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落的大樹襯托下,兩三間村舍坐落于山麓。村舍為黑色的瓦房,白色的外墻、濃厚的焦墨渲染墻壁的輪廓,濃淡相間而錯落有致的房頂上,一片片黑色的房瓦鱗次櫛比。在房屋的前側(cè),白色的外墻中間,有淺灰色大門。遠處,矗立著兩座山峰,均為半橢圓形,一為淺藍色,一為赭色;近處,在數(shù)株濃墨與花青繪就的大樹前側(cè),兩位老者相對而立,一人持杖,一人凝望前側(cè)。這是齊白石(18641957)筆下的《白石草堂圖》(圖1)情景。在這幅大致作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的山水畫中,齊白石先是在畫幅左上角題識:“白石草堂圖。此圖百劫之余,夢中所見之景物也,因畫藏之,白石山翁并記。”據(jù)此可知,此乃齊白石所寫的意象山水,是其常常在夢中所見的景致。在該題之外,因此畫已有所屬,藏者乃“顯庭仁兄”,因而齊白石再在左下角空白處補題自作七言詩:“林密山深好隱居,牛羊常過草都無。昨宵與客還家去,猶指吾廬好讀書”,并特此加一句:“此詩真夢中語也。”①
所言“隱居”“還家去”和“真夢中”等諸詞,構(gòu)成了齊白石樂此不疲創(chuàng)作草堂圖的關(guān)鍵詞,貫穿其始終。與此意境大致相似,作于1922年的《入室秋風》(山水條屏之二)(北京文物公司藏)雖然山峰均為水墨所寫,且題識中并無確指系“草堂”,但山峰與樹石之間的村舍是與《白石草堂圖》異曲同工的,作者題識:“徐徐人室有清風,誰謂詩人到老窮。尤可夸張對朋友,開門長見隔溪松?!雹谄湓娨庖才c遠離塵囂的隱逸思想貼近。這類作品,在齊白石山水畫中極為常見。
一
最早將“草堂”引入山水畫的是唐朝的盧鴻。筆者曾撰有《張珩與<草堂十志圖>》一文談及其發(fā)軔之功:盧鴻“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年)征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就,因而隱居嵩山,自建草堂一所,名嵩山草堂。該草堂成為盧鴻與志趣相投者經(jīng)常揮麈雅聚之所,一時名流云集,人數(shù)最盛時多達五百余人,影響甚廣。盧鴻精通籀、篆、楷、隸諸體書法,同時擅畫,以描繪山、水、石、樹為主,其作品多以草堂為原型,反映其隱逸生活,形成以草堂為系列的山水畫,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畫繪寫草堂之先河”③。在此之后,以《嵩山草堂圖》為主題的山水畫受到追捧,代不乏人。據(jù)筆者的《王暈與<嵩山草堂圖>》一文梳理,自晚唐以后,“包括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孟頫、王蒙、黃公望、明代文徵明、唐寅、董其昌、項圣謨,清代王暈、王原祁、張若靄、翟大坤、方士庶、秦祖永及近代吳湖帆、陸恢、朱梅村等畫家,多對此主題青睞有加,均有作過《嵩山草堂圖》的記錄或有相關(guān)作品行世”④。齊白石雖然沒有創(chuàng)作過《嵩山草堂圖》的記錄或有同名作品行世,但其草堂系列圖則是間接傳承了盧鴻以來的草堂圖理念,以家山情懷構(gòu)筑自己的精神樂園,以遁世、隱逸的思想注入到每一個畫面中,成為其草堂圖系列山水畫的重要特點。
盧鴻草堂圖的標準圖式是,在崇山峻嶺中,大樹環(huán)繞下,一座草廬獨處一地。房頂為茅草,房子為簡易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兩根木柱撐起大門,左右兩側(cè)為窗欞,一高士端坐于草堂中,似趺坐,或誦讀詩書,正如在傳為盧鴻的《草堂十志圖》卷(圖2)裱邊所題“草堂者,蓋因自然之磎阜,當墉洫,資人力之締構(gòu),后加茅茨,將以避燥濕,成棟宇之用。昭簡易,葉乾坤之德道,可容膝休閑。谷神同道,此其所貴也。及靡者居之,則妄為剪飾,失天理矣”,對草堂做了明確的定義。同時,在裱邊尚有詞日“山為宅兮草為堂,芝蘭兮藥房。羅靡蕪兮薜荔,荃壁兮蘭砌,靡蕪薜荔兮成草堂。陰陽邃兮馥馥香,中有人兮信宜常,讀金書兮飲玉漿,童顏幽操兮長不易”⑤,對草堂的含義做了全面的闡釋。很顯然,齊白石筆下的草堂圖不完全是對盧鴻草堂圖的傳承,從其具有程式化的構(gòu)圖與意境可知,齊白石只是繼承了草堂圖所蘊涵的歸隱、出世的精神內(nèi)核,而對其圖式的描繪則是獨創(chuàng)性的,這也正應了齊白石自己所說的:“我畫山水,布局立意,總是反復構(gòu)思,不愿落入前人窠臼”⑥。這與宋元明清以來諸家對草堂圖在構(gòu)圖上的一脈相承是迥然有別的。
