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珍 WANG Baozhen鄭州大學建筑學院
以土為主要原料的墻體,有夯土墻、“土坯”墻等,本文主要討論“土坯”墻。在西方,“土坯”(adobe)這個詞來源于埃及詞語“軟泥”(thobe),意為磚形物。在阿拉伯語中這個詞是“at-tob”,而在西班牙語中才變?yōu)椤癮dobe”。英語稱“粘土塊”(clay lump),有時候也叫做“粘土”(clay earth);法語稱“成形磚”(brique crue),或者叫“生土”(c lay-earth);德語叫做“粘土磚”(lehmziegel),或者直接簡單稱粘土;在也門,土坯磚是“madar”。蘇聯(lián)對土坯概念的界定是:用未經焙燒過的粘土摻以麥草類有機摻合料制成的建筑材料。
本文對土坯概念的界定參用蘇聯(lián)的概念,本文所討論的墻,界定為使用“土坯料”建造而成的墻。通常所說的土坯墻,準確而言是土坯磚墻,只是“土坯料”墻的一種。為了言說方便及概念清晰,本文所討論的“土坯料”墻在正文中涉及統(tǒng)稱時均簡稱為“土坯”墻,加引號以與通常所說的土坯墻(實即:土坯磚墻)做區(qū)分。
用土坯磚砌筑墻壁,其砌縫的砌合法與燒結磚的砌筑方法相同,即避免通縫。用粘土泥漿砌土坯磚時,粘土漿應比較軟,以便磚與磚之間能夠靠緊,并能把剩余泥漿從縫內擠出。在泥漿中應加谷殼,如無谷殼,可加入長1~2cm的碎麥稈,其數(shù)量為粘土膏體積的1/4。不宜在泥漿中摻進篩過的沙子,因為含沙的泥漿容易被雨水沖走。整個土坯磚墻在砌筑過程中不能出現(xiàn)霜凍。
如圖1所示,埃及建筑師Hassan Fathy在土坯墻砌法中,甚至只是在兩邊砌以好的土磚坯,在中間填以碎的土坯,不過在一定高度上中間需有拉接磚。
在模板內用夯筑土坯料的方式建造墻壁,簡稱“整體澆筑土坯墻”。整體澆筑土坯墻沒有縫,因此它比土坯磚墻的強度要大得多;又因為土坯中摻有植物纖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鋼筋的作用,因此在密度差別不太大時比夯實粘土墻的強度也要大一些,其缺點是干燥的時間會很長。圖2是臺灣建筑師謝英俊在大陸實踐時的做法。
垛墻(圖3)不用模板(可節(jié)省一部分造價),較長的墻需要沿繩子建造,且需要收分;由于不需要支模,因此對曲線墻的施工特別有利。垛墻的土坯要比用模板時的稠一些(一般每立方米含麥稈約20~30kg),稠度以方便制出直徑20cm、長約50cm的“土卷”為準;假如制作土坯時的稠度不夠,可以將其放置一段時間,但切勿失去粘性。粘土卷要緊密結合,可以用木錘錘打以錘實或校正墻壁。此種墻壁的沉陷率高約5%;建造速度比用模板的快,且工作量約為模板墻的2/3~4/5;由于干燥速度比較慢,因此需分層建造,除了在特別干燥的地方,每天砌筑的高度通常在50cm左右。此種墻體到最后是一個整體,因此其強度與整體澆筑土坯墻相當,比夯實粘土墻(即夯土墻)要高,比土坯磚墻更高。
