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詞匯是文本風格的重要表現(xiàn)層面。本文以哈里斯英譯唐詩《長恨歌》與《石鼓歌》為例,借助語料分析軟件和在線平臺,對兩首譯詩中的高頻詞匯構成、詞匯難度、連詞使用頻率及意象內涵表現(xiàn)方式進行了比較分析,探討了譯者的傳譯詞匯風格的策略、動機及其效果。文章認為,譯者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意識,譯者在適當顧及目標讀者閱讀需求的基礎上,選用了合適的詞匯翻譯策略,比較忠實地傳達了原作的風格。
關鍵詞:唐詩英譯;風格;詞匯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基于語料庫的唐詩英譯之翻譯規(guī)范對比研究”
(項目編號:16Y0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奇敏,武漢紡織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
Title: Analysis on the Style of Vocabula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ang Poems: Taking “Song of Lasting Regret ” and “Song of the Stone Drums” Translated by Harris as Examples
Abstract: Vocabula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ifesting the style of a discourse. Taking “Song of Lasting Regret” and “Song of the Stone Drums” translated by Peter Harri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vocabulary, the level of vocabulary difficulty, the usage of conjunctions, and the translation of image words in the two poems, with the help of corpus-analysis software and online platform, aiming to discover the translators strategies and motives in style transmiss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or shows a strong desire for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o adopts suitable strategies in choosing vocabulary to express the original style faithfully, while meeting the target readers expectation when necessary.
Keyw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try; style; vocabulary analysis
Author: Chen Qim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China).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mail: cqmmelody@163.com
引言
文學作品的風格,可反映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精神風貌,也是讀者理解賞析作品的重要維度。在文學翻譯中,古今中外的學者歷來高度重視風格的傳譯,從鳩摩羅什到鄭正鐸、周煦良、劉宓慶,從西塞羅到泰特勒、霍恩比,無不強調翻譯中風格表現(xiàn)的重要性(朱海燕 89)。由于詞匯是文本風格的重要表現(xiàn)層面,因而詞匯風格分析成為翻譯質量評估與譯本風格研究的要素之一。
文學譯作的風格研究十分必要,卻容易流于主觀與武斷。“運用文本分析工具進行定量統(tǒng)計來研究譯者風格,可使研究發(fā)現(xiàn)更加清楚明了,結論更具說服力”(董琇 46)。因此,本文擬以唐詩《長恨歌》與《石鼓歌》及其英譯為例,借助Antconc語料分析工具和lextutor在線語料分析平臺,對譯詩中的詞匯使用狀況進行解析,以比較不同譯作的詞匯風格及表現(xiàn)策略,并結合譯者的翻譯動機和文化語境,探討譯者翻譯策略的形成原因。
一、唐詩《長恨歌》與《石鼓歌》之風格比較