二
齊白石山水畫中最早出現(xiàn)草堂圖像大約是在清宣統(tǒng)元年(1909)的《山水圖》(圖3),該圖以水墨揮灑,僅寫草堂一角,一高士坐于草堂中間,若有所思。左側(cè)有淺山,遠處為低飛的大雁,草堂前一株大樹矗立。就草堂本身的構(gòu)圖看,此畫是齊白石草堂系列中最接近盧鴻草堂圖者。翌年,在齊白石早期有名的山水畫《石門二十四景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中,也出現(xiàn)類似草堂圖式。在《蕉窗夜雨圖》、《竹院圍棋圖》和《香畹吟樽圖》中,都出現(xiàn)草堂,但其圖式與襯景略有不同。所寫草堂,較為工整,且為設(shè)色,體現(xiàn)其早期山水畫的特色。在《香畹吟樽圖》中,齊白石題詩曰“花前詩思酒杯深,俱有元方作賞音??蓱浰ノ听R白石,唱酬無伴候跫音”⑦,也折射其逍遙世外的豁達心境。作于同一年的《借山圖》冊(北京畫院藏)⑧中,也出現(xiàn)多件草堂圖樣式。如第一開(圖4),由陳師曾(18761923)在其上題寫“平淡見奇”,以白描繪草堂,以簡潔的線條寫房屋的輪廓,后有淺山襯景,前有竹樹相伴,寥寥數(shù)筆,筆簡意繞;第二開將草堂掩映于芭蕉叢中,芭蕉以白描所寫,草堂只露出房脊和青瓦;第十五開亦為草堂圖式,均以水墨揮寫,山石為雨點皴,兩三畦菜地竹林圍繞數(shù)間草堂;第二十一開所寫草堂則很有盧鴻草堂圖樣式,一座草堂獨處于山麓,—人坐于草堂中之蒲團上,雙手合抱,似有所悟。
在此之后,草堂圖系列在不同時期均有出現(xiàn)。從20、30年代直到50年代,都有草堂圖行世。在一件作于1951年的《山水》軸(一名《萬竹山居》,天津博物館藏)中,畫兩件茅屋,外墻為赭色,房頂為焦墨所繪之茅草,籬笆圍墻,翠竹環(huán)繞在籬笆外,后方為藍色和淺赭色兩座環(huán)形山峰,齊白石題識:“予為諸同學畫山水小幅,尚謙女弟見之,不能獨無,予憐之,畫此與,辛卯九十一歲白石老人?!雹釓钠漕}識可知乃其晚年應酬之作。這樣的草堂圖式在四五十年代的齊白石山水畫中極為盛行,流傳下來的這一時期山水畫大多如此,代表其晚年山水畫風。
齊白石的草堂圖大抵可分作兩類:一類為畫面中直書“草堂”二字,這類作品雖不多,但卻很有代表性。除前述《白石草堂圖》外,在一件作于1922年的《草堂煙雨圖》(圖5)中,齊白石題識“老夫今日不為歡,強欲登高著屐難。自過冬天無日暖,草堂煙雨怯山寒”⑩,明確說明是畫草堂。畫中的草堂為一排排房屋,煙雨朦朧。在一件作于1936年、畫贈畫家朱屺瞻(1892-1996)的《梅花草堂圖》中,齊白石以篆體書“梅花草堂圖”大字于畫上(11),其畫面為冬景,籬笆圍著一座草堂,數(shù)株梅花環(huán)繞在草堂周圍,遠處為兩座淡
青色橢圓形山峰。因其描繪的季節(jié)與其他草堂圖不同,故其房頂鋪滿積雪。
另一類雖然并未注明是草堂圖,但其畫面所描寫的內(nèi)容卻與前述《白石草堂圖》大致接近。這類草堂圖所占比例較大,在其山水畫中,近乎占三分之一強。雖然齊白石自言“五十歲后,懶于多費神思,曾在潤格中訂明不再為人畫山水”(12),但實際上在50歲以后,仍然可以見其多件山水畫,且這些山水畫中,就出現(xiàn)不少草堂圖系列。如作于1928年的《山水圖))(湖南省博物館藏),作者自題:“戊辰冬十一月,天日無寒,畫此與直心先生別,時同客燕京?!保?3)畫中,兩三座草堂散落于山腳,綠樹成陰,后有蒼翠的山峰作背景,山石用花青所寫,以披麻皴寫就,再點苔,很有郁郁蔥蔥的風貌。再如無年款的《山村煙雨》(北京畫院藏)(14),以近乎潑墨寫山川、樹木,干筆枯墨寫數(shù)間草堂。在綠樹與起伏的山峰之間,草堂錯落,靜謐地等候主人歸來。這件作品雖無紀年,但就其畫風看,當為其五十歲以后之作,也是其系列草堂圖中的代表。
三