圖5為作者1993年親自參與的土坯垛墻實踐,墻全長10m、厚60cm、無墻垛。在建造過程中,一人用鐵叉(圖4)往墻上送土坯,一人站在墻上用腳將土坯踩實,并校正墻的垂直度和水平筆直度。第一層垛墻可高一些,約1.2m,待其干燥變硬后再垛第二層;第二層可矮一些,這樣不會使底層墻被壓壞,當?shù)诙痈稍锖?,第一層的強度就足夠大了,再垛第三層,第三層可比第二層高些。這樣整體上既能保證墻的牢固度,又提高了砌筑的速度。最后用刷子將墻面整理平整(圖4,5)。但此墻地基稍低,底墻部分下雨天容易被濺濕。圖6是一棟表面刷了灰泥的垛墻,下部灰泥有所剝落。
圖7為印度的土坯垛墻施工,人騎在墻上將土卷往上壘,由于這種施工所用的土坯還要稠一些,所以有時需將表面以土坯膏抹面以防水并增加強度。當室內的墻或屋檐出挑比較大且防水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可將墻面直接暴露(圖8)。
1 Hassan Fathy的土坯磚墻
2 謝英俊的整體澆筑土坯墻
3 垛墻的建造示意(不用模塊)
4 垛墻鐵叉和表面整理刷
5 作者參與實踐的垛墻
6 表面刷了灰泥的垛墻
7 垛墻的建造示意(印度)
8 印度的垛墻
9 垛墻的留洞方法
10 粘土樹枝(木棍)墻壁的建造
11 土坯+單層籬笆墻
12 土坯+雙層籬笆墻
13 蘆葦做籬笆
14 稀的粘土膏
15 類似雙層籬笆墻做法
16 墻體為鋼絲+粗麻布+土坯膏或粘土膏
17 鋼絲+麻布+墻光
留洞方法:由于垛墻的沉降比較大,一般能高達5%,因此在留洞時需處理恰當以防沉降不均而造成墻體開裂。方法一,留一縫加入軟體材料(亞麻、麥稈等),然后整體垛起并埋入過梁,待墻體完全沉降后將洞口內的墻體及軟體材料推掉;方法二,在模板上端留一縫(5cm左右),塞入軟體材料,埋入過梁,待墻體完全沉降后取出軟體材料和模板(圖9)。
1.4.1 土坯膏+樹枝或莖桿或木棍或竹子=墻
土坯軟膏應當比模制土坯磚用的稠一些,但在投入模板內進行夯筑時,應使土膏容易充滿模內各個角落,并應粘結成為無孔隙的整體材料。在模板間的粘土底子上按45°鋪放第一層樹枝后,把它壓緊,然后在樹枝上面鋪放一層土坯軟膏;之后鋪放第二層樹枝,其方向與第一層相反,將這一層樹枝壓緊至下一層樹枝上,然后再涂抹一層粘土至樹枝的頂面,如此重復(圖10)。樹枝應預先采伐、堆垛,以便干燥、測量與計算;在墻壁中應盡可能把干樹枝或木棍排布得緊密一些。在缺林地區(qū),可用干透的玉米莖稈或向日葵稈代替樹枝、木棍。土坯莖桿墻壁比土坯樹枝墻壁更保溫。
輕質土坯墻有如下優(yōu)點:1)具有極強的粘結力,因而在土壤反漿時,墻體不會出現(xiàn)裂紋;2)由于墻壁內含大量木材,所以保溫隔熱性能比較好;3)建造過程中沉陷很小,因為樹枝都是干透的,而且在墻壁內呈不同角度鋪放,排列緊密;土坯膏的水分會傳到樹枝與木材中,樹枝和木材即膨脹起來,與土坯膏的收縮相抵消。
缺點:如果樹枝或木棒的端部接近墻的表面或者暴露出來,那么端部發(fā)生的霉變會向墻內發(fā)展,因此不如土坯磚墻、整體澆筑土坯墻、土坯垛墻耐久。此時,需做好墻體防水工作。
1.4.2 土坯膏+籬笆=墻
這種墻有時也被稱為木骨泥墻。第一種:在單層籬笆上摱土坯膏(圖11)。如果當?shù)氐哪静牟蛔?,可只保留立柱,將麥稈或稻草等長條植物的外面裹以土坯膏,或將這些植物在土坯膏中拌合,然后將帶有土坯膏的植物束纏繞在立柱上,最后在外面再摱上防水土坯膏。