白居易與韓愈雖同為中唐著名詩人,都致力于革新詩學規(guī)范、豐富創(chuàng)作途徑,但二者的詩學觀念及創(chuàng)作目的懸殊,因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風?!堕L恨歌》與《石鼓歌》兩首作品很好地體現(xiàn)了兩位詩人的獨特寫作風格,前者語言質樸、意象淺近,而后者文風剛硬、用詞奇崛。
《長恨歌》為白居易的七言敘事長詩,主要描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表達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又暗含政治諷喻。該詩雖包含重大的歷史政治意義,所歌頌的愛情主題卻具有深厚的民間傳統(tǒng),詩歌藝術構思精巧,抒情與敘事緊密結合,語言通俗優(yōu)美,意象清晰動人,主題鮮明突出,音韻和諧上口。詩中很多句子早已成為大眾耳熟能詳、口口相傳的名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梨花一枝春帶雨”、“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等等。蹇長春認為,“白居易之所以執(zhí)意要寫作‘系于意不系于文的質實通俗的詩歌,這正如他在其詩論中所明確宣布的,乃是為了諷刺炯戒的目的,為了破除彌漫于當時詩壇的那種追求‘淫辭麗藻、而不關乎‘美刺比興的形式主義詩風”(蹇長春81)。
《石鼓歌》則為韓愈的長篇力作,從石鼓的起源論述至其價值,表達了詩人對古代文物的珍視之情,并呼吁朝廷對其予以重視和保護。該詩主題與內容不落俗套,感情沉郁悲愴,語言雄峻,用詞冷僻,意象奇特,氣韻酣暢。詩歌具有雄奇險怪的骨力與氣勢,如描寫石鼓文的字形與筆力時,用了一系列想象豐富、新奇不俗的比喻,“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斫斷生蛟鼉。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币蛏谥刑茣r代,韓愈痛感盛唐時期昂揚詩風的衰減與收斂,于是力圖用標新立異的主題思想與語言風格振奮詩歌的雄健風骨,為詩歌注入“新的旺盛的活力”,這是“尋求唐詩發(fā)展的一種審美自覺追求”(章繼光146)。
二、英譯《長恨歌》與《石鼓歌》之詞匯風格分析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中,對選詞用字的斟酌尤為重要,而英文詩歌也不例外。雖然英文寫作一般講究章法嚴密、邏輯清晰、語法規(guī)范,但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陌生化”特權,為了追求音形意方面的詩學美感,詞語和意象的呈現(xiàn)常常比句法規(guī)范更為重要。
美國學者皮特·哈里斯的英譯《唐詩三百首》(Three Hundred Tang Poems)2009年由紐約的人人圖書館出版社(Everymans Library)出版。該譯本受到眾多海外讀者的喜愛,有較好的文化傳播效果,其翻譯策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讀者閱讀需求與翻譯詩學觀。目前學界對古詩英譯的研究多集中于上世紀的譯作經(jīng)典,而哈里斯的唐詩譯本出版年代較近,還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因而接下來,筆者將借助Antconc 3.4.4語料分析工具和lextutor網(wǎng)站的VP Classic V.4 在線語料分析平臺,比較分析哈里斯英譯《長恨歌》與《石鼓歌》的用詞特征,以反觀兩首譯詩是否能表現(xiàn)原作迥異的語言風格,又是否具有獨立于原作的翻譯風格。
2.1高頻詞匯構成
詩歌與日常語言的使用場域不同,常用詞匯也有所差別。通過觀察譯詩的高頻詞匯特色,可以判斷譯者的選詞傾向以及主題表現(xiàn)方式,進而分析整體翻譯風格。由于兩首譯詩長度不同,英譯《長恨歌》共計120句,有1460個單詞,《石鼓歌》全長則為66句,只有745個單詞,因而筆者將以英譯《石鼓歌》的篇幅為對比基準,截取《長恨歌》詞數(shù)相當?shù)钠蕴岣邤?shù)據(jù)的可比性。此外,筆者酌情分析了哈里斯的整個唐詩譯本語料,以為比較研究提供說服力較強的參照數(shù)據(jù)。
首先,為了調查兩首譯詩的選詞風格是否忠實于原作,是否有通俗易解與新奇生僻之別,筆者需了解譯者翻譯唐詩的一般用詞規(guī)范。筆者借助Antconc軟件,首先對哈里斯三百首唐詩譯本的詞頻表進行了統(tǒng)計,找出使用次數(shù)超過100次的譯本高頻詞,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譯者用詞的總體傾向與一般規(guī)范。接著,筆者也收集了英譯《石鼓歌》及《長恨歌》的高頻詞匯,由于二者篇幅較短,使用3次以上的詞匯即可視為兩詩的高頻詞匯,具體情況如下表:
