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友棣先生是一個勤奮多產(chǎn)的音樂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極力使音樂生活化,創(chuàng)作出大量通俗易懂的作品,讓人們不僅欣賞,且能人人參與,用音樂來體現(xiàn)民族的精神。
【關鍵詞】黃友棣;藝術(shù)歌曲;創(chuàng)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以來,我重點研習20世紀的藝術(shù)歌曲,并從中挑選一部分作品在我的畢業(yè)音樂會演唱。這么多年來我演唱過黃自、黃友棣、黃永熙、林聲甕、劉雪庵、陳田鶴、李忠和、李惟寧、周書紳、岑海倫、蕭友梅、吳伯超、勞景賢等作曲家近40首中國藝術(shù)歌曲。在眾多作曲家的作品中,黃友棣先生的藝術(shù)歌曲敘述性強、作品風格多樣,是我最喜愛的。因此近年一直在深入研究黃友棣先生藝術(shù)歌曲的精髓,并分析其藝術(shù)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
本文以《黑霧》《中秋怨》《遺忘》《輕笑》四首作品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演唱經(jīng)驗,從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鋼琴伴奏、旋律走向分析其藝術(shù)特征,希望自己的一些心得能給以后演唱黃友棣先生的藝術(shù)歌曲提供一點幫助。
一、黃友棣先生生平簡介
黃友棣先生1912年1月14日出生于廣東高要,2010年7月4日在臺灣高雄逝世。他11歲開始接觸音樂,畢業(yè)于廣東大學(現(xiàn)廣州中山大學)??谷諔?zhàn)爭期間,在廣東省從事抗日歌詠活動及音樂教學工作。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shù)歌曲《杜鵑花》。1949年因避難去到香港,在港避難的八年中,代表作品有《黑霧》等。之后赴意大利留學六年,回港后繼續(xù)執(zhí)教,代表作品有《遺忘》等。1987年從珠海書院退休后遷居于臺灣高雄,依然積極參與社區(qū)音樂活動推廣,為高雄市各大小音樂團體進行指導。
二、黃友棣藝術(shù)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
(一)準確勾勒濃郁的詩詞意境
藝術(shù)歌曲是詩詞與音樂的完美結(jié)合。因此黃友棣先生的藝術(shù)歌曲創(chuàng)作特別重視精選文學性較強的詩歌,他的作品旋律也都是依賴歌詞來展開樂思的。富有意境的詩歌,尤其是或含有沉郁悲涼或蕭瑟凄涼的情調(diào)的作品,往往比較受到黃友棣的偏愛。如許建吾先生的《黑霧》?!皷|邊找不著太陽,西邊找不著月亮,橫斷在天地間一篇黑霧茫茫。這混沌的宇宙中何處是影子,影子在何方?不在天上,不在地上。我閉起我的肉眼,打開智慧的軒窗,看見了找著了,我親切的影子笑立在我的心上。”這是許建吾先生在中國內(nèi)戰(zhàn)時感悟當時的社會形勢而寫的一首小詩。他用“黑霧”來比喻他面對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這種社會形勢導致了他焦躁、迷茫、彷徨、恐懼的情緒,最終使他認不清未來在哪里,找不到方向在何方。經(jīng)過一番努力的自我調(diào)整后,詩歌作者終于再度找回自己,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引起了黃友棣的強烈共鳴,于是譜寫出了這首經(jīng)典的《黑霧》。(如譜例1)
譜例1? 《黑霧》的第1-15小節(jié)