第二種:在骨架上釘牢門窗框之后,編織籬笆墻;先編織內籬笆,并在其兩面摱上2~3層土坯膏;然后開始編織外籬笆墻,當編至約0.5m高時,用坯料摱其內面;再在籬笆墻之間填以篩過的土壤,并輕微夯打;這樣反復編織、涂摱、填充、夯打直到骨架的上部梁為止,并需用土壤將梁下空間細致地填補起來;編織與填滿墻壁之后,再將外墻涂摱2~3層;為了不使平行的籬笆在夯實土壤時被撐開,需在墻高1/3與2/3處,各用橫拉條將籬笆墻拉接起來(圖12)。此種墻壁需用木棍、樹枝、灌木樹條或蘆葦編制籬笆;如果沒有上述材料,有時亦可用在粘土漿內浸泡過的麥稈束代替,但間距應適當縮小一些。此種做法若用好的木材,如橡樹枝條,建筑的正常壽命可達100年之久。
圖13是以廢棄的蘆葦稈固定在細木柱上作為籬笆,在空腔內填充粘土膏,此時的粘土膏比較?。▓D14)。圖15類似雙層籬笆墻,以竹子搭起框架,在框架內填充土坯膏,再以重物壓實。這時的土坯膏要求稍微稠一些,以不會灘流為準。
以上兩種墻壁的優(yōu)點:1)干燥較快;2)由于骨架和樹枝、土坯固結在一起,因此土壤反漿時,墻壁幾乎不受侵害;3)兩層籬笆墻皆摱以土坯膏,其間隙填以篩過的土壤,因此保溫隔熱性能極好。
第三種是德國建筑師Gernot Minke f發(fā)明的(圖16,17),即用鋼絲綁在木柱和梁上,再將廢棄的紡織品掛于鋼絲之上,然后往空腔內灌入粘土膏,于是紡織品就會在泥土的壓力下保持鼓起的狀態(tài),呈現(xiàn)非常美妙的光影。
1.4.3 粘土膏+麥稈或木屑或大麻等=輕質墻
此種墻體材料中摻入的農作物纖維比較多,密度在300~1 200kg/m3不等,平均密度最常見的是在600~800kg/m3之間(通常土坯磚密度為1 400~2 000kg/m3之間)。農作物纖維與粘土的比例有很多種,一般由保溫隔熱性能來決定。此種墻體中的粘土起到了粘結劑、防腐劑的作用,還充當農作物纖維的防火保護層,阻擋昆蟲等對農作物纖維的傷害。此種粘土比較稀(圖18),混合物可以壓成輕質土坯塊(圖19),亦可整體澆筑夯實(圖20)。此墻壁大多用作填充墻,保溫隔熱效果極好。
如果采用支模整體澆筑的話,方法類似于上文所述的整體澆筑土坯墻的建造,拆模后的毛絨表面有利于表面的粉刷(圖21)。
現(xiàn)代德國較新的粘土建筑技術是使用木屑、粘土混合物作為墻體的隔熱填充物,墻體厚300mm,兩側以木板條作為骨架固定填充物(圖22)。木屑的物理性能與農作物纖維相媲美,而且它的生產和加工過程比后者簡單、迅速,因其干燥時間短,裝載和夯實步驟也簡單一些。木材碎屑小至鋸屑、大至5cm的木塊都有?;旌媳壤话銥?~4桶碎木屑加1桶粘土漿。
由于土坯的成分在力學上不太穩(wěn)定,因此只是粗略計算。由粘土土壤制成的土膏干透后,抗壓強度在9~150kg/cm2之間。通常,其破壞強度為20~40kg/cm2。在此強度下,土坯被允許用來建造高達2~5層的建筑物,強度安全系數(shù)也非常高。在也門共和國,普通的土坯磚墻房屋已建到了4~8層。
根據(jù)墻壁的長度、高度以及穩(wěn)定性的要求,可算出最小的許可厚度?,F(xiàn)在計算土磚坯墻(以粘土泥漿砌)(圖23)可參考如下厚度公式:
