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丹,方志潮,翁映玲,莫海揚,陳 濤
(潮州市人民醫(yī)院乳腺治療中心,廣東 潮州 521000)
前哨淋巴結被定義為引流乳腺原發(fā)腫瘤的第一站淋巴結,也是最先接受腫瘤細胞轉移的淋巴結。近年來,一系列前瞻性研究[1-2]證實,對于腋窩淋巴結陰性的患者,前哨淋巴結活檢(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能夠安全有效地避免腋窩淋巴結清掃(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在不影響患者生存率的情況下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前哨淋巴結的位置是相對固定的,其體表投影通常位于乳房外側至胸大肌外側緣之間?;谶@一解剖特點,根據(jù)前哨淋巴結體表投影來設計活檢手術切口,將可最大程度地縮短手術路徑,減小創(chuàng)傷。SLNB傳統(tǒng)的方法是亞甲藍染色,腋窩皺襞下緣的皮紋切口切除前哨淋巴結,該方法手術途徑長,顯露不清,創(chuàng)傷較大。本文探討在亞甲藍染色基礎上,采用九分定位法在乳腺癌SLNB術中的手術方法,并與傳統(tǒng)的腋窩皺襞下緣的皮紋切口對比,評估其臨床效果。
納入標準:1)經(jīng)粗針穿刺確診浸潤性乳腺癌,分期為T1—3N0M0;2)單病灶的患者;3)臨床觸診和超聲檢查淋巴結陰性,并且沒有遠處轉移的患者;4)自愿配合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1)妊娠期乳腺癌;2)炎性乳腺癌;3)多病灶的患者;4)合并嚴重精神障礙者;5)放療、化療及既往腋窩手術史者。
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潮州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符合上述標準的共120例,按照隨機單盲的方法分為2組,觀察組(九分定位法)60例,對照組(傳統(tǒng)手術方法)60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組別n年齡/歲身高h/m體質量m/kgBMI/(kg·m-2)分期/例0ⅠⅡ觀察組6054.2±4.51.56±1.347.5±5.223.6±3.8262212對照組6053.8±4.11.59±1.645.8±5.924.0±3.129256
將患者置于仰臥位,患側手臂垂直于身體線,消毒鋪巾后于患側乳暈區(qū)皮內(nèi)注射亞甲藍2 mL,注射完畢后輕柔按摩乳房10 min。
觀察組:采取九分法定位切口,術前按照胸大肌外側緣(A)、乳腺外側緣(B)、腋頂線(C)及腋中線(D)確定1個四方形區(qū)域,并進行九等分。前哨淋巴結多數(shù)情況下的體表投影位于此9個小四方格中緊鄰胸大肌外側緣及乳腺外側緣的4個小格所組織的區(qū)域。取該四方形區(qū)域平行于腋頂線的切口,長度自胸大肌外側緣至腋中線,大致3~4 cm。見圖1。
對照組:采用腋窩皺襞下緣的皮紋切口。見圖2。
圖1 九分法定位切口 圖2 腋窩皺襞下緣的皮紋切口
分別按各組切口方法,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進入腋窩脂肪組織,尋找藍染淋巴管并追蹤藍染淋巴結,確定為前哨淋巴結并切除活檢,同時繼續(xù)探查,如周圍仍有藍染淋巴結,亦為前哨淋巴結,應同時取出活檢。分別記錄活檢開始及結束時間,所切除前哨淋巴結按引流順序單獨標號送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若結果回報為陽性或SLNB失敗則清掃腋窩。若為陰性則不清掃腋窩,乳房的處理方式按術前與患者及其家屬所商定方案進行。
分別記錄2組前哨淋巴結的檢出率、檢出個數(shù),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引流時間、皮下積液發(fā)生率。
觀察組60例患者中,有2例不能檢出前哨淋巴結,檢出率為96.6%(58/60);共切除前哨淋巴結 148枚,每例1~4(平均2.2)枚。對照組60例患者中,有5例不能檢出前哨淋巴結,檢出率為91.6%(55/60);共切除前哨淋巴結116枚,每例1~4 (平均2.2)枚。2組檢出率及檢出個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時間、皮下積液發(fā)生率均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組別n術中出血量V/mL手術時間t/min術后引流時間t/d皮下積液發(fā)生率/%觀察組6010.5±1.311.0±2.23.0±1.56.7對照組6016.2±2.615.0±3.13.6±1.718.3P<0.05<0.05<0.05<0.05
腋窩淋巴結狀態(tài)是早期乳腺癌重要的預后因素,為個體化手術治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3-5]。以往的方法是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但術后淋巴水腫、患肢麻木疼痛、上肢活動范圍受限等并發(fā)癥多,患者生活質量差[6-7]。前哨淋巴結不僅是腫瘤組織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結,而是整個乳房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結。目前,循證醫(yī)學Ⅰ級證據(jù)證實,乳腺SLNB是一項評估腋窩分期的活檢技術[8],且在腋窩淋巴結陰性的乳腺癌患者中,SLNB與ALNB治療效果相等[9]。SLNB在不影響復發(fā)率的前提下,縮小了手術范圍,保持了上肢功能,減少不必要的腋窩淋巴結清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SLNB采用的手術切口有腋窩皺襞下緣的皮紋切口、腋毛尖區(qū)切口、腋窩U形切口及經(jīng)乳房切口。臨床上最常用的是腋窩皺襞皮紋切口,但此切口存在手術時間較長,分離組織較多,創(chuàng)傷較大等劣勢。
前哨淋巴結位置相對固定,BASS等[10]研究結果表明,根據(jù)胸大肌外側緣、背闊肌前緣和腋毛線可預測前哨淋巴結點的位置。更有研究[11]表明,98.0%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結位于Berg’S Ⅰ水平,特別是胸大肌外側緣的外側組淋巴結。根據(jù)此特點,對手術切口進行改良設計,選擇九分法進行切口定位,即采用胸大肌外側緣、乳腺外側緣、腋頂線及腋中線確定1個四方形區(qū)域,并進行九等分。前哨淋巴結多數(shù)情況下的體表投影位于此9個小四方格中緊鄰胸大肌外側緣及乳腺外側緣的4個小格所組織的區(qū)域。取該四方形區(qū)域平行于腋頂線的切口,長度自胸大肌外側緣至腋中線,大致3~4 cm。從國內(nèi)學者[12]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九分法切口進行SLNB的檢出率達94.7%。而本研究采用九分法定位的檢出率達96.6%,與之相符。但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傳統(tǒng)的腋窩皺壁皮紋切口,2組前哨淋巴結檢出率及檢出個數(shù)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術中出血、手術時間、術后引流時間及皮下積液發(fā)生率相比對照組各指標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顯然,九分法定位切口在不改變檢出率及檢出個數(shù)的情況下,可以減少術中出血、減小創(chuàng)傷、術后引流時間更短,且皮下積液發(fā)生率更低,從而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心理負擔。然而,九分法定位切口運用于肥胖患者時,腋窩脂肪堆積,組織松弛,定位較難。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SLNB中,九分法定位切口不影響手術效果,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