡簡單單的一句民謠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希冀。
進入臘月,日照市莒縣夏莊鎮(zhèn)大莊子村的來逢強一家就開始忙著用六色套紙,刻制當?shù)厝诉^年必備的過門箋。過大年,大門、窗戶貼上大紅大綠的過門箋營造春節(jié)喜慶氣氛,是魯中魯南等地區(qū)流傳久遠的民俗。
該村制作過門箋已有近300年歷史,來逢強是來氏家族第七代傳承人,從十幾歲開始就跟著老人做過門箋。根據(jù)來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來氏祖先來自立從浙江蕭山縣移民到莒縣定居,帶來了“過門添子”技藝,就是之后的過門箋,漸漸傳遍四周,過門箋技藝也流傳至今。來氏“過門箋”集剪紙、雕刻、國畫等技藝為一體,是全憑手工一刀刀刻出來的。目前山東省能用手工制作過門箋的民間藝人已屈指可數(shù)。
對于手工制作“過門箋”,來逢強可謂是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設計雕刻了上百種模板,制作了各種花式刻刀。制作時,來逢強將一塊模板放在厚厚的一摞彩紙上,用錐子扎眼穿上紙捻固定,再放在陪伴他30余年的蠟版上,開始下刀。隨著陣陣刀刻木板的“咯嘣”聲,被裁下的紙屑飄落。根據(jù)圖案他不停地變換刻刀,刀如游龍,精美的圖案躍然紙上,最終成為垂掛在千家萬戶門楣上的五彩繽紛的門箋。2012年,莒縣“過門箋”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門箋并非莒縣獨有。作為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中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古代稱之為“門彩”“齋牒”,是中國傳統(tǒng)年節(jié)門(窗)楣的吉祥裝飾物,形狀似旌旗小幡。用幡勝表達人們意愿的風俗,最初見于漢晉的文獻記載。從南宋開始,節(jié)日里人們把幡勝懸于門前,作為新年吉兆,到清代幡勝逐步演變?yōu)殚T箋并沿用下來。從古至今,門箋始終演繹著“避災驅邪,納福求祥”的內容,也載滿了“迎春除舊、祈福驅邪”的美好意愿。門箋尤盛于北方,北方尤盛于山東,而在山東則集中流行于濰坊、臨沂、棗莊、日照等地。
門箋采用五色彩紙鑿制而成。五色為大紅、綠、黃、粉紅和藍紫。這五種顏色的搭配,古已有之。《帝京歲時紀勝》說:“掛錢輝五色。”《招遠縣志》說門箋是“五色紙為之者”。門箋的具體形式不一,但基本造型是合乎黃金分割的長方形,由中心的“膛子”,上、左、右的“邊框”,下面的“穗子”三部分組成。最復雜的是膛子,內部飾以網格、燈籠筋、串錢、鋸齒、十字、菱形、城垛、水紋、半圓等各式花紋,并以圖案襯托吉祥文字,如“蝴蝶戲牡丹”“雙喜臨門”“連年有余”“四季平安”等,每張箋最少的僅有一個文字。
五色紙門箋張貼時排列的次序,因地而異,如臨沂、棗莊的張貼習慣是“頭紅二綠三黃,四水紅,五子(紫)登科”。又如費縣、沂南、平邑的張貼習慣是藍紫、水紅、黃、紅、綠。把黃放在正中,是為了取得色彩的左右均衡。每列貼三、四、六張的地區(qū),色彩排列次序更加隨便。在五色紙門箋中單取一色粘貼,各地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例如有喜事全貼紅的;灶上方貼黃的;有喪事,或全然不貼,或全貼藍的,榮成習慣貼黑的,莒南習慣貼白的。唐代詩人韋莊在詩作《春盤》中描述了古人在院門上掛門箋的情景:“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楊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繡楣。”事實上,門箋不僅是歲時節(jié)令中表達觀念與情感的藝術手段,同時也是人生禮儀的陪伴物,是人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寄托和安慰。
在東營及煙臺的部分縣,流行染色門箋。這種門箋用毛邊紙、毛頭紙或黃表紙鑿成,每迭100張左右,不拆開,染上紅、黃、綠三色,或紅、水紅、黃、綠,或紅、紫、黃、綠四色。染色方法是用灌色壺盛開水沏的品色,先灌黃色,稍干,依次灌紅、綠、紫色。要在一色還未干透之時,接著灌第二色,邊框最后浸染,以取得斑斕的疊暈效果。
而臨沂南部一些縣的套色方法名為“挖補”,以蘭山區(qū)、蘭陵縣、臨沭縣、郯城縣最為精彩。高密等地的套色方法是在五色紙鑿成的門箋膛子當中加貼金、銀文字。其貼掛色彩順序以邊框顏色排列,一般習慣為頭紅、二綠、三黃、四桃紅、五藍(或紫)。色塊的作用猶如樂曲中的音符,而不是敘事的歌詞,全然不受傳統(tǒng)繪畫六法中“隨類賦色”的約束。這種精巧的套色門箋,較之五色紙單色門箋更為華麗璀璨,更富裝飾性,是一種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形成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般來說,大年三十吃了午飯,農家就忙著貼門箋,不僅街門上要貼,就連院子門窗、廂房門窗等處也要貼。五彩門箋迎風飄舞,和紅春聯(lián)、門神畫交相輝映,與冰天雪地的自然環(huán)境形成強烈對比,格外喜慶?!皰扉T箋,落門箋,落到地上都是錢”,簡簡單單的一句民謠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希冀。
編輯/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