厚度=(長度/40+高度/25)×1.5
例如,墻長7.2m,高2.5m,則厚度為(720/40+250/25)×1.5=42cm。另外,窗洞與門洞距離墻角應不小于1.5m。至于整體澆筑土坯墻、土坯垛墻也可參考此公式;而輕質土坯墻由于通常只是充當填充墻,其厚度依據(jù)構造或熱供等來確定。
由于土坯的成分比較復雜,因此只是粗略計算熱功[9]。材料的容量愈大,其熱傳導性愈高,保溫性能就愈低。當保溫能力相同時,一種材料的熱傳導性比另一種材料高幾倍,墻厚就加厚幾倍。例如:紅磚的容重1.9,熱傳導系數(shù)0.7;砂巖的容重2.5,熱傳導系數(shù)1.07;1.07∶0.7=1.52,因此砂巖墻的厚度是磚墻的1.52倍(表1,2)。
當墻體材料較復雜時,需要弄清各材料的容量(表3);當墻體材料復雜、混合亦復雜時,需測出此種墻體材料的容量。最簡單、最精確的測量容量的方法是:先制作一個按照事先確定的墻體材料配比而制作的試塊,然后在空氣中稱其重量,之后用繩子系住,放入水中稱其重量,兩次稱量的差額即表示該材料塊之體積的公升數(shù)(圖24)。
“土坯”墻最怕水,因此是否做好防水是土坯建筑牢固耐久與否的關鍵所在。除了制作土坯時在材料配制上的處理,還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建筑原則和策略。
18 往麥稈上澆泥漿
19 麥稈輕質粘土塊墻的施工
20 麥稈輕質粘土整體澆筑墻的施工
21 拆模后的毛絨表面
22 木框架木屑輕質粘土填充墻建筑
23 土坯磚墻長、寬、高示意
24 測量容量的簡單方法
表1 容量對于熱傳導系數(shù)與墻壁變薄的關系
表2 當保溫能力相同時,“土坯”墻或別種墻應比磚墻減薄或加厚的倍數(shù)
表3 常用干燥材料的容量
25 土坯房選址示意
26 墻體的披檐防水
27 竹子+土坯膏基礎
28 防止屋檐水滲進較大的基礎坑
29 散水處理
30 基礎與土墻之間需以防水層間隔,基礎與墻的交界處的防水處理
“土坯”墻防水最基本的一點就是選址,應盡量放在高處,雨水容易排走而不會在建筑周圍匯集的地方(圖25);否則,“土坯”墻將很可能被泡在水中而坍塌。另外,在選址時還應盡可能使建筑的短邊對著主導風,以此來減小風雨對“土坯”墻體造成破壞。
3.2.1 磨光(或稱摱光)
當墻體仍處于潮濕并稍微柔軟時,用金屬泥鏟將墻體表面按磨光滑。中國、印度及非洲都有類似的傳統(tǒng)方法,即用稍凸的平石頭在墻上按磨,直到墻體表面沒有毛孔及裂紋為止。此種方法最簡單、成本最低,還可得到豐富的墻面紋理。
3.2.2 抹面(或稱粉刷)
抹面之前,應先確保墻體已完全干燥并完全沉降[5]。
方法一:使用防水土坯膏(加谷殼等的泥漿)抹面。粉刷之前,須先把墻壁表面用水浸濕;粉刷的第一層應用手使勁地甩,以便使防水土坯膏能盡可靠地附著在墻壁上;當?shù)谝粚幼兏蓵r(但勿使其干至發(fā)白),在其上再甩第二層;然后用濕抹灰板把第二層刮平,并用水噴其表面,同時用抹子摱光。粉刷層在干燥時出現(xiàn)的裂縫,須用刷子蘸水刷濕,并摱光。另外,若墻體表面過大,可先將墻體表面以格子分開或釘以木楔子,然后粉刷。此法造價比較低,防水能力比簡單摱光更好。
