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瑩
摘 要:宋詞具有獨特的美學意蘊,是宋詞意象內(nèi)容的重要藝術影響。本文將對常見的宋詞意象進行羅列和闡述,積極探討不同意象所內(nèi)隱的美學意蘊,為提供宋詞藝術鑒賞水平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宋詞;意象;美學意蘊
意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源自于不同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者內(nèi)心,可視為是創(chuàng)造者的內(nèi)心呈現(xiàn)。宋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典型表現(xiàn)形式和藝術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完全掌握宋詞的架構(gòu),掌握宋詞詞文涵義,掌握宋詞的研究習慣。從現(xiàn)階段看,宋詞中具有獨特性,于詞文中顯示就是誠信啊不同意象??梢哉f,有了意象的修飾,宋詞的意境更加豐富,情感交流更加飽滿。總體上看,宋詞中的意象可分為夢、月、草、梧桐、黃昏五類,通過積極作用使得詞文富有美學意蘊。
一、意象之一:夢
宋詞中所營造的夢之意象,可織造虛實相間的玄幻之網(wǎng),彰顯審美,鐫刻出詞作家在丈量生命長度、高度與深度中的不同經(jīng)歷與體驗,成就詞作家新的思想體系。對夢之意象的敘述與展示,常常側(cè)面反饋中敘事者內(nèi)心世界的較不平靜的活動,不少宋詞作品中,描述語言顯得文筆潤秀、情感細膩、態(tài)度含蓄、心緒委婉,因此,借用夢這一意象,讓無形無影的心理思緒變得更加夢幻,想要表達的真實含義也變得更為朦朧。很多含夢幻意象的作品,作者總會將現(xiàn)實與虛擬世界共同雜糅成一個整體,在娓娓道來中可見若隱若現(xiàn)的情感。在現(xiàn)有宋詞詩文內(nèi)容的統(tǒng)計來看,收錄多達19900多首宋詞的《全宋詞》中含“夢”為關鍵詞的詩篇有3457首之多。而人們耳熟能詳?shù)奶K軾、歐陽修、秦觀、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諸多宋詞大家,不同作品中都有夢境的描述。
二、意象之二:月
月是古詩文中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意象,宋詞中的“月”更是隨處可見。月在宋詞中的融入,讓宋詞更有藝術規(guī)格和審美氣息。在詞作家眼中,月是借物抒情的重要載體,月是文學意象的不二之選。通常,月意象在宋詞中的表現(xiàn),可按兩種情況來研究。一種就是全篇以月入題,以月敘事,以月抒情,以月明志,以月收尾;另一種就是全篇中提及月之意象較少,但缺之少味,宜作點綴、補充。
在第一種情況中,典型的詞作如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此作品可堪稱絕唱,在豪放漫歌中見月懷人。入文開篇就見“明月”,進而大膽發(fā)問“天上宮闕”是“何年”,寥寥數(shù)句,已顯現(xiàn)作者之灑脫。后文談廣寒宮殿,已在神話描寫中突出了中秋佳節(jié)月色美妙,詞句之間正應洋溢著對人間之大愛。詞作中的后半部分開始由月專轉(zhuǎn)人的描寫,雖然依舊提到月,但此月更多為心中之明月,而非天上之皎月?;ê迷聢A本是人世間最常情的期盼,但此時月雖圓人難全,讓人感慨。“不應”二字盡顯語氣之惆悵和情緒之無奈。對自然界的明月而言,其實與人的生活并無關聯(lián),也不應積累更多的離愁怨恨,但月之圓缺往往會在人的離合中對應起來,從而彰顯了圓之渴求、離之痛楚。詞作中的最后三句,是傳承度較高的千古名句,通過不同對象主體之間的強烈對比,突出了作者的心情變化,只有積極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保持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短暫的悲歡離合,始終堅信好日子的“長久”,分隔久遠也不是問題。
當然,在很多讀者能夠接觸到的著名宋詞篇文中,還有不少專門詠月的詞作,無論是婉約派還是豪放派,都習慣于通過詠月來提升詞作文學藝術水平。
而在第二種情況中,有不少詞作在全篇的描寫中會出現(xiàn)個別“月”字眼,用途上并未有深意,但也難有調(diào)換,總會形成一定的意境。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近似月當懷,遠似花藏霧。好是月明時,同醉花深處??椿ú蛔猿?,對月空相顧。愿學月頻圓,莫作花飛去”(向子湮《生查子》)等,均是此種情況的精彩詞作。經(jīng)過不斷的品讀,能夠發(fā)現(xiàn)“月”作為一種意象出現(xiàn)在不同詞作中,能夠增強語境的宏觀性、唯美性,又較好地傳遞了作者或顯孤單、或顯冷清等心情。
三、意象之三:草