據(jù)統(tǒng)計,使用超過3次的高頻詞匯在英譯《石鼓歌》與《長恨歌》中分別有57個與52個,占各自詞匯類符總數(shù)的比例相當,分別為14.2%與14.6%。而且,英譯《石鼓歌》與《長恨歌》中大部分的高頻詞都位于《唐詩三百首》譯本的高頻詞表當中,數(shù)量分別為33與32個,亦即,兩首譯詩與整個譯本的高頻詞交叉率較高。這似乎說明:相對于整個譯本而言,兩詩的高頻詞匯選詞風格接近,都較貼近譯者英譯唐詩的一般用詞規(guī)范,因而沒有表現(xiàn)出兩首原作的顯著詞風差異。
然而,這三個語料的高頻詞匯重疊數(shù)量雖然大致相似,其詞性構成比例卻完全不同。由于兩首譯詩都屬于長篇敘事詩,詩句中可充當主謂賓成分的實詞對于詩歌的敘事推進十分重要,筆者于是進一步觀察兩詩高頻詞表中的實詞,即其中的名詞、人稱代詞與動詞。筆者發(fā)現(xiàn),英譯《石鼓歌》與《長恨歌》分別有5個與12個這樣的高頻實詞在唐詩譯本的高頻詞表當中,兩者數(shù)目差別較大。其中《石鼓歌》的5個詞匯包括“I, we, he, leave, me”,一共使用28次,這些詞很難從詩歌主題方面給讀者以有效的啟發(fā);而《長恨歌》的12個詞分別是“her, he, she, have, spring, night, go, it, look, see, they, wind”,一共使用84次,這些描述“男”、“女”、“春天”、“夜晚”、“看”等內容的詞匯頻繁出現(xiàn),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詩歌的愛情主題。
另外,兩首譯詩的高頻詞中各有未進入唐詩譯本高頻詞表的特色詞匯,這些詞雖偏離了整個唐詩譯本的慣常用詞傾向,在唐詩英譯的語域內使用頻率偏低,卻十分有助于揭示詩歌的獨特主題。當讀者不能從英譯《石鼓歌》中的5個常用高頻詞中輕易理解其主題內容時,他們可結合其中的特色高頻詞,如“drum, stone, hand, official, song, text, time, write, year”等等,體會到石鼓文的悠久歷史與書法價值。而英譯《長恨歌》中的“palace, beauty, love, face, world, gate, gold, lotus, tear, woman”等特色詞匯,更加清晰地彰顯了風花雪月的宮廷愛情主題。
由此可以看出,兩首譯詩的高頻詞匯構成不同,在表現(xiàn)主題的方法上各有千秋,較好地傳達了原作的用詞差異。英譯《長恨歌》傾向于重復使用表現(xiàn)主題的規(guī)范詞匯,補充以不落俗套的特色詞語,表現(xiàn)了淺近直白的語言風格;而英譯《石鼓歌》的用詞不拘泥于常用規(guī)范詞匯,風格更加靈活多變,與原作雄奇險怪的文風遙相呼應。
2.2詞匯難度分析
詞匯難度體現(xiàn)于詞匯密度、用詞豐富性以及常用詞使用率當中。接下來,筆者會利用VP Classic 在線語料分析平臺,對哈里斯英譯《長恨歌》與《石鼓歌》進行用詞難度分析。
首先,語篇的詞匯密度可通過計算實詞與用詞總數(shù)的比值而得出,反映了語篇的信息量大小。詞匯密度的數(shù)值越大,則意味著語言的信息量越大,作品的閱讀難度越高。
以上表格顯示,兩首譯詩在選用直譯、音譯和意譯三種基本方法來翻譯意象名詞時,總體傾向是一致的。兩詩中都有70%以上的意象名詞得以直譯,再加上音譯的方法,80%左右的意象名詞都在譯詩中直接呈現(xiàn)給英語讀者;而用意譯方法闡釋或改換意象的名詞只占總數(shù)的20%左右。這說明,譯者非常尊重中國古詩的意象使用傳統(tǒng),注重保留唐詩意象的原汁原味,力圖表現(xiàn)唐詩的本質詩學特征。陌生化的意象雖然有可能帶給讀者理解上的困難,但新鮮文化概念的引入,對于語言、文學的發(fā)展以及文化深層交流而言,具有積極深遠的意義。
同時,兩首譯詩在意象名詞的翻譯方法上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譯者在英譯《石鼓歌》時,直譯或音譯意象名詞的比例勝于英譯《長恨歌》,共高出4%;意譯意象名詞的比例則相應低了4%。這說明譯者對于原詩的風格差異依然有所關注與表現(xiàn)。既然兩首唐詩原作在意象的呈現(xiàn)上有顯著差異,《石鼓歌》比《長恨歌》更偏愛新奇冷僻的意象,那么譯者也會更多地直譯《石鼓歌》中的意象名詞,以對應原作雅肅的文風,表現(xiàn)原文本的文體難度。
三、結論
古典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中華詩詞外譯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因而對已有的古詩英譯實踐進行研究與反思意義深遠。本文以哈里斯英譯唐詩《石鼓歌》與《長恨歌》為例,基于語料庫詞匯分析的方法,比較了譯者對不同風格作品的傳譯策略,探求譯者的翻譯目的及其翻譯效果,反觀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與翻譯特色。
