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士麗,梁惠,李要軒
(安徽省六安市中醫(yī)院腫瘤放療科,六安 237006)
癌性疼痛是腫瘤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癌癥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癌痛干擾患者軀體、心理、精神及社會活動,影響癌癥患者生活質(zhì)量[1-3]。姑息治療是癌癥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其中癌痛治療在姑息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50%~80%癌痛患者的疼痛沒有得到有效控制[4-6]。癌痛的發(fā)病原因非常復雜,且摻合著社會及心理等因素影響,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癌痛發(fā)揮重要作用[7-8]。對于癌性疼痛,臨床使用鎮(zhèn)痛方案,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三階梯治療原則,雖然鎮(zhèn)痛效果顯著,但由于患者恐懼心理及麻醉藥品的各種副作用導致臨床應用不足。中藥穴位敷貼療法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依據(jù),把藥物研成細末,用水、蜂蜜、蛋清、醋、酒、植物油、清涼油、藥液等調(diào)成糊狀或用呈凝固狀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黃醋、米飯、棗泥制成軟膏、餅劑或丸劑,或?qū)⑺幠┥⒂诟嗨幧?,或?qū)⒅兴帨珓┌境筛?,再直接貼敷穴位或患處(阿是穴),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chuàng)痛穴位療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筆者以自擬止痛方穴位敷貼治療中度癌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在我院腫瘤放療科住院腫瘤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病理診斷為惡性腫瘤,預期生存期>3個月;②確定癌痛與腫瘤疾病本身有關;③依據(jù)數(shù)字疼痛強度評分(NRS)標準,中度疼痛評分4~6;④癌癥患者依從性較好;⑤患者自愿加入本臨床試驗; ⑥局部皮膚無紅腫,潰瘍;⑦無藥物過敏者,能接受穴位敷貼治療。排除標準:①診斷明確非癌癥引起疼痛;②有藥物濫用史或精神性疾病;③癌痛伴有心、肺、肝、腎功能障礙;④感染難控制;⑤合并局部皮膚破損者;⑥哺乳期女性、孕婦;⑦護理操作過程中不配合治療者。60例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60.83±2.23)歲,其中肺癌10例,直腸癌6例,胰腺癌3例,胃癌11例。治療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1.63±1.75) 歲,其中肺癌14例,直腸癌8例,胰腺癌5例,胃癌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商品名:奧施康定,北京萌蒂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110016,規(guī)格:每片10 mg)10 mg,每12h 1次,使用鹽酸嗎啡片處理爆發(fā)痛,每24 h調(diào)整劑量,總固定量=前24 h固定量+前24 h總解救劑量,劑量換算:鹽酸羥考酮緩釋片10 mg=鹽酸嗎啡片20 mg。治療組口服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并開始采用中藥穴位敷貼。用自擬生血方制作成藥丸,藥用丁香10 g,全蝎16 g,肉桂6 g,法半夏9 g,香附10 g,枳殼10 g,薤白15 g,生何首烏6 g,路路通15 g,每顆藥丸直徑約1.5 cm,質(zhì)量約 4 g。同時貼敷在疼痛部位(阿是穴)。外用規(guī)格4 cm×3 cm三伏貼膠布固定。24 h更換一次,10次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治療期間禁忌辛辣刺激食物、香煙、乙醇。
1.3觀察指標
1.3.1NRS評分 采用NRS法記錄用藥前后疼痛程度的變化情況,并據(jù)此進行療效評價,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9]。
1.3.2起效時間 指患者癌痛經(jīng)藥物控制后達穩(wěn)態(tài)(NRS評分≤3,每天爆發(fā)痛<3次) 的時間[10]。
