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昕
摘要:魯迅在《阿Q正傳》中重復(fù)使用相同的詞語,形成了諷刺特色,進(jìn)一步突出了國民的劣根性。文中多次運(yùn)用“通例”、“老例”和“照例”,顯示出人們思想的麻木,他們認(rèn)為事情從來都是如此做便是對。阿Q在故事中是一個小丑的角色,大家都在看他的笑話,但他卻很樂意滿足看客的要求,盡管他滿意自己的行為,覺得“飄飄然”十分得意,但看客只感到“九分得意”,永遠(yuǎn)不滿足。
關(guān)鍵詞:《阿Q正傳》;看客;飄飄然;諷刺特色
一、關(guān)于“通例”、“老例”和“照例”
在《阿Q正傳》中運(yùn)用了兩次“通例”,三次“老例”和五次“照例”,無論是“通例”、“老例”還是“照例”,都是指人們處事按照普遍的規(guī)律,而這些都是不明文的規(guī)定,他們沒有想到背后的意思,也沒有人想知道原因,但大家卻依照舊習(xí)慣去做,并視之為理所當(dāng)然。這種思維方式已植根于未莊人民的腦海中,未莊是中國社會的縮影,所以他們的想法無疑是阻礙了中國的進(jìn)步。
《阿Q正傳》中運(yùn)用了兩次“通例”的地方:
1.魯迅在《序》道:“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甚么?!?/p>
2.未莊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張三,向來本不算一件事,必須與一位名人如趙太爺者相關(guān),這才載上他們的口碑。
魯迅為阿Q立傳明顯是一反傳統(tǒng)的做法,一方面他故意引經(jīng)據(jù)典,說明為阿Q做正傳表示很為難:“第一是文章的名目??鬃釉?,‘名不正則言不順……傳的名目很繁多:列傳,自傳,內(nèi)傳,外傳,別傳,家傳,小傳……,而可惜都不合?!彼贼斞缸詈笾荒軓摹安蝗肴叹帕鞯男≌f家所謂‘閑話休提言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绷硪环矫?,卻突出阿Q無姓無本家,卻能“著之竹帛”,阿Q的名字是怎樣寫的,魯迅也不知道,“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沒有一個人再叫阿Quei了”。
關(guān)于阿Q本家的問題,在趙太爺?shù)膬鹤舆M(jìn)了秀才時,阿Q到趙家攀關(guān)系,被趙太爺扇嘴巴,連續(xù)三次阿Q都不敢辯爭。
地保便叫阿Q到趙太爺家里去;太爺一見,滿臉濺朱,喝道:“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開口。
趙太爺越看越生氣了,搶進(jìn)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么?”
阿Q不開口,想往后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么會姓趙!你那里配姓趙!”
阿Q并沒有抗辯他確鑿姓趙,只用手摸著左頰,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訓(xùn)斥了一番,謝了地保二百文酒錢。知道的人都說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的。
這與上面提到第二次運(yùn)用“通例”的情況一樣,反映人們自愿屈服于強(qiáng)權(quán)之下,因?yàn)橼w太爺是“名人”,就算你有道理,你“也不該如此胡說”,所以直至阿Q被趙太爺扇嘴巴“這才出了名”,可見國民是甘愿被欺負(fù)的。
故事中運(yùn)用了三次“老例”的地方:
1.魯迅在《序》道:倘他姓趙,則據(jù)現(xiàn)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
2.他或者也曾告訴過管土榖祠的老頭子,然而未莊老例,只有趙太爺錢太爺和秀才大爺上城才算一件事。
3.未莊老例,看見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與其慢也寧敬的,現(xiàn)在雖然明知道是阿Q,但因?yàn)楹推茒A襖的阿Q有些兩樣了,古人云,‘士別三日便當(dāng)刮目相待……
第一處指出了中國人好攀附名門大族的傳統(tǒng)習(xí)慣,這也是國民盲目崇拜名人的表現(xiàn),就像下面提到,大家同是上城,只有名人上城才算一件事,阿Q上城根本沒人關(guān)心??匆姲有了新夾襖,便變成了“醒目的人物”,阿Q便有了新的待遇,得到尊敬。魯迅在這里通過“老例”,把國民對于阿Q前倨后恭,趨炎附勢的態(tài)度,作了既簡單又深刻的揭露。
故事中運(yùn)用了五次“照例”的地方,每處用法和帶出的意義都不同。
1.阿Q照例的發(fā)了怒,他怒目而視了。
2.這是未莊賽神的晚上。這晚上照例有一臺戲,戲臺左近,也照例有許多的賭攤。
3.這拳頭還未打到身上,已經(jīng)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蹌蹌踉踉的跌進(jìn)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辮子,要拉到墻上照例去碰頭。
4.他飄飄然的飛了大半天,飄進(jìn)土榖祠,照例應(yīng)該躺下便打鼾。
5.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待酒店要關(guān)門,才踱回土榖祠去。
第一處的“照例”,是因?yàn)榘沒有辦法,當(dāng)有人諱說“癩”或“亮”,他發(fā)怒但他們不怕,所以阿Q只能實(shí)行“怒目主義”。在第二處魯迅指出國民對于祭祀神靈這些迷信的行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祭祀、做戲的鑼鼓和賭博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但卻“照例”的出現(xiàn)。第三處,連阿Q被欺負(fù)也有既定模式,就像王胡對付阿Q,每次都是拉到墻上去碰頭,他也懶得去想,認(rèn)為用不著打,隨便給他一個小小的教訓(xùn)便算。第四處,提到阿Q之所以“飄飄然”,是因?yàn)樗裆系玫絼倮运湍馨残乃?,他的思想異常簡單。最后,阿Q照例混到夜深,才回土榖祠,這是由于他生活百無聊賴,形成的一種習(xí)慣。雖然上面五處運(yùn)用到“照例”的情況都不一樣,但相同表現(xiàn)出人們所作的行為和想法,都是沒有原因,他們亦不想知道原因或追尋原因,最后就這樣做了。
二、阿Q的“十分得意”與看客的“九分得意”
