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葆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龍巖市第一醫(yī)院中醫(yī)骨傷科,福建龍巖364000)
頸椎病分型較多、癥狀復雜,其中以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為主,約占50%~60%[1]。頸肩牽引療法和推拿、關節(jié)松動、脊椎微調等手法均是頸椎病治療的常用手段。本院近年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施以手法頸椎關節(jié)松動術,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2014年5月~2017年8月于本院治療的84例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給予電腦枕頜套頸肩牽引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頸椎關節(jié)松動手法治療。觀察組中,男25例,女17 例;年齡 24~65 歲,平均(40.55±6.76)歲;對照組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5~67 歲,平均(41.33±5.87)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電腦枕頜套頸肩牽引治療,患者取坐位,以癥狀及影像檢查確定適當初始牽引力度與角度。頸曲0-6.9 mm者牽引角度保持在±5°范圍,0 mm以下反曲者牽引角度為-15~-5°。初始牽引力量為體重的1/10,隨后根據(jù)耐受程度逐漸增加,以牽拉舒適且無明顯頸肩部酸痛為宜,單次牽引1 min,休息10 s后可重復牽引治療,每日治療30 min,治療5次后休息2 d,連續(xù)治療1個月。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手法頸椎關節(jié)松動:(1)分離牽引,仰臥位保持頭置于床外,術者右手使患者頭部固定,虎口處于枕骨下方,左手處于下頜,左前臂內側貼于患者左側面部,身體后傾進行頭部牽拉,持續(xù)2~3 min;②棘突側向推按及垂直按壓,俯臥位,大拇指垂直按壓于患椎棘突;術者轉向患者一側,大拇指對側推按患椎棘突部,持續(xù)5~7 min;③橫突垂直按壓,取俯臥位,大拇指垂直按壓患椎椎間關節(jié)橫突部位,持續(xù)5~7 min;④側屈擺動,取仰臥位,頭置于床外,右手置于頸部左側位置,中指、食指于相鄰橫突部位放置,左前臂于頭左側,左手托于下頜部,囑咐患者向左偏轉上半身,頸椎反向側屈,持續(xù)5~7 min,隨后反向做相同動作;⑤旋轉松動,頭部置于床外,取仰臥位,左手于下頜下部,右手于枕骨上,左、右手共同發(fā)力使頭部向左轉動,持續(xù)3~5 min;隨后更換方向做相同動作,持續(xù)3~5 min。隔天1次,治療1個月。
治療前后進行JOA評分(17分制)[2]、VAS 評分和 CASCS 評分[3]等相關指標評價,其中,CASCS評分改善率=治療前后評分差值/治療前評分×100%,以改善率>95%,70~95%,30~69%,<30%分別表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前三項為治療總有效。
兩組治療后,頸椎后伸、側屈、前屈均顯著增加,且治療后觀察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治療后疼痛VAS評分顯著降低,CASCS評分、JOA評分均顯著增加,且治療后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觀察組中,治愈14例,顯效18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中,治愈10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5.71%。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頸椎活動度比較(±s,°)
表1 頸椎活動度比較(±s,°)
注:治療前后比較 aP<0.05,組間比較 bP<0.05。
組別 治療 后伸 側屈 前屈觀察組(n=42) 治療前 35.23±2.33 36.13±2.21 35.23±2.33治療后 40.42±3.11ab 40.78±3.15ab 40.42±3.11ab對照組(n=42) 治療前 35.19±2.45 35.98±2.43 35.19±2.45治療后 38.43±3.00ab 38.44±3.10ab 38.43±3.00ab
表2 兩組癥狀、功能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癥狀、功能評分比較(±s)
注:治療前后比較 aP<0.05,組間比較 bP<0.05。
組別 時間 VAS評分 CASCS評分 JOA評分觀察組(n=42) 治療前 5.98±0.39 46.34±5.34 7.33±1.41治療后 1.42±0.21a 87.76±6.44a 13.43±1.62a對照組(n=42) 治療前 5.88±0.42 67.01±5.38 7.43±1.32治療后 1.76±0.27ab 82.32±5.90ab 11.35±1.49ab
頸肩牽引是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較為常見的治療方法,能夠調整小關節(jié)錯位以及椎體滑脫,使頸椎內外平衡得到恢復,提高頸椎穩(wěn)定性。在患者耐受的基礎上給予頸肩向上的牽引力,可使椎間盤突出緩慢復位,降低椎間盤組織壓力,從而加快頸椎生物力學恢復平衡。同時,牽引能增大椎間孔與椎間隙,緩解神經(jīng)根壓迫、刺激,松解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本研究對照組VAS評分顯著降低,CASCS評分、JOA評分均顯著增加(P<0.05),提示頸肩牽引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升頸椎功能。但組間比較,觀察組各項評分均較優(yōu)(P<0.05),表明手法頸椎關節(jié)松動均有明顯的輔助治療效果,這主要在于關節(jié)松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3~4]:(1)關節(jié)松動術能夠對異常的椎旁肌組織進行松解,促進脊椎周圍的血液、淋巴循環(huán),從而改善疼痛、腫脹癥狀。(2)棘突、橫突的側向推按及垂直按壓、分離牽引能夠有效松解周圍組織與神經(jīng)根粘連,減輕炎性反應以及椎體錯位情況。(3)節(jié)律性側屈擺動以及旋轉松動能促進關節(jié)液流動,增加軟骨盤、關節(jié)軟骨等無血管區(qū)域的營養(yǎng)供給,改善病變節(jié)段營養(yǎng)供給。(4)有報道顯示關節(jié)松動術對腦干、脊髓組織致痛物釋放具有抑制作用,能提高機體疼痛閥值,減輕疼痛。
綜上所述,電腦枕頜套頸肩牽引治療聯(lián)合法頸椎關節(jié)松動治療能顯著提升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頸椎功能,降低疼痛癥狀,改善頸椎活動度,提升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