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
如果說南北極是地球兩端的第一和第二極地、珠穆朗瑪峰是最高極地——第三極的話,那么深深的海底就是世界最深極——第四極,而這個極地還少有人類的足跡到達,需要我們的“科學”號、“蛟龍”號、“潛龍”號等眾多海洋重器,劈波斬浪、風雨兼程、尋險探秘。
一
“嗚——”
隨著汽笛鳴響,“科學”號起航了。我作為一名特邀科考隊員,與本航次首席科學家張鑫、科考隊長王敏曉及全體乘員整齊地在右舷欄桿前列隊,與前來送行的人們告別。
“再見了!”“祝愿‘科學號早日凱旋!”……
告別聲中,“科學”號緩緩駛離碼頭。
這一天是2018年7月9日,我國最先進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出海執(zhí)行“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tǒng)物質(zhì)能量交換及其影響”科研調(diào)查航次。
“科學”號外貌英武、別致——流線型船體、寬大的甲板。船身是亮麗的“中國紅”。底色上印著“科學”兩個大字,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手跡。
這是中國自主設計的可進行全球深海探察的海洋重器。它的出世,實現(xiàn)了我們從近海挺進大洋的夢想,為揭示深海奧秘提供了強大的平臺。
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都無法深入深藍遠海?!昂Q髲妵彼坪踔皇且粋€遙遠的夢……
二
1949年,新中國誕生??墒?,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在海洋上并沒有站起來,幾乎白手起家的海洋科研之路,步履蹣跚。
那時候,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只能租用漁船出海,抑或在沙灘海岸上進行調(diào)查研究。
“研究海洋不出海是不行的,我們急需配備專用的調(diào)查船?!焙Q罂茖W家們的要求引起周恩來總理高度重視。不久,上海海運局將一艘舊船改裝成調(diào)查船,取名“金星”號,開到了青島碼頭。
1957年6月,由海洋學家毛漢禮為隊長,經(jīng)驗豐富的戴力人為船長,“金星”號開始了海洋調(diào)查工作。一年后又以它為主力,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全國海洋綜合調(diào)查——“海洋大普查”,基本摸清我國領海狀況。
可隨著首任船長和一班船員芳華逝去,它也逐漸老化,無法再去乘風踏浪。
三
1978年12月,古老而龐大的中國航船轉了一個彎,開辟了“改革開放”的新航向。
這年,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海洋學家曾呈奎的積極呼吁奔走和中科院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現(xiàn)代化科考船“科學一號”在上海滬東造船廠誕生。
“科學一號”多次執(zhí)行國家高科技任務。其中,最富有價值成果之一的,是研究員胡敦欣課題組關于“棉蘭老潛流”等現(xiàn)象的重要發(fā)現(xiàn)。
胡敦欣是毛漢禮的研究生,毛漢禮曾對他說:“做研究工作屁股應該像有膠水一樣,粘在椅子上!”
此話振聾發(fā)聵,胡敦欣牢記在心,不但粘在研究室的椅子上,還粘在了科考船上。上世紀80年代中期胡敦欣感到西太平洋暖池東移,會引起氣候無常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對于我們這個農(nóng)業(yè)大國影響很大,他決心在這個課題上有所突破。
胡敦欣的課題得到中科院的大力支持,由海洋所牽頭聯(lián)合6個涉海單位,利用“科學一號”開展“熱帶西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研究”。胡敦欣為首席科學家,俞錫春任船長。
科考船上,首席科學家與船長的配合至關重要。一次在某海域調(diào)查時,胡敦欣想增加一個觀測站位,便同俞錫春商量:“船長,咱們能不能往前延伸一下,到這個區(qū)域停一天?”按說這已超出計劃范圍,況且還是非常陌生的海域航線。但俞錫春只是稍一沉吟,便做出決定:“沒問題。只要有利于科研,我們?nèi)ε浜??!?/p>
幾年間,他們同舟共濟,完成了許多科研項目。尤其在菲律賓南部調(diào)查時,胡敦欣測量計算大量數(shù)據(jù),確認從熱帶東太平洋向西運動的海水是一支次表層潛流,因是在菲律賓棉蘭老島附近,于是命名為“棉蘭老潛流”。這是世界上首次由中國人發(fā)現(xiàn)的大洋潛流!它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此外,還有其他許多海洋科學家,利用“科學一號”為中國海洋科研事業(yè)贏得了聲譽。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出了第一步。海洋科研呼喚著更先進的科考船。