如譜例所示,在前奏的鋼琴伴奏上,黃友棣用了大量的力度為f(強)的柱式和弦,這種渾厚的音響,仿佛是在黑霧中一直不停尋找方向的沉重的腳步聲,由此營造出一種緊張、惶恐的氣氛。許建吾先生在寫作這首詩時,用了大量的意象(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東邊、西邊、太陽、月亮?!皷|邊”不僅僅是地理方位中東西南北的東邊,文學家們常常喜歡把它比喻為充滿希望的地方,“西邊”則常常被喻為灰暗消沉的一面;“太陽”也不只是我們每天看見的太陽而是成了正能量的代名詞,“月亮”則經(jīng)常用來形容柔和溫婉的事物,許建吾先生把這些意象結(jié)合起來,直白如話地訴說著內(nèi)心的想往。“看不見”“找不著”……黃友棣先生為了在音樂上也體現(xiàn)這種沉郁悲涼的意境,將f(強)的力度直接用在最開始“東邊”二字上,強調(diào)了象征著希望的“東邊”,緊接著在小節(jié)內(nèi)最弱的拍子上用一個三連音的節(jié)奏型,表達出“看不見”希望時那種焦躁不安的情緒,“太陽”即能量,亦是當時的人們最想追求而又追求不到的社會現(xiàn)實,這兩個字被安排在整個樂句中的最高音d2上,表現(xiàn)出了對光明的未來那種迫切的渴望。第二句“西邊找不著月亮”是第一句的對應句,意思相仿,但意象相異,黃友棣先生在創(chuàng)作時也做出了不同的處理。這一句的旋律線條不再是富有張力的向上的發(fā)展,相反,音樂線條走勢向下,力度也隨即減弱,與第一句產(chǎn)生了鮮明的對比,擴大了音樂的意境和張力。這么一來,便較大幅度地渲染了當時被“黑霧”籠罩中的迷茫、彷徨、無助、沉郁悲涼的意境。接下來一個從弱到強的級進上行音階后馬上休止安靜,為的是推出加了重音記號需要重點強調(diào)的“黑霧茫?!保簿褪且驗檫@個重音記號,加大了被黑壓壓一片的“黑霧”所籠罩時的無助與彷徨。假如在此處沒有安排一個從弱到強的級進上行音階馬上休止頓時安靜,在“黑霧茫?!睍r沒有加上重音記號,也就不會有被壓得喘不過氣的感覺,沉郁悲涼的意境也就很難體現(xiàn)了。
經(jīng)過黃友棣先生精心安排后的《黑霧》,感情宣泄上直截了當、鏗鏘有力,音樂旋律上此起彼伏、抑揚頓挫,不僅很有說服力地勾勒出許建吾先生這首小詩的內(nèi)涵,還在原詩的基礎上加強了濃郁的意境。
又如為李韶詩歌譜曲的《中秋怨》。“金風穿我亂發(fā),涼露透我薄裳,盈盈淚眼,欲閉還張”,描寫的是主人公與家人離散之后顛沛流離潦倒落魄的形象。為準確地表達原詞中凄楚孤寂憤懣無奈的意境,作曲家著重從演唱力度和演唱速度上做出了具體的要求。(見譜例2)
譜例2? 《中秋怨》的第16-25小節(jié)
如譜例所示,這一段落中黃友棣標注的表情記號為agitator(激動地),所以一開始的力度就已經(jīng)建立在mf(中強)上。然后在“金風穿我亂發(fā),涼露透我薄裳”這一句采用一字一音的手法,每個字都做了需著重演唱的處理安排,準確地表達出憤懣無奈的意境,也體現(xiàn)了作品名《中秋怨》中的“怨”字。詞作者李韶用了“亂發(fā)”“涼露透”以及入秋之后的“薄裳”來塑造主人公落魄潦倒的形象。為達此效果,黃友棣先生就在agitator(激動地)之后立即附上了一個cresc.(漸快)的標注,使音樂略顯急促。似乎這還遠遠不足于表達出這首詞的韻味,黃友棣在力度上增強到了f(強),鋼琴伴奏在此也從弱到強推動著主旋律,使情緒達到了這一個段落的高潮。“盈盈淚眼,欲閉還張”,說的是充滿眼淚的眼睛,想閉上卻還在微微張著,反應出主人公與家人離散之后即將崩潰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在創(chuàng)作時“盈盈”二字時,速度陡然加快,“淚眼”二字時回到原速,兩句都用了切分音,中間還插入一個小小的停頓,唱起來就顯得格外的頓挫跌宕,仿佛有一種主人公站不住走不穩(wěn)的感覺。
短短的四句詩詞,黃友棣先生在演唱力度和演唱速度上都精心的做出了不同的設計安排,不僅準確構(gòu)建了原詩凄楚孤寂憤懣無奈的意境,也更加鮮明的塑造出主人公顛沛流離落魄潦倒的形象。
(二)精心設計段落分明的故事情節(jié)
黃友棣先生的作品都緊貼著歌詞,都極富于敘事感,音樂都是隨著歌詞而變化,為更貼切地表達歌詞中內(nèi)含的敘事風格及情感,在旋律的寫作上都做了精心安排。
由臺灣著名詞作家鐘梅音作詞的《遺忘》,描述了一段敢于沖破封建家庭的牢籠努力尋求自由愛情的女人最終沒能獲得其所夢寐追求的愛情而只能將其遺忘的故事。
