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要]土家織錦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的土家族所傳承的一種傳統(tǒng)織造工藝,歷經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逐漸具有自身強烈的風格特點,包括色彩濃厚鮮明、紋飾復雜多變、造型奇特豐滿、工藝考究精湛等,具有審美兼實用的兩大特性。隨著人們對現(xiàn)代化服裝需求的升級,傳統(tǒng)土家織錦的設計理念需要緊跟時尚化服裝設計的需求?;诖吮尘埃Y合作者的實際工作,針對土家織錦服裝時尚化的設計思考進行探究,從而探索一條傳統(tǒng)工藝結合時尚流行趨勢的途徑,使得土家織錦既具民族特色又兼時尚實用價值。
[關 ?鍵 ?詞]土家織錦;時尚化;服裝設計
土家織錦是一種古老傳承的民間紡織工藝,其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藝術風格,完美闡釋了實用性、藝術性和手工性的文化內涵,為設計師帶來了無窮的創(chuàng)作空間。近年來,服裝設計領域中越來越多地運用土家織錦元素,而如何使土家織錦服裝緊隨時尚潮流,由此得到時尚人士和市場的廣泛認同,也成為各個設計師創(chuàng)新和思考的問題。
一、色彩的時尚化設計
現(xiàn)代服裝設計常使用土家族民族服飾的色彩元素,其具有穿著簡樸、寬松、喜慶的特點,在用色上極少考慮對象的固有色,以色彩裝飾效果和自我感覺配色為主,常采取冷暖色結合,大范圍運用補色關系配置色塊,視覺效果既強烈又不失協(xié)調統(tǒng)一?,F(xiàn)代服裝運用這種色彩搭配方式不僅能使設計效果更為色彩層次,而在視覺上也更為粗獷、時尚。
例如,紅色是土家族喜愛的顏色,也是中國各族人民喜慶的代表色,可以將傳統(tǒng)土家織錦常使用的紅色中國結、紅色的囍字、紅色的福字運用到現(xiàn)代女裝的設計中,借鑒傳統(tǒng)土家織錦的巧妙搭配,確定色彩主調之后,根據(jù)飽和色的使用面積、色彩冷暖配置和肌理紋飾等方面的美學原理,進行搭配,成品的呈現(xiàn)也會令人眼前一亮。
二、剪裁紋樣的時尚化設計
土家織錦以通經斷緯的織法為主,使用單色染線的棉線或絲線作底經或底緯,五彩絲線作花緯,在織制時,為了滿足構圖和色彩的需求,要持續(xù)更換緯線。因為這種特殊的織造特點,導致傳統(tǒng)織錦具有圖案紋樣走向單一固定的問題,雖然這樣令圖案造型呈現(xiàn)秩序感,深具幾何抽象意味,但是卻缺乏動感流線,并且也無法形成豐富的多維視覺,導致織錦在設計時具有限制性。
例如,可以在設計前期對土家織錦傳統(tǒng)紋樣進行提取、簡化、重組,對紋樣進行革新,并加以利用刺繡、鏤空、印染等手段進行豐富,設計出不僅符合時尚化理念而且利于制作剪裁的織錦面料。
三、圖案的時尚化設計
土家織錦圖案豐富,高達數(shù)百種之多,主要以結構嚴謹、豐富簡練的幾何形狀抽象造型居多,圖案大多具有剛中帶柔、穩(wěn)中求重的視覺感。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常能見到“吉祥”“喜慶”“圓滿”“幸福”等土家織錦的設計理念,透過潮流時尚的圖案造型,現(xiàn)代設計的藝術手法符號、解構、裝飾,構建出后現(xiàn)代風格的時裝設計,向世人傳達民俗文化理念的內涵。在服裝設計時,需要綜合運用各種不同的風格、不同題材的土家圖案,以此為前提將傳統(tǒng)圖案與現(xiàn)代美學進行完美結合,更為符合現(xiàn)代人對時尚的定義,達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目的。
例如,在服裝的具體部位上,前胸、后背、上衣門襟或袖子等,將各種傳統(tǒng)“花”的圖案充分利用, “馬畢花”“陽雀花”“臺臺花”等圖案可作為單獨的紋飾裝飾于服裝的前胸、后背等顯眼部位,而“藤藤花”“八勾”“猴手花”則可用于服裝不顯眼的部位,如袖口、下擺或門襟等,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突出土家織錦的藝術感。另外,可將土家織錦用于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繡的鴛鴦戲水、蝶戀花及雙魚、喜鵲登梅、鳳穿牡丹等圖案,作為一種視覺語言用以突出服裝設計的主題,營造出一種既遠古又現(xiàn)代的審美空間。
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fā)展,中國的服裝業(yè)正在積極地轉型、升級,以讓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服裝在未來中國服裝業(yè)的世界服裝業(yè)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將土家織錦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融入服裝設計的過程中,應“以人為本”,理清人與服裝之間的關系,只有基于受眾的角度出發(fā),吻合其對服裝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需求,才能使土家織錦的傳統(tǒng)工藝更好地被現(xiàn)代服裝所吸收,被受眾認可、接納。
參考文獻:
[[]陳忻梅.基于人性化設計的土家織錦服裝設計思考[J].藝術科技,2016,2(15).
[2]李廣松,李冬英.湘西土家織錦的精神特征在現(xiàn)代服裝上的運用[J].山東紡織經濟,2018,1(20).
作者簡介:宋曉燕(1977.12—),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順縣人,本科學歷/碩士學位,就職于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民族藝術系,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服裝設計與造型。
作者單位:湖南省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民族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