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需求背景下產生的表情符號,短小精悍,沒有冗雜語言敘述的特征,在即時通訊平臺上一鍵即發(fā),快捷傳播訊息,展現使用者自我偏好、個體特征等諸多優(yōu)勢。表情符號迅速全面地融入民眾生活,成為當下最為時髦的社群信息交流模式。作為線上信息交流的視覺橋梁,本文從表情符號的符號學原理、視覺造型特征、情感因素傳播等方面展開研究,探尋符號文化在視覺傳達應用中的意義與作用,以期觀察視覺化符號語言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最終為表情符號如何既能“準確傳達信息”又能“傳播積極文化”提供可信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表情符號;表情包;信息傳達;設計特征;情感表達;視覺化
【中圖分類號】J08 【文獻標識碼】A
一、表情符號的產生及其特性
表情符號本質上是符號文化,其構成元素上分為純符號、符號與文字疊加兩類;呈現方式上分為靜態(tài)圖形、動態(tài)圖形兩種形式。通過使用夸張、變形、擬人等視覺設計手法,包含了文字、圖像、色彩等設計元素,通過一系列圖形設計語言,承載了情感因素的信息傳播。表情符號的英文名為“emoji”,源于它的日文名“顏文字”——“e”的意思是圖,“moji”代表“字母、字符”。名字準確地解釋了它的定義,就是“圖形文字”。最早的圖形文字“:)”是1964年由美國平面藝術家哈維·羅斯·鮑爾為某保險公司設計的別針圖案,以此提升員工的士氣;1972年,富蘭克林·羅法蘭尼是注冊笑臉符號商標權的第一人;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突發(fā)奇想地用一串ASCII字符“:-)”來表達笑臉情緒,這個必須橫著看的表情符號開創(chuàng)了互聯(lián)網的一項歷史;1997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崛起,注冊笑臉符號的第一人富蘭克林之子,尼古拉斯·羅法蘭尼創(chuàng)造出“肖像字符表情”,也就是用戶在網站和電子郵件中使用的ASCII,是代表字母與字符、用于傳輸文本的通用電腦標準碼集;1998年,日本的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設計創(chuàng)作最早一批“emoji”,他本人是漫畫愛好者,故用更加形象生動的漫畫形式取代了平面的字符符號;2011年,蘋果發(fā)布的iso5移動操作系統(tǒng)中加入了表情符號。自此,栗田穰崇的emoji在各種數字通信平臺及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
德國符號學家恩斯特·卡西爾認為:“人并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簡單理解即:符號是文化的表象,是文化的物質部分——優(yōu)質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是歷久彌新的,但要弘揚、傳播傳統(tǒng)文化,必然需要將復雜的、已然僵化的視覺符號復活,注入現代的靈活、個性的氣氛?,F代使用的表情符號來源主要分為兩條路徑:一是社交軟件內置的三類表情符號(①面部表情;②肢體示意動作;③明確象征意義的事物);二是部分受眾使用的過程中,覺得自帶的表情符號無法滿足自身獨特個性的彰顯,從而自己制作的一些表情符號。工業(yè)化時代與手工業(yè)時代迥異之處在于一切發(fā)展都趨于數字化、圖像化。表情符號通過風格、主題、內容,準確定位一定范圍的用戶團體,語境意味更強烈,其作為一種個性化的符號,流行有自身的必然性——它是一種“溫暖”的交流方式,緩解了電子設備呈現“冰冷”交流模式的掣肘,必將有廣闊的群眾使用空間。
二、表情符號的分類與設計
表情符號基本要素是文字與圖形,不同程度的組合形成豐富形態(tài)。本文歸納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表情與手勢類:設計基于人的面部表情與手部姿勢形態(tài)變化,信息辨識度極高,幫助交流者理解所述信息、預測解釋復雜的情境。有些是基于特殊符號構成,繼承和發(fā)展了日本的顏文字,兼具了圖形性與文字性;(2)文字符號類:設計基于某一種風格統(tǒng)一的字體輔以圖形化處理。通常會結合字意、主題元素設計,雖然以文字形式出現,但本質上還是一幅圖形;(3)圖像符號類:圖像類的表情符號設計基于具有明確象征意義的事物。這類具象符號不需要過多的象征意義,也無需統(tǒng)一色調,大小風格統(tǒng)一即可;(4)擬人表現類:擬人類的表情符號設計基于人的表情與動作變化特征。視覺表現形式可分為靜態(tài)或動態(tài),模仿人在相應情感狀態(tài)中的動作或表情特征,抽象并簡化成符號,觀者通過相似性以及趨向“完整”的心理傾向,自動補齊圖案,并依據經驗與交流語境推斷表情符號意義。就這類表情符號設計特征而言,動態(tài)型比靜態(tài)型具有更強語境的氛圍,增加節(jié)奏感與戲劇性;(5)情景敘事類:設計基于一定的故事背景與集中的使用群體、使用目的。常見的生活工作狀況、場景,帶入感極強,戲謔心理產生的同時產生共鳴,從而增加對此表情包設計的認同感。
