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培秋
人生在世,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物質和情感的需要,人與人之間是要交往的。中國人交往注重禮上往來,如果來而不往便視非禮也??缮鐣行涡紊娜硕加校簧虾萌饲巴舅棋\,交上壞人毀一生。老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往是要多長心眼的。
而交往中最不長心眼的要數(shù)青少年了。他們容易被新事物迷惑雙眼,容易被哥們義氣拉攏,在交往中不加選擇就跟所謂的哥們走了,從此越走越偏,上課魂不守舍,放學人不著家,本來孩子還是一個有進取的學生,這一來往,學習成了他心累的事。這時候家長、老師你想把孩子救回來還容易嗎?“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啊!所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不能忽視交往教育的,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主觀世界逐漸形成,父母、老師要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交往觀,使孩子的人生路途越走越順。
正確的交往觀,古代圣賢就非常注意這方面的教育,不是我們今天才提出來的。我們來讀讀七年級語文下冊里邊幾篇經(jīng)典文學,看看古代圣賢給我們傳遞什么樣的交往觀和交往文化。
第一篇《孫權勸學》,它是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創(chuàng)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資治通鑒》,文題為后人所加。此文既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后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贊揚了孫權、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并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此文簡練生動,重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極富表現(xiàn)力,毫無冗繁之處,更是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風采。在教讀中,老師們往往只完成了兩個教學任務,一個是翻譯課文,掃清文字障礙,讓學生能講述故事,一個是引導學生分析了孫權勸學的思想和眼光,呂蒙勤奮好學的形象,文中魯肅這個人物的分析卻簡單化,只告訴學生魯肅這個人物是起到烘托呂蒙勤奮好學,大有長進的作用,是一種側面烘托呂蒙的寫法,而忽略了魯肅這個人物的文化內涵。從作者的角度來看,稱頌一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孫權和一個勤奮好學的呂蒙不是目的,而目的應該是通過這兩個典型形象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需要,一種潮流和進步。那么魯肅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又有何目的和文化內涵呢?前面提到,很多老師只看到側面烘托這個文法,沒有發(fā)現(xiàn)“魯肅”人物的文化內涵,究其原因是老師沒有從通史和文學功能角度去閱讀它。史是文學的土壤,文學是土壤的反映。魯肅這個人物雖然不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給歷史增添了養(yǎng)料。原文有兩處描寫魯肅:“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蹦阆胂?,魯肅為什么“大驚”,后又“結友”?魯肅一定有了驚天的發(fā)現(xiàn),呂蒙進步了與孫權的交往脫不了關系,與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學習潮流和土壤脫不了關系。所以魯肅才“結友而別”吧?魯肅“結友”有效仿的因素,也有“結友”的延伸內蘊。作者司馬光就是以“孫權”、“呂蒙”、“魯肅”這三個文學形象反映這樣一個史,個人也好民族、國家也好,要善于學習,善于交往,社會才得以進步。
第二篇劉禹錫寫的《陋室銘》,據(jù)說他被貶至安徽和州當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而來,便橫加刁難,先是安排劉禹錫住在城南門,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沒有埋怨,反而還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貼于房門:“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這個舉動可氣壞了知縣,于是知縣將劉禹錫的住所由城南調到城北,并把房屋從三間縮小到一間半。新宅臨河,楊柳依依,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一幅對聯(lián):“楊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敝h見劉禹錫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調到城中,而且只給他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禹錫連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僅是斗室,想想這縣官實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憤然提筆寫下了此文。此文通過描寫陋室不陋的特點,反映 了作者不慕榮利,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但同時也是反映了作者時尚的交往觀,“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打小受父親影響,其父劉緒于公務之暇,好與文人雅士交游。每行必攜之同往,令禹錫見識大家風采。禹錫早年就與江南詩僧靈澈、皎然,茶神陸羽有過交往,弱冠時也以結群英名聞長安。進士及第時還有過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學大家交往。直到被貶安徽和州,劉禹錫還是志于交鴻儒,不與白丁來往。這一路的鴻儒交往最終造就了他“文豪”這棵大樹。那么劉禹錫是不是一直鄙視平民百姓呢?許多老師在翻譯課文的時候常直譯為“在交往中沒有平民百姓”,使學生誤以為劉禹錫瞧不起老百姓。其實劉禹錫任司馬時常率隨扈巡查州務,探訪民情風物,考察山水地形。“日暮還城邑,金笳發(fā)麗譙”,這是莫徭人民豐收晚歸的真實寫照,更是劉禹錫心中對自身仕途前程的美好期望。莫徭老百姓也常邀劉禹錫參與民間燒畬圍獵,傳唱劉禹錫《莫徭歌》,這說明劉禹錫與老百姓交往甚密,深得民心的。所以“往來無白丁”的“白丁”不能簡單理解為“平民百姓”,結合《陋室銘》的創(chuàng)作背景,“白丁”應理解為“沒有文化的粗俗慵懶的人”,這樣老師就容易把學生引向一個向“善”向“賢”向“雅”的文化氛圍。
我們再來讀周敦頤的《愛蓮說》,文中寫到:“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敝芏仡U要刻畫的是一個君子形象,不過這個君子身處何類人,他都能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非凡氣度。
那么周敦頤為什么沒像俗語說的那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其實是交往的目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周敦頤是我國宋代理學的開山祖,他倡導“人極”思想?!叭藰O”即“誠”。他認為“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要以“誠”而往,以“誠”而待,善惡終歸善。《陋室銘》中的君子形象也是蘊含了這樣的理學思想。他希望自己的君子形象和理學思想能夠感染身邊的人,讓人人向善,人人成為君子,社會就是一個潔凈的社會了。
從三篇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來看,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交往要向“善”向“賢”向“雅”,不要讓粗俗污濁的東西侵蝕心靈。從文學刻畫的人物形象來看,他們也有交往的文化傳承史。作為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僅看到語言與文字、語言與文章、語言與文學的關系,更要看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只有把課文的文化內涵挖掘出來,才能教出語文味,傳道才能植入民心,語文的教學任務才算是完成了。
結構力學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這門課程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后續(xù)課程的學習。甚至可以說,這門課程沒有學好,就可以懷疑土木工程專業(yè)是否學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