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求是》雜志發(fā)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一文中,習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一名領導干部是否具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是有客觀標準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否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聆聽習總書記這段話,我的思緒又被拉回到四年前采寫尕布龍同志先進事跡的那段日子。
尕布龍,這個名字對青海人來說,是親切又熟悉的。
他用18年的奮斗,給西寧市留下了郁郁蔥蔥的青山;
用30年的堅守,為牧民在省城建起了一個家;
用50年的奉獻,贏得了各族群眾的愛戴;
用85年的一生,書寫了共產(chǎn)黨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生命有涯,精神不死。
尕布龍所做的一切,在他看來,都是一個人民公仆應該做的再普通不過的事了。但尕布龍又確確實實是總書記提到的這樣的人:具有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勤奮工作、廉潔奉公,能為理想而奮不顧身去拼搏、去奮斗、去獻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更有理由去紀念他,令人欣慰的是,在今天,尕布龍精神的火種,已在高原大地上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