1.3.3臨床療效 治療2周后評價療效,完全緩解(CR):治療后疼痛完全緩解;部分緩解(PR):治療后疼痛有明顯緩解,睡眠基本不受影響;輕度緩解 (MR):治療后疼痛有所緩解,但仍有明顯疼痛,影響睡眠;無效(NR):疼痛沒有緩解或加重。有效率(%)=(CR+PR)/總例數(shù)×100%。同時記錄治療中不良反應/事件[11]。
2.1兩組疼痛緩解率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兩組起效時間 對照組起效時間(4.08±0.28)d,治療組起效時間(2.23±0.18)d,治療組疼痛緩解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便秘15例(50.0%),惡心嘔吐12例(40.0%),眩暈8例(26.7%),嗜睡5例(16.7%),呼吸抑制6例(20.0%)。治療組發(fā)生便秘5例(16.7%),惡心嘔吐3例(10.0%),眩暈3例(10.0%),嗜睡2例(6.7%),呼吸抑制2例(6.7%)。治療組便秘、惡心嘔吐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眩暈、嗜睡、呼吸抑制發(fā)生率發(fā)生率小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002年第10屆國際疼痛大會(IASP)達成共識:五大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呼吸、脈搏、體溫、疼痛[11]。癌痛的治療近年來取得很大進步,但仍有很多癌痛患者得不到有效緩解。對癌痛患者進行調(diào)查,80%癌痛患者最恐懼的是疼痛,不是死亡。近年來癌痛研究熱點為姑息治療,逐漸被患者及家屬認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成為姑息治療的主要方法。邢向榮等[12]采用中藥湯劑聯(lián)合鎮(zhèn)痛藥治療中度癌痛取得較好臨床療效。陳衍智等[13]采用復方苦參注射液中成藥聯(lián)合鎮(zhèn)痛藥治療中度癌痛進行臨床實驗,結果表明復方苦參注射液可以明顯改善輕中度癌性疼痛??梢?,中西醫(yī)結合在治療癌痛方面有較好的療效。
目前臨床上治療癌痛的方法有多種,藥物止痛是處理癌痛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鹽酸羥考酮緩釋片為阿片受體純激動劑,鎮(zhèn)痛強度是口服嗎啡的1.5~2.0倍,且無“天花板”效應。具有雙相吸收和釋放的作用:38%藥物快速釋放,快速止痛時間<1 h,符合癌痛規(guī)范初始滴定要求,相當于5.7~7.6 mg即釋嗎啡;62%藥物精確、緩慢平穩(wěn)持續(xù)鎮(zhèn)痛時間12 h,避免 “峰谷”現(xiàn)象。由于鹽酸羥考酮緩釋片藥動學及藥理特性,不僅利用它進行初始劑量滴定,也可以作為癌痛維持治療[14-16]。
穴位敷貼最早見于《五十二病方》,穴位敷貼屬于中醫(yī)外治學的范疇,正如清.吳師機《理淪駢文》所言“外治之法亦即內(nèi)治之法,外治之理亦即內(nèi)治之理,所不同者法耳”。癌性疼痛中醫(yī)歸屬于“痛癥”,中醫(yī)學認為導致癌痛的原因比較多,其基本病理機制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17]?!安煌▌t痛”是由于痰毒瘀火病邪內(nèi)結,阻滯經(jīng)絡,導致氣機運行不暢,瘀血阻滯;“不榮則痛”主要為氣血陰陽虛損,脈絡失養(yǎng)所致。穴位敷貼是根據(jù)中醫(yī)基礎理論,按照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思想,以經(jīng)絡學說來選取一定穴位,選取適當?shù)乃幬镞M行敷貼,利用藥物作用與經(jīng)絡刺激,調(diào)整臟腑陰陽,疏通經(jīng)絡氣血。方中丁香助陽散寒止痛,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路路通活血通經(jīng)、消腫止痛,共為君藥。法半夏消痞散結止痛,香附疏肝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枳殼行氣開胸,寬中除脹共為臣藥。全蝎辛平,有毒,歸肝經(jīng),攻毒散結,通絡止痛,肉桂辛甘大熱,歸肝,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引火歸元,共為佐藥。何首烏生用解毒,“主瘰疬,消癰腫,療頭面風瘡,五痔,止心痛”,故為使藥。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組疼痛緩解較對照組好,起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治療組在便秘、惡心嘔吐明顯好于對照組。因此,自擬止痛方穴位敷貼聯(lián)合鹽酸羥考酮治療中度癌痛療效顯著,副作用少,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