《遺忘》中,黃友棣先生設計了五個段落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敘述:第一段是開頭到“只想把它遺忘”,簡單陳述了這段想要遺忘的愛情;第二段從“隔岸的野火在燒”到“終夜繞著我徜徉”,表達的是主人公想全力遺忘這段戀情,卻還是一直沉浸在“終夜繞著我”的痛苦之中;第三段的意思是,既然自己無法遺忘,就要借助“浮云化作雙翼,載我向遺忘的宮殿飛去”,可還是遺忘不了,主人公痛恨自己遺忘不了,同時又怕真的遺忘了這不舍的戀情;第四段,主人公已下定決心要遺忘,“生命如像一瓢清水,我寧飲下這盞苦杯”——這是整首作品的高潮,彰顯了女性的自強與堅韌;第五段是第一個段的再現(xiàn),但這并非簡單的再現(xiàn),而是整首作品情感的升華,再次陳述了這愛早已進入骨髓,無法遺忘。
經(jīng)過黃友棣先生精心創(chuàng)作的《遺忘》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因為這首歌深得大家喜愛,后來改編成了合唱曲和管弦樂等,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輕笑》是一首輕快的歌曲,講述的是男孩暗戀女孩的故事。整首作品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整首作品的主題,塑造了女孩純真爛漫的形象。
如譜例所示,女孩身著帶有清香的衣服和輕快的笑聲給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男孩對女孩產(chǎn)生了愛戀。這一旋律是整首歌曲的主題,它貫穿在整首作品中,一聽到這個旋律就能聯(lián)想起男孩腦海中女孩純真爛漫的形象?!暗鹊匠筷厣龝r,我將它掛到桃梢……”這是第二段落的開始,歌詞說的是男孩對女孩的愛戀已經(jīng)相當濃厚,無時無刻都能聯(lián)想到女孩,陶醉在其中。黃友棣先生為了使段落劃分明顯些,將4/4拍改成了3/4拍,使音樂具有一種舞蹈性,也表現(xiàn)出了男孩思念女孩時的那種陶醉。第三個段落表達了男孩對女孩的癡心眷戀,將作品推向了高潮。
在黃友棣的創(chuàng)作中,常常會倚靠歌詞的發(fā)展精心設計很多段落來講述故事,每個段落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上一段落的推進與升華。聽完他每一首作品,猶如聽了一個故事,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三、結(jié)語
演繹黃友棣的藝術(shù)歌曲前,需要我們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了解詩詞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準確把握歌曲創(chuàng)作的層次設計及敘事風格,將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生活化。正如黃友棣先生在他的《音樂人生》中寫到:“音樂乃是為充實生活而存在,所需要的是‘生活的音樂,為發(fā)揚音樂而努力,所過著的是‘音樂的生活?!币驗闊釔垡魳匪詣?chuàng)作音樂,從而發(fā)揚音樂、過著音樂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方引晴.抗戰(zhàn)歌曲《杜鵑花》的故事[J].兩岸關系,2011(7).
[2]黃友棣.音樂人生[M].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3]梁茂春.讓音樂史研究更全面——關于臺灣、香港音樂研究[J].音樂藝術(shù),2007(2).
作者簡介:黎蕾(1989—),女,聲樂演唱碩士研究生,星海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