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新和
摘要 不是所有的中考試題都是優(yōu)秀試題。一線教師不應盲信中考試題,而應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各地中考試題,進而逐漸形成質疑的意識與習慣。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 中考題 質疑
教師具有良好的質疑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習慣的基礎和前提。培養(yǎng)教師的質疑習慣可以從不盲信中考題開始。
中考題都是優(yōu)秀試題嗎?我們不妨來看看某地的一道中考試題:
如圖1,在△ABC中,點D在邊BC上,∠ABC∶∠ACB∶∠ADB=1∶2∶3,⊙O是△ABD的外接圓。
(1)求證:AC是⊙O的切線;
(2)當BD是⊙O的直徑時(如圖2),求∠CAD的度數(shù)。
某雜志上一篇文章的解答思路為:
(1)若AC是⊙O的切線,則其應與過切點的直徑垂直。過AC與⊙O的交點作一條“直徑”,證明該直徑與AC垂直即可。
由此,如圖3,連接AO并延長,交⊙O于點M,則AM為⊙O的直徑,連接DM。由已知條件得出∠ABC =∠CAD。由直徑所對的圓周角為直角得出∠ADM =90°,證出∠AMD=∠ABC=∠CAD,得出MA⊥AC,即可得出結論。
(2)因為BD是直徑,可知其所對的圓周角∠BAD=90°,再根據(jù)∠ABC∶∠ACB∶∠ADB=1∶2∶3,得出∠ABC=22.5°,利用(1)的結果得出∠ABC=∠CAD,從而得出本小題的結論。
仔細分析該思路,發(fā)現(xiàn)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該思路中有一個“回路”。即第二小題在求∠ABC的度數(shù)后,∠ADB與∠ACB的度數(shù)也出來了,直接利用內(nèi)外角的關系即可求出∠CAD的度數(shù)(∠CAD=∠ADB-∠ACB = 22.5°),該解答跟第一小題毫無關系。
二是第一小題的解答并不容易。因為由條件“∠ABC∶∠ACB∶∠ADB=1∶2∶3”,能夠得到的數(shù)量關系比較多,可以有:①∠ACB=2∠ABC;②∠ADB=3∠ABC;③∠ACB∶∠ADB=2∶3;④∠ADB=∠ABC+∠ACB等。能夠建立的數(shù)量關系越多,解答者越容易無所適從。
將第二小題解答中的“回路”去掉后,第一小題不容易解答顯得更為突出。
一、學生試答實驗
第一小題解答不容易的判斷是否正確?下面的實驗比較有說服力。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將原試題拆分為兩道試題,與原試題一起,每題都分別讓好、中、差3個層次的學生來完成,每個層次選3人,同一層次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盡可能相當。第一題用時10分鐘,第二題用時6分鐘,第三題用時5分鐘。
題目1:上述中考試題。
題目2:如圖1(見上頁),在△ABC中,點D在邊BC上,∠ABC∶∠ACB∶∠ADB=1∶2∶3,⊙O是△ABD的外接圓。求證:AC是⊙O的切線。 題目3:如圖2(見上頁),在△ABC中,點D在邊BC上,∠ABC∶∠ACB∶∠ADB=1∶2∶3,⊙O是△ABD的外接圓。當BD是⊙O的直徑時,求∠CAD的度數(shù)。
實驗結果如下:
第一題有2人解答正確;有1人第一小題解答正確(篇幅15行),第二小題沒有做完;有1人第一小題空著,第二小題解答正確(利用內(nèi)外角的關系解答的)。
第二題只有1人解答正確。
第三題有6人解答正確;有1人思路正確,但中間過程計算錯誤。
二、實驗結果說明
從學生解答的正確率來看,第三題明顯高于第二題,這說明原題中第二小題遠比第一小題要簡單得多。此外,在第一題的解答中,有學生利用內(nèi)外角關系來求解第二小題,而將第一小題空著,據(jù)此也能得出同樣結論。
綜上,可以看出,試題的效度、區(qū)分度有問題。第一小題的難度遠高于第二小題的難度,命題者考查的意圖其實沒有達到,試題的有效性難以令人滿意。
三、盲信考題帶來的問題
中考是指揮棒。若對本題持欣賞態(tài)度,更大的問題可能在于對今后教學的不良影響。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解答好第一小題。那么,從一線教師的角度,如何來提高學生得分率呢?可以想象,跟學生講了弦切角定理(由AC為切線,得∠ABC=∠CAD)及其逆定理(由∠ABC=∠CAD,得AC為切線)之后,如果教師再告訴學生:一般來說,由圓中角的數(shù)量關系來證明切線,通常用弦切角定理的逆定理來解決,那么對于中等程度的學生而言,本題能夠很快得到解決。
然而,弦切角定理及其逆定理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刪去的內(nèi)容。一般來說,各地的中考考試說明上都會要求不超標,對于課程標準刪去的內(nèi)容,教師堅決不講。
就上題而言,如果教師嚴格按照考試說明來教學,會吃虧,講了課標中刪去的內(nèi)容能夠“沾光”。如此一來,嚴格按照課標、教材與中考考試說明的要求來進行教學的教師估計將越來越少,慢慢就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從而導致相關政策的公信力將不復存在。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