方法二:使用純石膏漿抹面。一般漿的組成為:50kg生石灰+60L水,常常還要加1~2kg食鹽以保持混合物較長時間的濕潤,進而能充分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這種漿比較稀,目的是使?jié){能充分滲透到墻體比較深的地方以防止干燥后剝落,需要粉刷3~4層。此法比較常用,造價較低,但抗磨損性比較差。
方法三:使用石灰—酪蛋白(Lim e-casein)膏抹面?;旌衔锏慕M成一般為:1份脫脂奶酪+1~3份(液壓)生石灰+1.5~2.5份水,有時可少加一些二次煮沸的亞麻油(氧化油)來提高抗摩擦性。一般粉刷兩層,兩層厚度最大不超過20mm。在第一層中,可少加一點水泥以加快凝固。在衛(wèi)生間、廚房、浴室等房間需要更高的抗水性和抗磨損性,一般需1份生石灰+5份脫脂奶酪(不需要水)混合均勻,然后再加20份石灰、2%~4%的二次煮沸的亞麻油和水,粉刷兩層即可。此法造價比較昂貴,但抗水性和抗磨損性均比較高,還為衛(wèi)生間、廚房、浴室等房間找到了比較合適的處理辦法。有時為了降低造價可使用乳清、煮過的淀粉來代替奶酪。
方法四:使用石灰—動物脂抹面。尼泊爾的傳統(tǒng)配方為:15kg熟石灰與熔融的動物脂混合物倒入45kg水中攪拌,再加入6kg食鹽攪拌,然后在不太冷的環(huán)境下靜置24h。將表面的糊狀物質倒出,與3kg石英沙子混合,然后將其刷在墻上3~5cm厚即可。在尼泊爾,據(jù)說此墻可持續(xù)使用4~6年。此法雖比較省錢,但是混合物不太容易與粘土墻結合,因此容易剝落。
方法五:其他比較便宜有效的抹面。1978年Jain研究表明:70g動物膠脂+0.5L沸水+1kg生石灰是很好的抹面材料;在印度,60個雞蛋蛋清+2L白脫牛奶+5L棕櫚汁+40L石灰+4L水泥也是比較好的防水抹面材料;另外,15L黑麥面粉與220L水煮沸后加入一些明礬也可作為防水抹面材料。
3.2.3 鑲面處理
方法一:將石頭、石片或鵝卵石鑲嵌在墻壁外側以防水;用燒結磚在粘土墻外側砌一薄墻,中間可留空(為保證穩(wěn)定,可局部拉接);可在粘土墻外做一木板、鐵板或石棉板等護面。
方法二:以平板石頭或其他東西做成披檐來防水,沙特阿拉伯西南部有類似做法(圖26)。
屋檐:“土坯”房屋的屋檐最好能長出挑,以防雨水對墻體的破壞;另外,窗戶上一般不要設平遮陽板,避免雨水會聚集起來破壞墻體。
基礎:在干燥地區(qū),“土坯”墻可以直接坐落在夯實的土地上。在潮濕地區(qū)、土壤有反漿地區(qū)以及寒冷地區(qū),基礎可以由石頭、燒結磚或混凝土地梁做成,但要高出地面至少30cm,以防雨水濺濕墻體;如果受造價限制,不能用水泥、燒結磚、石頭,而應用沙子來填滿基坑,且擠緊在基坑內,也可承受墻壁的重力,且可防止反漿,同時對抗震也有利;砂子不能作為填充在整個墻體高度上的基礎材料,自地面以下約40cm的一段內,應把松散的砂子換成堅硬的基礎,為此從不小于40cm的深度處,應向砂中摻加水泥,在靠近地面20cm以內,水泥的含量可加大一些,并應使基礎作高地面至少30cm;為了進一步節(jié)省水泥,一半水泥可用細致拌好的稀而肥的粘土漿代替。如果當?shù)赜惺^,那么可用帶有谷殼并摻有大量麥稈的稠土坯膏代替水泥砌筑基礎,進而節(jié)省造價。如果沒有石塊但有木料,那么也有一種便宜但比較有效的方法,類似上文“墻體類型”一節(jié)中“土坯+樹枝”的做法,可將樹枝以抗水性較強的竹子代替(圖27)。