用設計去表達愉悅、呈現感情的力量是表情符號設計的宗旨。作為社交平臺上信息交互的媒介物,相比枯燥的文字精心設計的表情符號使交流更加鮮活,并快速明了地傳達信息。表情符號的設計宗旨涉及以下幾方面:(1)主題敘事化:設計的表情符號受眾明確、指向性高。除了正常地傳達信息外,展現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偏好或個人特色,可能帶有個人的職業(yè)特征、愛好偏向等;(2)幽默娛樂化:表達輕松愉悅的積極態(tài)度。設計以卡通動漫樣式出現的居多,通過戲劇化、藝術化的手段提煉藝術形象,使平平無奇的形象,在視覺上增加了刺激元素,使人印象深刻或是產生情感共鳴;(3)風格化與個性:不同的人使用不同類型的表情符號,是因為對圖形藝術的品味和訴求不同。個性化的表現,使圖形從眾多不同風格的視覺信息中分離開來,風格鮮明的主題表情包就算不配合文字說明,也能使相關經驗的使用者達到共鳴;(4)交互性:互聯(lián)網這個開放的平臺,給了愛好者發(fā)揮余熱的舞臺。用戶既是網絡信息的瀏覽者,也是信息的創(chuàng)造者或是設計者;(5)創(chuàng)新性:蔣原倫先生說過:“話語的階段性更替是文化得以延續(xù)的基本條件?!惫识栐谖幕裆系睦^承、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與變異,一定程度上也是時代進程推進的必然。
三、表情符號在信息傳達中的效能
表情符號主要有三種使用效能:(1)烘托積極氣氛:微笑或夸贊等類似的表情呈現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給談話增添愉悅的情緒;(2)替代文字:情景類的表情符號可以很好地包含何時、何地、做什么、心情如何等信息因子,比大段文本敘述省時省力得多;(3)增強語氣:純文本溝通有可能產生歧義或無法展露情緒強度,適當的表情符號可以充當“情緒調節(jié)劑”。
表情符號在傳達中的效能可以從視覺化及情感化兩方面分析——符號作為圖形中的“象形文字”,是線上信息溝通的中介,與文字配合使用,讓信息傳達以更緊湊、全面、細膩的方式進行。相比之下,缺乏現場交流時對表情、聲音、語調綜合判斷的純粹的文本信息,表達相同的意思可能需要更加冗長的闡述,故相比而言,簡約的符號體系——表情符號,展現了“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的視覺傳達效果。但交流雙方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年齡層次、教育背景、生活水平、審美欣賞水平甚至國別差異,也會導致交流雙方偶爾無法達到共鳴,此時,一些配合著文字出現的表情可以適當地解決這種理解上的差異性,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當然,表情設計師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表情商店上架的表情包當中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懷舊表情包”、成迷于動漫世界的“二次元表情包”或是簡單攜帶文字“注解”的表情包等,這些具有明確指向性受眾的表情符號,在合適的人群范圍內使用,即可減少表情符號產生的視覺效果歧義。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擁有豐富的情感。達爾文《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根據表情特征將人類的情緒大概分為:快樂、痛苦、悲哀(憂慮)、憤怒(憎恨)、厭惡(鄙視、輕蔑)、驚奇和害羞。除了快樂為積極情緒,其他四種均為消極情緒。雖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擁有情感是“自然選擇的策略”,但不可否認的是——情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紐帶,喜怒哀樂將我們的人生變得生動多彩。情感,也是數字網絡技術與人文藝術融合的關鍵點。正如勞倫·克里斯特所說,表情符號扮演著話語標記的角色,減弱甚至消滅潛在的誤解和威脅。這恰好解釋了牛津字典評選出的最熱詞是一張“笑哭的臉”,這個使用頻率最高的符號代表了人們的態(tài)度趨向,在負面或消極的談話中,用表情符號傳遞積極的情緒。
四、基于社交平臺的表情符號傳播——以微信為例
保羅·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中將當代媒介分為三種:舊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ヂ?lián)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稱為舊媒介,它們是空間和時間定位不變的媒介,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新媒介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互聯(lián)網上第一代媒介,特性是一旦傳到網上就可以被人們欣賞、使用,且是按照使用者方便的時間去使用,而非按照媒介確定的時間表去使用;新新媒介則是互聯(lián)網上的第二代媒介,濫觴于20世紀末,興盛于21世紀,其特性是:(1)其消費者都是生產者;(2)其生產者多半是非專業(yè)人士;(3)個人能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介去表達;(4)一般免費,付錢不是必須的;(5)新新媒介之間的關系既互相競爭,又互相促進;(6)其服務功能勝過搜索引擎和電子郵件;(7)并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8)使人人稱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銷人。