筆者認為,首先,譯者清晰地認識到兩首原詩的迥異風格,并為表現(xiàn)這種差異,使用了不同的選詞策略。英譯《長恨歌》總體而言符合原詩淺近直白的風格特征,其高頻選詞比較通俗明晰,易于凸顯主題;譯詩的詞匯密度較低,多用讀者耳熟能詳?shù)娜粘T~匯,少用學術詞匯與生僻詞匯;主要采用直譯的方法呈現(xiàn)原詩的意象。相對而言,英譯《石鼓歌》的風格稍顯冷峻含蓄,貼近原作的古奧文風,其高頻詞匯比較偏離唐詩英譯的一般用詞規(guī)范,詩歌的主題需讀者更用心琢磨,詞匯密度更高,學術詞匯與生僻詞匯更多,常用詞使用率更低,對原詩的意象表現(xiàn)很少進行意譯闡釋,直譯方法使用更頻繁。兩首譯詩與原詩風格遙相呼應,用詞難易有別,忠實傳達了原作的意義及風格,表現(xiàn)了譯者認真負責的翻譯素養(yǎng)及其對原語文化的理解尊重。
然而,任何翻譯都是某種程度的妥協(xié),都會受到雙重文化規(guī)范的影響。譯者在忠實傳譯原作風格的同時,也會考慮英語讀者的接受心理和跨文化交流效果,因而譯者會適當降低譯詩的陌生化程度。首先,兩首譯詩都添加使用了不同種類的連詞,顯化原文的隱含邏輯,尤其在《石鼓歌》的英譯中,譯者使用了更多種類與數(shù)量的連詞來弱化原詩的意合特征。同時,英譯《石鼓歌》的詞匯密度雖大于英譯《長恨歌》,卻與整個唐詩譯本的詞匯密度相當,適度調和了兩首原詩的詞匯難度差距,減少了英語讀者的閱讀障礙,使譯詩更易于為讀者接受。
研究顯示,語言風格的有效傳譯是文學翻譯與文化交流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學者哈里斯的英譯唐詩之所以深受英語讀者歡迎,原因在于譯者深入理解了原作的文本意義及表現(xiàn)風格,并采取了恰當?shù)哪繕苏Z表達形式,在以詞匯為代表的各個語言層面有效傳達了原作的意義內涵與詩學風格。哈里斯的古詩英譯實踐對于中華古典詩詞的翻譯與傳播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由于漢語古詩的內容及風格異彩紛呈,譯者首先需要透徹解讀原作的風格意境,盡可能忠實地傳譯原作的語言風格與詩學特征,向世界展現(xiàn)出中華文化的典籍精粹;同時,譯者也應尊重目標語的表達習慣與讀者的閱讀、審美心理,平衡雙重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制約作用,尋求忠實與通順的最佳翻譯結合點??傊?,通過中華詩詞外譯,我們既要促進東西跨文化交流,推動中國文學的世界化進程,又要維護民族文學的異質性,表現(xiàn)中國作品的獨特聲音。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董琇:文本分析工具在譯者風格研究中的運用——有關翻譯教學手段的探討?!锻庹Z教學與研究》5(2011):43-48。
[Dong, Xiu. “The Application of Textual Analysis Tools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tyle – on The Mean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5(2011): 43-48.]
Harris, P. (Trans.)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New York: Everymans Library, 2009.
蹇長春:試論白居易詩歌的藝術風格。《社會科學》2(1980):80-85。
[Jian, Changchun. “A Study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Bai Juyis Poetry.” Social Science 2(1980): 80-85.]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Yuan, Xingpei. The Study on 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章繼光:從韓愈的詩評看其詩學觀?!秾W術研究》4(2004):144-146。
[Zhang, Jiguang. “On Han Yus view of Poetics from His Poetry Comments.” Academic Research 4(2004): 144-146.]
朱海燕:風格翻譯的認知闡釋?!锻鈬Z文》3(2012):89-93。
[Zhu, Haiyan.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Style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3(2012): 89-93.]
責任編輯: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