墻腳/散水:要避免房檐水落進較大的基礎坑而損壞基礎和墻體(圖28);散水要做好,并且在散水端頭最好能留有排水溝,使水能迅速排走(圖29);基礎與土墻之間要以防水層隔開,通常價格低廉而有效的做法就是以防水油氈間隔,或者更便宜的做法是以防水土坯膏(谷殼+粘土膏)間;基礎與墻的交接不能出現(xiàn)水平小臺兒,以防雨水聚集而破壞墻體(圖30)。
31 天花板下的小通風口
32 干燥墻角用的通風眼兒
33 窗下的通風眼兒
34 土坯房抗震選址示意
35 平面形狀與抗震性
36 抗震泥土墻的高厚比
38 施工中土坯磚墻墻角的加固處理
37 墻角的加固處理
通風是防止墻體潮濕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方法。即便是基礎與墻壁之間有較好的防水層,如果房間不通風,房間內也會潮濕,從而影響墻體的質量。首先會影響在墻腳處、窗臺下以及靠外墻擺放家具后面的隔墻。另外,墻壁濕度增加1%,其熱傳導性上升7%;當濕度增加5%,熱傳導性可增加35%,相當于將墻體減薄1/3。但如果沒有通風,幾乎不可能使房間保持干燥。
經驗指出,在天花板下的墻壁上做一些截面10cm×10cm的小通風口(圖31),當晝夜開放時(在嚴寒日只開放幾小時即可),對于干燥房間來說,要比大通風口(幾乎經常關閉)要好的多。
除此之外,尚有一種創(chuàng)造干燥墻角(建筑物最易潮濕的地方)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在房屋的每一個外墻角上,做兩個直徑3cm的小孔,一個在天花板下0.7m左右,一個在地板上0.7m左右(圖32)。如圖中箭頭所示,冷空氣自這些孔洞內沿著墻壁流行,即使在大風和嚴寒時期,也很容易將它們關閉。在窗臺下也應做一個同樣的孔洞,以便使這一部分墻壁通風(圖33)。
盡管歷史上“土坯”建筑表明,“土坯”墻具有比較強的抗震性,但有時在地震區(qū)做“土坯”建筑,還會進行一些特殊處理。
在選址上,房子最好不要處在傾斜的基地上(圖34)。相比之下,承重的“土坯”建筑坐落在大塊堅固巖石上,不如坐落在砂石溝渠基礎上的抗震性好。同時,建筑圍合平面不能太大,且環(huán)形平面優(yōu)于矩形平面(圖35)。中國福建土樓很好地利用了這一規(guī)律,使抗震、防御、文化很好地統(tǒng)一了起來。
(1)墻體高厚比:在抗震區(qū)內,非輕質“土坯”墻的高度不能超過墻厚的8倍(圖36)。
(2)墻角:墻角的墻不但有高、厚、長的比例關系,而且應注意轉折處的構造設計。假如墻的厚度為33cm,那么墻角處的墻長應在1/3h和3/4h之間;交角做成完全直角沒有倒角牢固;另外,墻角也可設拉接構件進行加固(圖37,38)。
(3)曲墻:彎曲的墻比直墻的抗震性要好,若能與功能很好地結合,將是不錯的設計(圖39)。
