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解放前夕,湘江東岸有一條沿江大道,它南起西湖橋碼頭(即今天的杜甫江閣),順著北去的湘水迤邐延伸至新河,是今天湘江路的主要路段。
別看今天的湘江路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繁榮昌盛,氣勢恢宏,它的前身沿江大道僅僅是古城湘江邊一條專供運(yùn)輸?shù)酿蓝选?/p>
現(xiàn)今湘江的防洪堤無疑是沿江大道的一道風(fēng)景線,但那時的景致實在單調(diào)乏味,雖有矮石欄桿和年久失修的石階點綴,但彌望的仍是踩得緊巴巴光禿禿的黃色泥巴,那些殘缺得難以成行的垂柳下一堆堆卵石與河沙隨處可見。大道的另一側(cè)大多是簡陋破敗的棚戶,唯幾家米廠規(guī)模較大。
當(dāng)時長沙的貨運(yùn)汽車如鳳毛麟角。白天,大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人力板車,成行成隊,舉步維艱。它們的往返常形成對流。烈日當(dāng)空,樹蔭下有人擺茶攤,一分錢一杯,那就是板車工人的休息處和“加油站”。每至黃昏,板車工人收了班,大道就冷落為空漠的荒涼地,偶見兩三個婦女在昏暗的路燈下清理廢品,更烘托出寂寥而臟亂的氛圍。
那時長沙的搬運(yùn)工人使用的板車還相當(dāng)原始。車輪上套的是一圈彈性有限的厚橡皮,因而板車使用起來不活泛,而一輛板車經(jīng)常要拖上千斤重的貨物,在平坦的路上行駛尚且費(fèi)力,遇到上坡,工人彎腰弓背氣喘吁吁,大腿肌肉股股緊繃欲綻,也難以阻止板車滑坡。此時他們企望有人從車后給力,一些窮孩子常站在坡旁自我推薦。一句童聲問道:“要人推么?”只需幾句洽談,孩子就會上前助力,常常是先用肩從車后抵住下滑的板車,再下死力助車爬坡。憑借著孩子們這支別動隊,一輛輛板車才得以順利上坡。在坡頂,汗流浹背的孩子接過幾分錢,又飛步下坡趕下一趟生意。推一個小坡兩分錢,推一個大坡五分錢,這種報酬簡直是“針上削鐵”。每推一個坡,內(nèi)衣都要汗?jié)?。為掙幾角錢回家買點米,不知身上要汗?jié)穸嗌俅?。要是下雨的冬天,一身?nèi)外都是濕的,他們比板車工人更辛酸。
湖南各地的特產(chǎn)通過湘江向省會長沙集中,這些物資大部分在沿江大道的三四個埠頭上岸,這里是江邊最熱鬧的地方。高音喇叭指揮著爭先恐后的貨船有序地靠岸,調(diào)度著搬運(yùn)工人的各項勞務(wù)。陡峭的石階上,工人們肩扛一簍簍一捆捆沉重的貨物艱難地上行,喘氣聲中連帶出“嗨喲,嗨喲”的低吟,宣泄著極度勞損的痛乏。
扛上岸的貨物將停在街邊排成一長溜的空板車全都裝滿,經(jīng)清點核查,車隊才一齊出發(fā)。他們將分赴到長沙城的各個角落。河?xùn)|穿越東西的大街小巷很多,如五一路、湘雅路、中山路……它們的西頭都與沿江大道相接。因此,站在沿江大道的大堤之上放眼望去,常會感到那些蜿蜒前進(jìn)的車隊漸次分流是種聚散有致的表演。
在中山路與沿江大道交匯處不遠(yuǎn),當(dāng)時設(shè)置了一個糞碼頭,這里是當(dāng)時全城糞便的主要集散地。掏糞工人每天黎明就到大街小巷公私廁所掏糞,掏出的糞便裝在板車上一個橢圓形的大木桶里,經(jīng)過彎彎曲曲的轉(zhuǎn)折,拖向沿江大道糞碼頭。由于沿江大道路面沙石浮離,坑坑洼洼,車上的大糞桶與桶蓋又不嚴(yán)合,板車顛簸起來,糞水便涌動濺射到桶外。那些給糞車助力的窮孩子都改在車前用繩子拉。糞車過后,晴天地上的黃色斑點構(gòu)成條條虛線;雨天黃色的細(xì)流向路洼處蠕動。糞車到達(dá)碼頭后,板車工人就將糞傾倒在一個大池里。每天上午倒糞的響聲此起彼伏,彌散開的臭氣一陣又一陣。若是暑氣蒸騰的夏天,行人不得不捂著鼻子、屏住呼吸,盡快穿越。
長沙城解放后,位于沿江大道旁的潘家坪建起了一排排糧倉,隨之,一支運(yùn)糧的新板車勁旅異軍突起。裝有充氣車胎的板車大量出現(xiàn),年輕的工人駕馭著新板車,自詡為“城市的血液”,在新鋪上柏油的沿江大道昂首闊步,一副游刃有余的模樣,板車工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后來長春制造的貨運(yùn)汽車源源不斷輸入三湘,許多年輕的搬運(yùn)工學(xué)會了開汽車,一陣呼嘯,即可運(yùn)貨萬噸?,F(xiàn)代化徹底解放了他們,也美化了市容。
1972年,長沙湘江大橋在萬眾歡呼聲中溝通了湘江兩岸,河?xùn)|的引橋穿越沿江大道的上空。交通發(fā)展的非凡成果促使湘江兩岸日新月異,也呼喚著沿江大道與之媲美。沿江大道一輪新的提質(zhì)改造,從那時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