在齊白石草堂圖系列中,最能體現(xiàn)其隱逸思想的莫過于《葛園耕隱圖》(圖6)。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齊白石畫過數(shù)件《葛園耕隱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19 33年為張次溪弟弟張次篁所繪者,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該畫構(gòu)圖較為簡單,畫面中露出半間草堂,赭色的外墻,干筆隨意點染的房瓦,兩株柳樹屹立于房前,柳條依依,一頭耕牛憩息于房前樹下,一排焦墨繪就的籬笆從屋腳右邊到左邊延伸至畫幅邊沿。在柳條的掩映下,遠處青山若隱若現(xiàn)。齊白石先是在畫幅左上側(cè)題識日:“葛園耕隱圖。黃犢無欄系外頭,許由與汝是同儔。我思仍舊扶犁去,那得余年健是牛?次篁先生仁世兄雅屬,癸酉秋八月齊璜并題?!保?5)許由是堯舜時代的隱士,因謝絕堯帝打算傳位的請求,歷史上留下“許由洗耳”的千古美談。此處齊白石將其與自由自在的黃牛目為“同儔”,頗有自況之意。在此題之外,齊白石意猶未盡,還在畫幅左下側(cè)再題“耕野帝王象萬古,出師丞相表千秋。須知洗耳江濱水,不肯牽牛飲下流。畫圖題后,是夜枕上又得此絕句,白石”,可謂再次重申其“耕隱”之意。
同樣意境與構(gòu)圖的草堂圖,還出現(xiàn)在多件山水畫中。如作于1924年的《白石老屋圖》(圖7),所寫兩件草堂矗立于巨型山石之下,山石以宋法山水寫之,遠山為淺藍色山峰,房后為數(shù)竿翠竹與籬墻,房前為一老一少兩人緩慢走向草堂,老者扶杖前行。齊白石在畫幅左上側(cè)題識:“白石老屋圖。老屋風來壁有聲,刪除草木省疑兵。畫中大膽還家去,且喜兒童出戶迎?!保?6)二十七年后(19 51),齊白石再在畫幅下側(cè)補題:“辛卯冬,重看此幅,甚感慨,又何如也,無家可歸矣,白石九十又一矣,白石記?!爆F(xiàn)在已無從考證齊白石在垂暮之年何以發(fā)出“無家可歸”之嘆,但在類似的此畫中,確乎承載了齊白石的故園之思與家國情結(jié),這也是他一直樂此不疲寫草堂圖的原因所在。約作于30年代的《竹林白屋圖》(中央美術(shù)學院附屬中學藏)也是如此:該圖所繪兩間草堂在竹叢中,后為陡峭的山峰。這樣的程式在齊白石五十以后的山水畫中最為常見。
此外,在一件約作于1925年的《芭蕉書屋圖》中,齊白石題:“三丈芭蕉—萬株,人間此景卻非無。立身誤墮皮毛類,恨不移家老讀書?!保?7)所寫兩間草堂為白描的芭蕉合圍,后有兩座山峰,云煙環(huán)布,頗有遠離紅塵之想。在一件作于1929年的《愁過窄道圖》(中國美術(shù)館藏)中,所寫數(shù)間草廬零散分布于曠野中,并無山峰襯托,齊白石題識:“何處安閑著醉翁,愁過窄道樹陰濃。畫山易酒無人要,隔岸徒看望子風。己巳為石坡仁兄制于燕京,齊璜白石山翁并題?!保?8)而在其詩集中,也無不流露出這種家山之想。如《過星塘老屋題壁》:“白茅蓋瓦求無漏,遍嶺栽松不算空。難忘兒時讀書路,黃泥三里到家中?!保?9)齊白石一生幾乎一半時間生活在湘潭老家,另有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北京等地,故其成長經(jīng)歷中的童年、青年、中年都是在鄉(xiāng)間度過,因而在其衰年的畫作中,反反復復出現(xiàn)類似草堂圖等思鄉(xiāng)情懷的畫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
有學者在討論齊白石山水時,認為其題材主要緣于兩個基本母題,“一是家鄉(xiāng)景觀,二是遠游印象”(20),的確如此。但在這兩個母題之外,還有齊白石自己所說的來自夢中景致,即意象山水。其夢中景致,便是其揮之不去的家鄉(xiāng)印記,也就是在畫中不厭其煩表現(xiàn)的草堂圖。這是在討論齊白石山水畫時不可繞過的重要一環(huán)。此外,正如蘇立文所指出的“齊白石少量的山水畫是他最富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強烈的色彩以及率真、歡悅的氣氛置于簡潔的形式構(gòu)成之中,這是他的藝術(shù)中最少受其他藝術(shù)家影響的作品”(21),在其草堂圖系列中,尤其如此。雖然他繼承了盧鴻以來的草堂圖傳統(tǒng),但所表現(xiàn)出的繪畫技法、構(gòu)圖以及意境等,完全是自己的。在草堂圖系列山水畫中,他幾乎表現(xiàn)出山水畫的各種面貌,其創(chuàng)作時間一直延續(xù)至九十余歲。因此,透過其精心構(gòu)筑的草堂圖系列,不僅感受其強烈的、富有生活激情的生命意志,更能窺探其山水畫嬗變與藝術(shù)的演進歷程,這顯然也和其他題材繪畫一樣,是其藝術(sh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當然,草堂圖系列作品,更多地承載了齊白石的情感歸宿與精神家園。他自己所言“身行萬里,鳥倦知還”(22),他自己本身已無法“知還”,只能借助胸中丘壑寄托其情感依歸,所以,以家山為主題的草堂圖系列也就成為其樂此不疲的不二之選。正因如此,如果單就草堂圖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情感、心路歷程、審美與藝術(shù)取向,則是任何其他題材所無法替代的。