(4)扶壁與構造柱:如果墻體多設扶壁,抗震性也能得到大大提高(圖40),最好不超過每4m設一個扶壁;也可在墻內埋設構造柱(磚柱或木柱)來提高抗震性(圖41)。在施工過程中,為了使粘土沉降時能夠在構造柱上滑動不致墻體開裂,需在磚柱上涂一層瀝青或油脂,將錐體木柱削成圓木并刨光,也需涂以瀝青或其他易于滑動的材料;當為整體澆筑土坯墻時,磚柱可省兩根模板立柱。
39 有利于抗震的彎曲粘土墻體
40 承重“土坯”墻扶壁示意
41 磚與木的構造柱
42 承重“土坯”墻的留洞原則
43 洞口旁的構造柱
45 BRL施工過程
46 智利某低造價竹筋泥土建筑
44 BRL的竹筋布置示意
(5)留洞:“土坯”墻建筑的墻體留洞大小有嚴格的限制,不經特殊處理不能開過大、過多的洞(圖42),以保證墻體的整體強度。洞口兩側最好有與墻上圈梁、下部基礎相連的構造柱(圖43)。
(6)加筋:在墻體內部加入“筋骨”,使墻的整體性加強,進而提高抗震能力。一般來說,鋼筋比較貴,可以竹子等代替。這種做法不僅適用于通常的夯土墻。也適用于整體澆筑土坯墻、土坯垛墻;而對于土坯磚墻來說,由于錯縫就會使垂直方向加筋比較麻煩。如圖44、45是1978年BRL(德國卡塞爾大學建筑研究實驗室)所做的試驗項目,墻體內加入直徑2~3cm的竹竿,與墻體上端和下端的較粗竹子圈梁連結形成整體,結果表明,抗震性比不加竹子的墻提高了大約4倍。1998年在智利的一個低造價建筑實例中,采取了類似的做法(圖46)。值得注意的是,竹筋上可涂一些油以防竹子腐爛及由于泥土沉降而使墻體開裂;竹子的大小也可調節(jié)?!巴僚鳌眽χ械臐仓僚鲏Α⑼僚鞫鈮?,可參考BRL試驗項目的做法。
(7)加表面網(wǎng):在墻壁表面蒙蓋鐵絲網(wǎng),并將鐵絲網(wǎng)錨固于墻壁內,再在鐵絲網(wǎng)上做防水或其他面層,這樣也可增加墻體的整體性,提高抗震能力。若鐵絲網(wǎng)的造價對業(yè)主來說有些昂貴的話,可用柳條編織網(wǎng)來代替鋼絲網(wǎng)。
(8)過梁與圈梁:在墻體上端最好設一圈梁,使屋架落在圈梁上;洞口上的過梁深入墻體不能太短,不低于30cm。
不同“土坯”墻的建造及維護蘊含著樸素的智慧。它們不需要高科技,而是利用常見材料、普通工具即可完成,不僅造價低、環(huán)保低碳,而且舒適宜人,具有強烈的建筑表現(xiàn)力。它們智慧詩意的建造與弗蘭姆普敦的“建構”遙相呼應,并引發(fā)對森佩爾“材料置換理論”的遐思,很可能也是通往海德格爾“詩意棲居”的羊腸小道,也許對當下如火如荼的鄉(xiāng)建有所助益。
注釋
1 垛為民間稱謂(音:四聲),指直接用濕的土坯卷壘墻。
圖片來源
圖1來源于文獻[6];圖2由方海軍攝影;圖3,10,12,24來源于文獻 [9];圖4,9,23,30~33,圖35~37,41,42為作者繪制;圖5,6為作者自攝;圖7,25,27~29來源于文獻[4];圖8,11,13~17,34,38~40,43~46來源于文獻 [5]; 圖15,18~22來源于文獻[10];圖26來源于文獻[7];表1~3來源于文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