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全面實施,我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都做出了相應的改變,以往的應試教育理念正逐漸向著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以及綜合性教育理念轉變。新課標中指出,今后的教學應圍繞如何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學生主體地位以及培養(yǎng)綜合型學生來開展教學。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也易于管理,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最佳時期,而課后練習在此方面有著很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課后練習;語文素養(yǎng);問題;提升途徑
一、 前言
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jié)都會有課后練習題,之所以會設置課后練習,是因為其明確指出了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并可以讓學生在思考課后習題的過程中明確課文主旨,理清課文思路等,甚至有些還蘊含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雖然如今的教學輔助資料種類眾多,但真正與教材緊密相關的還應屬課后習題。
二、 語文素養(yǎng)概述
當前教育中,教師要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來使學生養(yǎng)成學科素養(yǎng),以小學語文素養(yǎng)為例,是指學生所具備的與語文相關的能力、情感等,其涵蓋了多個方面,具體可以劃分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品質以及情感;學習習慣、語感以及對語文知識的運用等。當學生漸漸具備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后,不僅會對其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也更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出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三、 課后練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課后練習得不到重視
不難發(fā)現(xiàn),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利用在課后練習上的時間并不多,基本都是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或是針對生字、生詞、閱讀與寫作方面進行鞏固練習,而課后練習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一來課后練習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少,而導致這一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多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夠重視課后練習。
(二) 缺乏銜接性
能夠被收錄到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課后練習也是一樣,其不但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本節(jié)課的知識,也能夠起到指明預習方向的作用,具有很好的銜接性。但是部分教師卻沒有將其銜接性發(fā)揮出來,導致課后練習與教學有些脫軌。
四、通過課后練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相關途徑
(一) 依照“課后練習”落實課前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是一樣,若學生能夠自己做好預習功課,那么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自己也會輕松很多。鑒于小學生的精力和知識儲備量有限,最好的預習方式就是根據(jù)課后練習來進行預習,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在最后的部分都會給出生字表,字數(shù)并不多,但都是必須掌握的,其中還包含了拼音和筆畫。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能夠通過拼讀知道這個字怎么讀,也能夠掌握正確的筆畫順序,認字和寫字是語文學習最為基礎的部分,這一點教師和學生都應充分重視起來。另外,在學生學習生字后,就可以自行朗讀下一篇課文,并在自己不會的地方做上批注,當教師講解的時候自己會更加印象深刻。
(二) 依循“課后練習”理清課文脈絡
閱讀文章時是否能夠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能否理清文章思路都是極為重要的,而課后練習中有一些思考題則正是為了此方面而存在的,有暗示也有明示,只要學生能夠認真思考,就能夠在文中找到答案。如在人教版課文《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有一個課后習題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在救助兒子的過程中心理有哪些變化?”通過分析此題,不僅教師有了更明確的教學方向,學生也能夠知道自己在閱讀課文中應注重哪些部分。課文閱讀后,學生大概能夠找到一些關鍵性的心理情感詞語,如父親經歷了著急、擔心、悲痛、堅定、激動、幸福,只要確定了這些,學生也就大概了解了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 依據(jù)“課后練習”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
1. 導入新課
好的開頭往往可以帶來好的過程和結果,教學中亦然。新課的導入就是一堂課的開頭,若教師能夠事先很好的研究教材,確定本節(jié)課的重中之重,以及教學中要使用的方法等,再結合學生的大體情況,依托導入方式來實現(xiàn)一個個有趣生動、緊貼教學的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因為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習慣、學校內的教學工具、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等來決定,較為常見的有多媒體導入、故事導入、語言導入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嚴格控制時間,切勿在導入中浪費過多時間,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2. 課堂討論
教學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其需要教師、學生以及教材來構成一個整體,在教學中,教學互動是極為重要的,互動的形式之一就是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生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對于提升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等方面都有著很好的效果。如果時間充裕,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與學生進行多種問題的討論,也可以在課后練習中找出一個思考題,并圍繞此問題與學生們展開討論,這樣也不會出現(xiàn)偏離課文的問題。討論的形式不可過于單一,較受歡迎的當屬辯論形式,但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設計一些其他的討論形式,也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由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的討論形式,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等。
3. 延續(xù)課堂內容
課堂教學應避免局限性,很多小學高年級的學生都能夠,也必須要接觸更多知識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課堂內容的延續(xù)和拓展,如在學習《長城》《頤和園》等課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知道我國哪些與頤和園相似的建筑?長城還有哪些特質或故事嗎?”這樣的問題使得學生必須去閱讀其他與之相關的刊物,從而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又不會讓學生在選擇課外閱讀時感到迷茫。
五、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且養(yǎng)成的途徑也并不唯一,課后練習屬于其中一種,因有著良好的效果,以及與教材緊密相關而得到了廣泛使用。課后練習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教師根據(jù)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實時調整,并做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陳志娥.小學生以課外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研究[N].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3(35):180+182.
[2]韓大軍.讓閱讀回歸生活,提升語文素養(yǎng)——淺析小學語文閱讀生活化教學方式[J].學周刊,2017(21):139-140.
[3]黃娟.文化課教學中的人文滲透——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實驗課程的融合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J].中國高新區(qū),2018(3):120.
作者簡介:
王榮招,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上杭縣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