四
科學考察船是海洋探測與研究不可或缺的裝備。隨著綜合國力越來越強,新型現(xiàn)代化的科考船呼之欲出。
2007年伊始,時任海洋研究所所長的孫松,思維開闊、志向遠大。他深知海洋裝備的重要性。因而,他帶領一班人籌劃建議——建造世界級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夢想照進現(xiàn)實。孫松從船運大隊調(diào)來于建軍任監(jiān)造總工程師,老船長隋以勇任總工藝師,開始艱辛而光明的造船征程。
新船由中國船舶工業(yè)集團公司第708研究所設計,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2010年,寄托著幾代海洋科研人夢想的新船開工了。經(jīng)過一年多的奮戰(zhàn),2011年11月,新船在武漢下水,命名為“科學”號。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ǎn)力,這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著名論斷。用“科學”二字命名中科院海洋研究的考察船,意義非比尋常。讓我們來參觀一下這艘考察船吧——
船長99.8米、寬17.8米、深8.9米,排水量約4600噸。在12節(jié)航速下,續(xù)航力15000海里。它是目前世界上首次采用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配備了艏側推、動力定位及綜合導航定位系統(tǒng),在低速狀況可完成360度回轉的船舶。一次充足給養(yǎng),可在海上航行作業(yè)60天,極大增加了海洋考察的周期。
當然,最重要的是它具有七大船載科學探測與實驗系統(tǒng),裝備了多種國際先進的探測設備,具備高精度長周期的動力環(huán)境、地質(zhì)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綜合海洋觀測調(diào)查能力。
在經(jīng)過一年多的適應性航次之后,“科學”號于2014年4月8日,迎來首航時刻。海洋所副所長李超倫任科考的首席科學家,博士張鑫任工程技術負責人。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以“專業(yè)運行、開放共享”的模式運行管理,使“科學”號成為海洋科研人員的共享平臺。幾年來,“科學”號一次次奔赴深海大洋,在我國南海東海、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深度探測與研究,圓滿完成深海極端環(huán)境調(diào)查、大洋環(huán)流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深海生物多樣性等項目的科學考察。
成果豐碩而喜人?!翱茖W”號開啟中國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的新篇章,實現(xiàn)海洋科考能力跨越式發(fā)展。從此,我國海洋科研能力邁入世界一流方陣。
五
出航20多天了,“科學”號接連避過了“瑪莉亞”“山神”等臺風。利用轉好的天氣海況,科考隊員連續(xù)作業(yè),爭取帶多一點的樣品和數(shù)據(jù)回去。
這天上午9點多鐘,電視抓斗將要提升上來。有關人員摩拳擦掌,整裝以待。我也早早穿好工作服,戴上安全帽走進現(xiàn)場。
抓斗提上了甲板,連泥帶水倒了一地——黑乎乎的泥沙里藏著大量的貽貝、鎧甲蝦等生物。研究人員興高采烈地在泥水中翻騰尋找著。忽然,年輕女隊員惠敏喊了一聲:“太好了,我愛你!”
我打趣地問:“愛什么呢,黑泥嗎?”“是啊,黑泥里有寶貝?!痹瓉硭l(fā)現(xiàn)了一只特大的稀有海螺,過去只在專業(yè)書上看到過照片,現(xiàn)在見到真品,怎能不歡呼雀躍呢?
中午吃飯時,微信里各方朋友的問候跳了出來。啊,原來是八一建軍節(jié)到了!軍人出身的我每到這一天,還是特別激動和興奮。今年的“八一”我是在“科學”號上度過的,別有意義。
驀然想起:今天還是海洋所的“所慶”?。?950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掛牌成立。
種種成就不多說了,僅以科考船為例:從漁民的小船,到“金星”號、“科學一號”,再到今天世界一流的“科學”號,我國海洋科研事業(yè)從小到大、百折不撓,從淺藍走向深藍,從近海挺進大洋。
當年選擇8月1日建所或許是偶然的,但卻存在著必然性。它意味著剛剛站起來的新中國,需要用這樣一種敢打必勝的精神和作風,像軍隊一樣進軍海洋,打一場認知海洋、規(guī)劃海洋的翻身仗!
我走上“科學”號考察船前甲板,抬頭望向那巍然挺立的“前桅”。它就像一個先行者,站在那里探身遙望著茫茫大海、浩浩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