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影
捏制面人需以糯米面為主料,伴以小麥精粉,調(diào)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蒸熟,然后用剪刀、篦子、竹針等簡單工具,采取挫條、撥花、展片、潤色、壓滾等技巧,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
“捏面人的老爺爺本領(lǐng)大,捏出來的面人頂呱呱。捏的什么呀?你說是啥,就是啥!捏一個豬八戒吃西瓜,捏一個唐僧騎大馬,捏一個沙和尚挑著籮,再捏一個孫悟空把金箍棒耍?!甭牭竭@首兒歌,相信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一群孩子正圍攏在一位會“變戲法”的老師傅面前,好奇地看著他“表演”,不一會兒,老師傅手上的彩色面團便“長”出了手腳,“穿”上了新衣,成了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小面人,此時再看這些孩子的表隋,無不寫滿了驚奇與贊嘆。
這是每逢過年過節(jié)逛廟會或逛集市時經(jīng)常會看到的畫面,這位老師傅的“戲法”,叫作面塑,民間稱為捏面人或江米人。捏制面人需以糯米面為主料,伴以小麥精粉,調(diào)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蒸熟,然后用剪刀、篦子、竹針等簡單工具,采取挫條、撥花、展片、潤色、壓滾等技巧,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面人可分為觀賞和食用兩種類別。
在廟會或集市上看到的面人,屬于觀賞一類。捏面人師傅們一般會將捏好的面人附在一根竹簽上,以便于兒童擎弄把玩。西游記、八仙、十二生肖里的人物或動物,是藝人們最常塑造的形象。這些高僅幾寸,小巧玲瓏的面人,色彩對比鮮明,手法細膩,形象逼真,衣飾容貌傳神,見者無不為之叫絕。藝人們常常于節(jié)慶日當街獻藝,頃刻之間便能捏出各種面人,因此非常受歡迎。
此類面塑藝術(shù),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shù)的一部分。成書于南宋的《夢粱錄》記載了當時把面塑用于春節(jié)、中秋、端午以及結(jié)婚祝壽等喜慶日子的有關(guān)情況??梢?,捏面人與春節(jié)的搭配,由來已久,如今,全國各地每到節(jié)慶日,到處可見捏面人師傅的身影。這些小巧的手工藝品,不但為節(jié)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而且在很多地方已成為當?shù)鬲氂械拿袼滋厣?/p>
山東的面塑藝術(shù)起源于菏澤市的穆李莊、大杜莊、呂陵店、咸集等地,尤以穆李莊為最,被譽為“面塑之鄉(xiāng)”。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曹州面人”,指的就是發(fā)源于穆李莊的面塑。據(jù)碑文記載,清代咸豐年間,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云來到穆李莊,與當?shù)氐幕ü┧嚾撕聞?、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穆李莊面塑技藝代代相傳,不斷發(fā)展,一百多年來涌現(xiàn)出不少有名的面塑匠師。
“曹州面人”是集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相比于那些街頭藝人售賣的面人,“曹州面人”的藝術(shù)水平顯然要更高。它除了具有生動形象、粗獷豪放、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之外,還能夠長久地保存,這也是其獨特魅力之一。
除了制作觀賞類的面人,每逢過年過節(jié),穆李莊的村民還會制作食用類的面塑。春節(jié)來臨時,各家婦女用自家磨制的小麥面粉,先和成面團,使其不粘手不軟不硬,發(fā)酵后捏制成豬、狗、雞、魚、葡萄、石榴、牡丹花瓣、棗花、花糕等各種形狀的面制品,以象征萬事如意、吉祥富貴、多福多子、事事平安。
在山東許多地方,食用面塑的制作者主要是村里心靈手巧的婦女。在闔家團聚的年夜飯上,當這些工藝精巧、造型生動、色彩鮮艷的物品擺上餐桌,很難想象它們竟還是人們口中的美食。
編輯/郭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