現在智能電子設備技術的火速發(fā)展,使新新媒體將內容送達每個人的手掌、眼睛和耳朵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環(huán)境。究其特征,能夠發(fā)現,我國的微信軟件正是新新媒介的一種。但一切事物都會存在雙面性,微信也不列外。信息時代下,自媒體突破自身桎梏快速成長,功能對用戶來說是多元實用且積極的同時也存在潛在弊端,如:知識產權的侵犯、垃圾信息、攻擊欺凌等。人們通過訂閱微信公眾號、微信聊天、朋友圈實現社交目的,在接收信息過程中,圖像信息最為直觀,使現代人對其趨之若鶩。除了微信表情商店與視覺傳達相關,其他功能中:訂閱號的圖片與視頻、微信賬戶的頭像、朋友圈的圖片等都離不開視覺性的傳達,能有效傳達自我偏好的圖形類型有以下幾種途徑:(1)頭像:虛擬的自我標簽,頭像相當于外貌,在虛擬空間中充當了“門面”,體現了用戶的偏好與風格;(2)聊天表情:新媒體時代下的“象形文字”,表情商店推出設計師結合當下流行的網絡用語、新聞熱點、熟悉的形象等,創(chuàng)作出的獨特表情文化,達到升華文本字符想要傳達的意義;(3)朋友圈:通過文字加圖片簡短記錄生活狀態(tài),作為一種自媒體,建構自我網絡形象。
基于社交平臺的表情符號——(1)造型方面,簡化面部或肢體變化,但過于統(tǒng)一會導致使用者無法分辨具體示意,只能簡單分辨是積極情緒亦或是消極情緒;(2)色彩方面,根據主題想要傳達的觀點選擇色相不明顯的相近色或是對比強烈、視覺沖擊力強的色調;(3)設計特征方面,需要有文化背景做支撐、風格鮮明、造型統(tǒng)一的圖形符號,獨立于時事熱點之外,才有其一直存在下去的自身力量。
五、表情符號在視覺傳達中運用的完善及未來發(fā)展
使用表情符號,在快速直接的同時也可以卸除責任包袱——以擬人的符號形式,摻雜了調侃的意味,避免了道德意義上的責任。但是,一些不合時宜的戲謔或“審丑”精神,惡搞、隱喻諷刺,也會轉瞬間讓表情符號成為了攻擊他人的“武器”。 這種表達方式的革命,意義是綜合性的,除了前文研究其造型分類、設計特征及視覺使用效能等方面的問題提出的完善方法與建議,還要針對存在的非藝術性問題找出應對的方法:面對版權維護困難的問題,涉及三方權益:首先版權方提高自我保護,對相應侵權行為及時訴諸法律程序;其次,網絡平臺的監(jiān)管方應當提高監(jiān)管力度,對不雅、暴力、侵犯版權及知識產權等的人或行為及時進行封號、刪除并開發(fā)綠色軟件,凈化網絡環(huán)境;同時,對于表情符號的設計制作者加強普及化宣傳,以求提高設計者的素養(yǎng)及設計深度。
作為新新事物,表情符號的發(fā)展綜合而言有以下幾種趨勢——1.多元感官化:表情符號從平面走向立體。社交平臺上的交流互動看不見對方的表情與肢體動作,而表情包的出現完美地填補了人們情感表達的需求,是無法親身經歷下的產物?,F在的表情符號趨向于五官表情、肢體動作等視覺動態(tài),相信不久的將來,為了更加身臨其境會出現視覺與聽覺、視覺與觸覺相結合的圖形創(chuàng)意設計,使信息元素強度增大;(2)背景故事化:目前大多數的表情符號是對文字的補充,在特定的語境才能完整理解。而如果真的僅僅以搭載快速更迭的互聯(lián)網熱門事件為發(fā)展趨勢,表情符號充其量只是“帶有情緒的文字”,無法形成長久存在的價值。只有讓表情符號充滿故事性、有意義與內涵,在使用者了解背景故事的同時產生情感依戀、激發(fā)使用者的認同感,才不會是曇花一現;(3)形象產業(yè)化:表情符號有傳播速度快、使用受眾廣、制作成本低、影響廣泛等優(yōu)點,被視為國內新興掘金產業(yè),許多公司、產品都在同步打造IP形象或線上產品表情包。表情符號想要開辟商業(yè)道路,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護其知識產權的獨創(chuàng)性,但是,也并非所有表情符號都適合發(fā)展成IP,真正的IP可塑性強、內涵豐富,表情符號作為流行文化,它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想要IP化還需要更多的支撐因素。
六、結語
在這個快速的“讀圖”時代,表情圖形應運而生。它是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語境下信息交流模式的產物,作為“圖像+文字+情緒”的三位一體的組合,通過語言、圖像、動作等多種元素的融合,提高了信息傳達的效率和準確性,不僅是人視覺的延伸,還是視覺和情緒的交互延伸。這樣一項全民參與、使用的“設計” 作為符號的時代性分支,將會更全面深入地融入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馬塞爾·達內斯,王沫涵,譯.占領世界的表情包:一種風靡全球的新型社交方式[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
[2]保羅·萊文森,何道寬,譯.新新媒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蔣元倫.傳統(tǒng)的界限——符號、話語與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余逸君(1991-),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