魯迅在《吶喊·自序》提到他棄醫(yī)從文的原因,是在他習(xí)醫(yī)期間,課堂上放映一部時事片,畫面上出現(xiàn)了許多中國人,其中一個中國人替俄人做偵探,被日軍捉住,正要砍頭示眾,而四周的中國人卻只在一旁觀看。魯迅后來說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敝袊藧劭礋狒[的心態(tài),在《阿Q正傳》中當(dāng)然也有繼承,阿Q本身是示眾的材料,但他也盡力的去滿足看客。
阿Q遇見了王胡和錢太爺?shù)拇髢鹤?,受了兩次的屈辱,欺軟怕硬的阿Q便欺負(fù)弱小的小尼姑。
“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著伊新剃的頭皮,呆笑著說:‘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
‘你怎么動手動腳……尼姑滿臉通紅的說,一面趕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見自己的勛業(yè)得了賞識,便越加興高采烈起來: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為滿足那些賞鑒家起見,再用力的一擰,才放手。
他這一戰(zhàn),早忘卻了王胡,也忘卻了假洋鬼子,似乎對于今天的一切‘晦氣都報(bào)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響了之后更輕松,飄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
‘這斷子絕孫的阿Q!遠(yuǎn)遠(yuǎn)地聽得小尼姑的帶哭的聲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p>
阿Q是隨著酒店里的人的反應(yīng)來欺負(fù)小尼姑,“鑒賞家”看得越高興,阿Q的行為就越過分。事后阿Q“十分得意”的笑,但酒店里的人是“九分得意”的笑,他們不滿足。阿Q是滿意自己的表演的,因?yàn)樗械健帮h飄然的似乎要飛去了”。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傳》中多次出現(xiàn)“飄飄然”,除了剛提到那句,另外還有:“他飄飄然的飛了大半天,飄進(jìn)土榖祠,照例應(yīng)該躺下便打鼾?!薄ⅰ暗蠹s他從此總覺得指頭有些滑膩,所以他從此總有些飄飄然;‘女……他想?!?、“誰知道他將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飄飄然了。這飄飄然的精神,在禮教上是不應(yīng)該有的,所以女人真可惡……他五六年前,曾在戲臺下的人叢中擰過一個女人的大腿,但因?yàn)楦粢粚友?,所以此后并不飄飄然,而小尼姑并不然,這也足見異端之可惡?!薄ⅰ鞍近來用度窘,大約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間喝了兩碗空肚酒,越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飄飄然起來?!焙汀鞍飄飄然的飛了一通,回到土榖祠,酒已經(jīng)醒透了。”阿Q之所以“飄飄然”是因?yàn)樗裆蟿倮?,因?yàn)閯倮?,所以感到得意?/p>
然而,阿Q不但自愿“滿足”看客,而且很重視他們的反應(yīng),就如阿Q與小D的“龍虎斗”,最終“似乎并無勝敗,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滿足,都沒有發(fā)什么議論,而阿Q卻仍然沒有人來叫他做短工?!笨纯褪欠瘛皾M足”我們不知道,但這個“滿足”后來演變?yōu)椤捌圬?fù)人者”與“被欺負(fù)者”都要感到滿足。
盡管阿Q甘愿做示眾的材料,但仍然要保存自己的面子,閑人故意提起他的癩頭瘡,跟他打起來:“閑人還不完,只撩他,于是終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地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xiàn)在的世界真不象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地走了?!本退惆自認(rèn)蟲豸,仍然遭打“閑人也并不放,仍舊在就近什么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地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也不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閑人與阿Q雙方都“心滿意足”,表示大家扯平,阿Q我也沒輸,看客也滿足。
最后敘述阿Q上刑場,更是把看客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最淋漓盡致的一段。
“阿Q被抬上了一輛沒有蓬的車……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卻在路旁的人叢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吳媽……阿Q忽然很羞愧自己沒志氣:竟沒有唱幾句戲?!嗈D(zhuǎn)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并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的看著兵們背上的洋炮。”
這一刻阿Q感受到看客們的可怕,他們的眼神就像他四年前來未莊時,在山腳遇到的一只餓狼一樣,又鈍又鋒利。游街途中看見吳媽,但原來吳媽不是來送他的,而是來看洋炮,連看客吳媽對阿Q也如此冷漠。
“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jù);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里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p>
臨死的阿Q還希望滿足看客看戲的心態(tài),想唱戲但手腳被綁,最終也沒有唱,他們覺得白跟了一場,所以“多半不滿足”,而且看客已成為專業(yè)的看客,他們認(rèn)為槍斃并無殺頭般好看!阿Q在未莊始終是一個小丑的角色。
參考文獻(xiàn):
[1]魯迅.吶喊[M].雅苑出版社出版,1992.10.
[2]吳中杰.吳中杰評點(diǎn)魯迅小說[M].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