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
時不時的,總會聽到有人埋怨說自己“懷才不遇”,特別是在喝酒有了幾分醉意后。
當作家的人說:我都寫了那么多作品了,還沒出名,這世界真不公平!當演員的人說:快演一輩子了,還是跑龍?zhí)?,我的藝術(shù)才華算是埋沒了!做官的人說:論本事,論資歷,本來屬于我的位置生生被人擠掉了,想起來就生氣。做生意的人說:我是有經(jīng)商才能的,可惜生不逢時,要不然我也能當李嘉誠……總之,許多人心里都隱隱約約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似乎王勃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兩句話,就是給自己鳴不平的,明珠暗投就是專門用來形容自己的。
那么,什么人才算是沒有“懷才不遇”呢?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無非是做大官的,發(fā)大財?shù)?,出大名的,載入史冊的幾種人。可是,縱覽古今中外,歷朝歷代,這幾種人什么時候都是少數(shù),那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shù)人都“懷才不遇”了。
譬如說作家吧,如今,中國作協(xié)有八千多會員,省市作協(xié)有十萬多會員,可是真正寫出名的不過一兩百人,在全國有影響的,也就是三四十人。許多作家辛辛苦苦寫了一輩子,也有幾百萬字作品問世,仍然是默默無聞。換言之,“懷才不遇”了。
再如演員,總數(shù)不得而知但一定數(shù)量龐大。眼巴巴地終于等到劇組來挑群眾演員,但即便被挑上了,大多數(shù)頂多也就是匪兵甲、群眾乙,連句臺詞都沒有。其實,他們中間有表演天賦的還真不少,沒辦法,僧多粥少,只好“懷才不遇”了。
李白自稱“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家還就是不夸張,寫詩幾乎就像打噴嚏一樣,說來就來,還都是精品佳句,讓后人世代傳誦。就連喝了人家?guī)最D酒寫下的極普通的應(yīng)酬詩,也能不脛而走,孩童們從小就背得滾瓜爛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睙o怪乎詩人余光中夸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名稱詩仙,千秋留名,就這樣他還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沒當上官。
可見,懷才不遇似乎是一種流行病。當大家都很緊張地宣稱自己患病了時,到醫(yī)院一查才知,大多數(shù)都是虛驚一場。懷才不遇也是如此,有的人是真的懷才不遇,有的根本就沒有才,也就不存在什么遇不遇的問題了。
所以,究竟是否“懷才不遇”,最重要是給自己正確定位,看看自己究竟有幾分才學。譬如,大家給“初唐四杰”的定位是“王、楊、盧、駱”,而楊炯給自己定位是“愧在盧前,恥居王后”,謙恭與狂傲并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對幾個著名作家的定位是“魯、郭、茅、巴、老、曹”,而郭沫若曾謙虛地說:“如果魯迅先生自稱是一頭牛,那我就是牛的尾巴?!泵┒芙又f:“您要是牛尾巴的話,我就是尾巴上的一根毛?!彪m是玩笑之詞,也可見大師對自己定位時的謙虛態(tài)度。
給自己定位,當然不僅限于那些名家大家,我們普通人也有給自己定位的必要。給自己定位,其實就是自我衡量,自我鑒定,看看自己究竟有多高才華、多大能力、多深造詣,在自己的領(lǐng)域里、行業(yè)里、單位里,到底處于哪個層次,和那些頂尖人物有哪些差距。通過正確定位,可以使自己不沾染“懷才不遇”流行病,保持清醒頭腦,產(chǎn)生追趕動力,不斷進步。
雖有“各領(lǐng)風騷三五年”的說法,但平心而論,這世界真正有才的人不多,有資格說自己“懷才不遇”的人更少。但是,即便是才不出眾的一般人,不論是作家、演員、官員、商人還是其他職業(yè),只要付出了努力,在創(chuàng)造著價值,在奉獻著社會,你就沒有“懷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