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芹
[摘要] 目的 行為轉變理論在髖關節(jié)置換糖尿病前期病人護理中的應用。方法 選擇該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2月間收治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共72例,均為糖尿病前期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行為轉變理論護理,為對照組提供常規(guī)護理服務,評價兩組患者行為依從率、血糖值、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行為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值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34例(94.44%),高于對照組27例(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4.597,P<0.05)。結論 行為轉變理論在髖關節(jié)置換糖尿病前期患者應用后可有效降低血糖值,提高患者滿意度與行為依從率。
[關鍵詞] 行為轉變理論;髖關節(jié)置換術;糖尿病;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4(a)-0127-02
髖關節(jié)置換術適用疾病范圍包括骨性關節(jié)炎、股骨頸骨折、骨腫瘤、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該類疾病共同點為均有關節(jié)破壞的X線征象,且患病后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持續(xù)性的關節(jié)疼痛表現(xiàn),關節(jié)正常功能發(fā)生障礙,接受多種非手術治療措施后均無法緩解[1-2]。文章研究對象為糖尿病前期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糖尿病前期人群具有血糖調節(jié)異常表現(xiàn),是糖尿病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如圍手術期間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則可能增加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如感染、手術傷口難以愈合等[3];因此針對骨科糖尿病前期患者,應加強血糖調節(jié)干預。文章選擇該院于2016年8月—2017年12月間收治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共72例,分析行為轉變理論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共72例,均為糖尿病前期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在41~78歲,平均為(60.2±4.1)歲,骨傷類型:骨性關節(jié)炎13例、股骨頸骨折11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12例,病程在2~5年,平均為(3.4±0.5)年。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齡范圍在40~77歲,平均為(61.0±4.0)歲,骨傷類型:骨性關節(jié)炎12例、股骨頸骨折10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14例,病程在2~5年,平均為(3.8±0.4)年。兩組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①科室護士均接受為期2周的行為轉變理論培訓,掌握行為轉變理論實施步驟與方法,制定計劃。前意向階段:患者入院后護士綜合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行為能力現(xiàn)狀,增加護患溝通次數(shù),建立護患信任關系。為患者發(fā)放糖尿病知識宣傳手冊,組織患者參與糖尿病知識培訓,讓患者明確高血糖對髖關節(jié)術后傷口愈合的不良影響。②準備階段:通過多種教育形式、如播放視頻、PPT講解等,不斷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認知,采用假設性語句讓患者了解自身行為轉變可獲得的利益,家屬配合護士共同幫助患者消除行為轉變的知覺障礙。③行動階段: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行為轉變計劃,包括飲食、運動、自我管理、生活行為等多個方面,幫助患者樹立健康生活信念[4]。④維持階段:通過出院指導、出院后電話隨訪、定期復查等給予患者延續(xù)性指導干預,及時獲得患者反饋,給予針對性護理指導,出院后聯(lián)合家屬共同監(jiān)督患者繼續(xù)保持已經建立的良好行為,加強護患溝通,給予心理疏導與鼓勵[5]。
對照組:常規(guī)術前準備、指導、護患交流、術后病情觀察、功能鍛煉等。
1.3? 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行為依從率,觀察項目包括健康飲食、規(guī)律作息、自我管理、定期復查,每個項目后有2個選項,分別為依從、不依從。評估兩組滿意度,自制調查問卷,問卷包括服務態(tài)度、生活護理、護患溝通等,每個項目后有3個選項,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shù)×100.00%。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評估兩組行為依從率
觀察組患者行為依從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評估兩組空腹血糖值變化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值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值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評估兩組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髖關節(jié)置換糖尿病前期患者相較于其他單純骨科疾病患者,病情較復雜,血糖控制水平對臨床治療工作增加難度,對需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而言,術后傷口、骨頭愈合效果均可能受到影響。因此為該類患者加強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行為依從率、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值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血糖值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為觀察組患者提供行為轉變理論支持護理,該理論包括4個階段,分別為前意識-準備-行動-維持,在前意識階段中護士評估患者目前身心健康及行為能力現(xiàn)狀,讓患者意識到糖尿病可能對手術結果造成的影響,通過護患溝通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在準備階段,由護士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方法為患者提供知識宣教,結合患者存在的意識制定系統(tǒng)護理計劃。行動階段護士為患者制定行為目標,結合患者日常生活中多種行為制定轉變計劃,及時幫助患者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積極解決,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維持階段護士需通過隨訪、健康指導等措施幫助維持患者已經取得的行為轉變效果,引導患者積極學習疾病自我護理理論與技巧,提高疾病預后效果,可提高患者滿意度,提高行為依從率。行為轉變理論模式的應用優(yōu)勢包括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引入“自我效能”觀點,將人的行為視作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可通過放大細節(jié)手段較好反映出個體行為改變的全過程,貼近生活實際。該理論模式充分結合社會及心理因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秉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進行干預指導;適用于高危人群,可較好的解決某些不良行為。行為轉變理論模式可根據干預對象的不同特點、不同階段,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行為干預計劃,通過將行為轉變策略與變化階段進行合理匹配,幫助個體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變,將傳統(tǒng)的一次性行為事件干預模式劃分為數(shù)個階段,根據個體行為改變及時提供指導支持。
綜上所述,行為轉變理論在髖關節(jié)置換糖尿病前期患者應用后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提高患者滿意度與行為依從率。
[參考文獻]
[1]? 楊玉靜,張建偉,呂力學,等.專科護士在股骨頸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醫(yī)藥,2016,38(7):1107-1109.
[2]? 錢思蘭,梅洵,黃北南,等.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合并血脂異?;颊唢嬍掣深A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3):2125-2128.
[3]? 林玉琳,林莉清.行為轉變理論在骨外科糖尿病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11):159-160.
[4]? 曾任硬,鐘偉榮.行為轉變理論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0):2404-2405.
[5]? 李菁,李崢,趙維綱,等.糖尿病前期個體生活方式網絡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7,17(6):845-850.
(收稿日期:2019-01-07)
[作者簡介] 郭承志(1988-),男,福建泉州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手術室護理。
[通訊作者] 蔡萍(1980-),女,江蘇江陰人,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手術室護理,E-mail:160217532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