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衛(wèi)秋
兒童立場,是文本特質探析和轉化的重要原則。探析,就是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最具兒童價值的語文因素,讓其成為組織教學的基本要素。轉化,就是從兒童立場出發(fā),讓最具兒童價值的因素,通過有效的方法(言語實踐)轉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成尚榮老先生曾說:“只有真正站在兒童立場上,才會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發(fā)生,否則,就是一種偽教育?!比欢?,筆者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文本特質教學中,“目中無人”“眼中無學”,沒有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兒童立場。
(一)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式解讀
文本特質解讀,固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有的教者是用鑒賞的眼光,站在文學與哲學的高度去解讀課文,凌駕于學生認知之上,學生的大腦成了教師思想的“跑馬場”,喧囂之后一切歸于平靜,什么也沒有留下。
(二)面面俱到的“百花齊放”式探析
部分教師解讀文本特質時,不遺余力發(fā)掘教材的各種可能教學價值。這樣的探析,不能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文本特質關鍵點入手,精心選擇價值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反倒淡化了該文本的特質。
(三)淺嘗輒止的“蜻蜓點水”式課堂
兒童立場這一理念已得到越來越多的老師的認同。但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許多課堂有了“兒童”卻沒了“思維”,在熱熱鬧鬧中,課堂被淺表化了,始終難覓“深閱讀”的蹤跡。
上述誤區(qū),無一例外都是將兒童拒之于教學之外的探析,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析。這樣的探析,是“偽探析”,這樣的教學,是“偽教學”,是我們應當及時糾偏的教學行為。
(一)獨特語言:以兒童的視角去捕捉和轉換
文本中可能不乏獨特的語言,但站在兒童立場上去審視,去分析,去選擇,就需要精挑細選,進而以有效的方法促進對獨特語言的感悟、理解、內化和運用。
教學《趕?!芬徽n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許多語氣詞“閃閃發(fā)光”,是體現(xiàn)文本趣味性的一大亮點。學生在朗讀該部分時,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孩子的視角聚焦住了這一文本特質后,筆者補充了下面這樣一段類似的例文。
中午進教室,發(fā)現(xiàn)今天有些不對頭。噓——好幾個同學神秘兮兮地沖我做鬼臉,示意我別出聲。我看到了楚同學。呵,他躺在凳子拼成的“床”上,睡得可真香,肚皮隨著呼吸一上一下。咦,他嘴角邊晶晶亮的絲線是什么?有一兩個調皮鬼湊近看了看。哈!原來是楚同學的口水。那口水一點一點,慢慢累積,慢慢拉長,眼看就要匯成大滴掉到地上了,楚同學卻一個翻身,細細長長的口水在他臉上劃出了一道弧線。
這段話當中,作者運用了一連串的語氣詞“呵”“咦”“哈”等,與教材中的語氣詞運用有相似之處,讓文章增色不少。在學生體會到語氣詞的妙用后,筆者適時地安排了一次相關練筆,取得了預想的效果。這樣的探析和轉化行之有效,突顯文本特質,避免面面俱到。
(二)獨特表達:以兒童的認識去發(fā)現(xiàn)和處理
這里的獨特,是文本著重突顯的、學生未曾見識過的表達方法,以語文學習的需要與兒童認識的特點為基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獨特,揣摩內涵,感悟秘妙,進而安排對應性的言語訓練促進內存。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以管建剛團隊執(zhí)教《珍珠鳥》一文為例。
師:今天我們從《珍珠鳥》這篇課文里,學到了一些寫作知識,寫動物一般要寫動物的——
生:活動。
師:寫好活動要——
生:有選擇,不重復,講順序。
師:如果我們要寫一篇關于小狗的作文,和讀者分享我們與小狗之間的美好生活,我們怎么來寫小狗的活動呢?它有哪些活動呢?
…………
師:對,如何排序?
生:蹭腳——舔臉——一起看電視——撿飛盤——送拖鞋。
依托兒童情感認同,引導孩子從熟悉的生活談起,探尋發(fā)現(xiàn)《珍珠鳥》行文特質之“序”:從“飛來飛去”“喝茶”“啄筆尖”“啄手指”“熟睡肩頭”等片段中發(fā)現(xiàn)潛藏著的漸進奧秘,為指向寫作的語用教學融合了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浸潤,學生提筆行文時,便有了“序”的意識和累積,繼而將處理寫作素材的先后順序的能力私有化。以兒童的認識去發(fā)現(xiàn)和處理,這是教者探析文本特質教學獨特表達的典范。
(三)獨特情感:以兒童的需要去感受和顯化
對蘊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要從兒童精神成長的需要去思考,去體會,去顯化,讓情感的體會能與語言的發(fā)展相融相通。本學期,我們喬新小語工作室曉風老師為大家執(zhí)教《狼和鹿》,在探析文本特質的過程中,工作室成員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該篇文章的特質是什么?特質的實現(xiàn)該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圖文解說是否可行?著重體會人們“恨透了狼”對于引領學生的思想價值是否有失偏頗,顯得課堂不夠和諧?“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在鹿群中游蕩”這些在寫法上頗具生命力的句子是不是文本的特質語言?……
發(fā)展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認知能力是通過不斷接觸最近發(fā)展區(qū)或最近發(fā)展區(qū)之間的信息而得以發(fā)展的?!独呛吐埂肥翘K教版小學三年級教材,三年級的孩子在閱讀技能的發(fā)展上呈現(xiàn)的特征是流暢地朗讀,但不太理解句子的意思。維果斯基的理論不難給我們啟發(fā)。偏離了兒童成長需要的一切所謂的“高明”技巧方式方法,都是“偽策略”。對于三年級的孩童而言,體會人們對狼的恨,有著最基本的環(huán)保理念,才是他們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是文本之于這個年齡段孩子真正的情感歸宿。
(四)獨特思維:以兒童的思維去透視和思辨
獨特思維,在這里是指作者思維張力的聚焦點,要以兒童的視角在文本的綜合梳理中去發(fā)現(xiàn)。
反思當下的課堂,我不難發(fā)現(xiàn),淺嘗輒止的閱讀大量占了閱讀課堂,學生的深閱讀思維分子活動太少。依托文本,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對文本關鍵處進行思考和判斷,進行個性化解讀,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意識,是對教師提出的課堂新要求。
思辨的語文課堂首先應是學生品文析句的課堂,帶領學生來回穿梭于文本之間,品味詞句,品讀詞人。其次,教者要最大限度地根據(jù)兒童思維的特點,敏銳地捕捉到文本的“沖突處”,讓學生置身這種沖突和矛盾的旋渦之中,與焦點訪談,與沖突碰撞,亦思亦辨,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趣,拓展思維的寬度,掘進思維的深度,提升思維的效度,讓學生在思辨中促進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作者簡介:江蘇省靖江市城中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