宋詞中草意象也是較為典型的存在,古人借助無邊之草來寄托別離之情、惆悵之感、思念之苦。如見辛棄疾《摸魚兒》中一句“天涯芳草無歸路”,頓顯蕭條敗落之象,春已遠逝,草無歸路,預示國已亡、家已殘,縱有滿腔拳拳之心欲拋身愛國,也僅能無處傾訴、郁郁不得志。再如范仲淹《蘇幕遮》中描寫到“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勾勒出好一副色彩艷麗的圖畫,夕陽下雖見水天相接,浩瀚縹緲,但遠不及芳草蔓延至更遠處無處尋根,而芳草隱沒處之外才是家園,如何可歸家,思鄉(xiāng)之意濃。一句話顯現(xiàn)出背井離鄉(xiāng)、家園難歸的痛楚。再看秦觀《滿庭芳》中所述“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依然看出了“草”的衰敗蕭瑟蒼茫之感,是深秋季節(jié)無言的畫作,是自身情懷難述的離恨。
四、意象之四:梧桐
梧桐出現(xiàn)在宋詞中,往往得益于其高大筆直的形象,可視為專情之物,進而引深為因癡情而落寞、寂寥、清冷、愁腸等情緒變化。人們廣為流傳的“梧桐”意象主要是來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以及南宋婉約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從創(chuàng)作背景下,這兩首詞均屬哀吟,是面對國破家亡的痛心之音。對李煜而言,詞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為亡國后成,梧桐意象出自繪景名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鼻謇湓律?,人難眠,愁難消,深院內(nèi)僅有梧桐,形單影只,著實寂寞,但在院中的人會更顯寂寞。對李清照而言,詞作《聲聲慢》屬晚年佳作,同樣在寫深秋殘景,期間彌漫著深深的哀愁,全篇多處使用描寫天氣變化的詞語:“乍暖還寒”、“晚來風急”,又遇“滿地黃花堆積”,使得這深秋之寒竟無法阻擋,周圍一片凄清悲愁,整個篇章,透出較為強烈的藝術表達效果。此外,桐人意象還能夠用于描寫人物的愁情思緒,如晏殊詞作《清平樂》中有述:“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jié),銀屏昨夜微寒?!遍_篇的“細細”之風,并未見到秋風之烈,倒顯得心情的平和,可見作者的愁情并非一般的愁,而是另一種寄生于閑情雅致中的微愁。而“葉葉”作梧桐的修飾,在描寫樹葉墜落的場景中,讓人看到了輕緩感或次序性,在閱讀時憑增畫面感與節(jié)奏感。
五、意象之五:黃昏
宋詞作者在使用黃昏意象時,總會關聯(lián)到“生命”、“死亡”、“離別”等意識,因此更易激發(fā)作者的情緒,在情境中發(fā)揮創(chuàng)作之思。黃昏注定是一個標志著白天即將結(jié)束、日晝時間即將流逝的特殊時間段,大量的古詩文中引入黃昏意象,都體現(xiàn)者濃濃的悲劇意識或色彩。如范仲淹《蘇幕遮》中所描寫的“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斜陽即為黃昏之景,兩句描寫是思鄉(xiāng)之情的堆砌。再如范仲淹的《漁家傲》詞作中寫道:“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彪S著落日時間的降臨,思鄉(xiāng)感同樣躍然紙上,難以自拔。柳永在詞作《八聲甘州》中寫道:“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痹凇兜麘倩ā分幸灿刑岬降狞S昏之境“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保凇对V衷情》中也出現(xiàn)了黃昏的字眼“思心欲碎,愁淚難收,又是黃昏?!保瑥娜蚊鑼懣?,柳永都習慣于將黃昏意象引入到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感分配中,為文章的描寫渲染了氣氛。辛棄疾在詞作《水龍吟》中寫道:“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倍凇睹~兒》中也有述“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他詞作中的黃昏,成為了自己對南宋故國故土的緬懷思念之寄托。
六、結(jié)束語
宋詞是具有極高藝術水準的文學作品,其中大量針對性的意象描寫,讓作者的飽滿情感深藏詞中,吸引讀者在合理意想中不斷觸及詞人的內(nèi)心,從而完成跨時空的審美對話。在豐富的意象描寫中,詞人釋放出大量美學意蘊,足以讓讀者對詞作百讀不厭,受益匪淺。
參考文獻:
[1]成英麗.論唐宋詞中月意象的審美意境[J].作家,2009(4):135-135.
[2]劉璐.宋詞夢意象探微[D].寧夏大學,2014.
[2]趙華凝.行走在宋詞的萬千雨境里——關于宋詞中雨意象的審美文化淺析[J].神州,2017(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