注釋:
①《翰墨華光——故宮博物院藏現(xiàn)代名家繪畫》,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188頁。在《齊白石詩集》中,此詩略有不同:“林密山深稱隱居,田園亂后未全蕪。昨宵與客還家夢,猶指吾廬好讀書。”(齊白石《齊白石詩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2頁。)
②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第91頁。
③朱萬章《張珩與<草堂十志圖>》,《美術(shù)學報》2017年第3期。
④朱萬章《王翚與<嵩山草堂圖>》,《中國美術(shù)》2018年第3期。
⑤臺北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十五)》,臺北故宮博物院,1995年,第42 46頁。
⑥齊白石口述、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述》,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第154頁。
⑦山西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編《田園·匠心·詩趣:齊白石書畫精品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頁。
⑧王明明主編《北京畫院藏齊白石全集·山水雜畫卷》,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0年,第68 108頁。
⑨馬馳、盧永琇主編《人和太平見——白石老人津沽墨緣》,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第84頁。
⑩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87頁。
(11)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140頁。
(12)齊白石口述、張次溪筆錄《白石老人自述》,第154頁。
(13)湖北省博物館編《丹青巨匠——湖南省博物館藏齊白石書畫精品》,文物出版社,2014年,第50頁。
(14)王明明主編《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集》,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0年,第147頁。
(15)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228頁。
(16)此詩《齊白石詩集》中略有不同,參見《白石詩草二集>卷五,原詩為《白石老屋圖并題》:“老屋無塵風有聲,刪除草木省疑兵。畫中大膽還家去,稚子雛孫出戶迎?!保R白石《齊白石詩集》,第139頁。)
(17)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258頁。
(18)郎紹君、郭天民主編《齊白石全集·第二卷》,第40頁。
(19)齊白石《白石詩草二集》(卷六),第153頁。
(20)郎紹君《齊白石的世界》,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第216頁。
(21)邁克爾·蘇立文《20世紀中國藝術(shù)和藝術(shù)家(上)》,陳衛(wèi)和、錢崗南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0頁。
(22)齊白石《借山館記》,齊良遲主編《齊白石文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