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美文引路
春池洗硯
向一位篆刻名家求了一枚閑章:春池洗硯。朋友見了就問,此句何來?我說,與蘇東坡有點關系。
前不久在眉山三蘇祠轉(zhuǎn)悠,見蘇東坡書房“快雨亭”外有一環(huán)形小水池,是蘇軾清洗硯臺的地方。因為池水呈烏黑色,當?shù)乩习傩战心?。水其實也是清的,因為地處僻靜的角落,有修竹隱天蔽日,陽光照射不到,所以池水暗淡。想象著先生筆寫下千古文章,墨染一泓池水的情景,“洗硯”二字便深刻腦海。
但凡古代文化名人紀念地,大都有這樣一個池子,以顯文墨遺存。陶淵明做過官的安徽樅陽縣城,就有他的洗墨池,四川江油市青蓮鎮(zhèn),也有李白洗墨池。王羲之的墨池更氣派更寬大,大概是要與書圣的身份相匹配。書圣還沒成“圣”的時候,十分景仰東漢書法家張芝,其時張芝已經(jīng)成圣了——草圣,王羲之就效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終成一代宗師。古時池子底部沒有防滲層,池水或多或少會滲漏出去。如蘇東坡洗硯池的水,就滲漏到了不遠處的荷塘,在蘇軾、蘇轍兄弟雙雙考取進士的那一天,塘里突然盛開了許多并蒂蓮,于是就有了“瑞蓮兆科甲”的傳說,荷花也就成了著名的“蘇池瑞蓮”。今天,即將中考高考的學生,也還會到池塘祭拜祈禱,以求沾染一點先賢靈光。
朋友說,這是洗硯,那春池何解?我說,古人對春池情有獨鐘呢。白居易云“春池岸古春流新”,韋應物云“疏松映嵐晚,春池含苔綠”,張籍云“采茶尋遠澗,斗鴨向春池”。春水微微蕩漾,春風微微吹拂,春陽也釋放出微微暖意,在這樣的氛圍里,曲身掬水洗硯應該是很愜意的事情,還可以看“洗硯魚吞墨”,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看“紅杏枝頭春意鬧”。更為喜人的是,雖然沒有“風乍起”,但也可以人為地“攪動一池春水”,讓墨色在池水里稀釋,化開成濃淡相宜的線條、靈動飄逸的墨暈,有天然的水墨之趣、丹青之趣。墨香與花香混合,墨色與春色交融。如此好情景,豈不寵辱皆忘,夫復何求哉。
洗硯,當然還要洗筆,洗去殘存于筆頭的墨汁,不要讓墨給凝固了。這本是尋常之事,但有人卻挖掘出不尋常的意蘊來。米芾是宋代著名書法家和文學家,也是一清官廉吏。在出任江蘇漣水縣知縣時,再三叮囑下人:“凡公之物,不論貴賤,一律留下,不得帶走?!币淮?,米芾發(fā)現(xiàn)自己的毛筆沾有公家的墨汁,便令人把硯臺、毛筆洗干凈后方可帶離縣衙。米芾作為書法大家,自然知道書寫后該把硯臺和筆清洗干凈,這是必修之日課,是對文房四寶的珍愛,對文化的敬畏,與清廉似乎沒有多大關系,這或許是后人演繹出來的故事。
早年讀過一篇古文《墨池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者曾鞏所作。曾鞏于慶歷八年秋專程到臨川憑吊仰慕已久的王羲之。地方官員慕其名,請他為“晉王右軍墨池”作記。他就根據(jù)王羲之逸事,遵命寫下這篇名作。然而,曾鞏并沒有“記”墨池,而是借機論述學問之道和為人之道。其中一句話對我影響至深:“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如何哉?!币馑际钦f,一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會受到后人尊重,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其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風范,對于后世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
說到德行和風范,就覺得古人洗硯不是一個孤立的行為,同時也在洗心,洗去心中的雜質(zhì)。
今天,除了搞書法和畫國畫的人,一般都不用毛筆,即使要用,也很少自己磨墨,買一瓶墨汁就可以了。硯臺被束之高閣,成觀賞品收藏品了。墨香也隨之散去,散去的或許還有文明傳統(tǒng)、文人情懷和高韻雅致。我想,在全民收藏熱度不減的當下,是不是可以收藏一方硯臺呢?收藏一點盎然古意,也收藏磨墨和洗硯帶給人的格調(diào)與精神。
是的,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方硯臺,磨礪品行心志,磨濃思想情愫;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池春水,洗滌出干干凈凈的人生。
(作者何永康,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2月13日)
亮點借鑒
1.放收自如,形散神聚。開篇寫“春池洗硯”的來歷,總說“與蘇東坡有點關系”后便放開筆墨娓娓道來。由蘇東坡書房“快雨亭”外的墨池說到陶淵明、李白、王羲之的墨池,還一筆帶出草圣張芝,道出“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這一典故,用墨頗為灑脫;引用“瑞蓮兆科甲”的傳說以添文趣;一句“今天……”由古及今,巧妙“收”于“洗硯”二字,盡顯形散神聚的特點。下文述說取“春池”二字之因,也是將筆墨放開,先引用白居易等多位詩人的名句、米芾的清廉逸事,再簡述曾鞏寫《墨池記》的經(jīng)過,筆墨看似很散,但曾鞏對“我”影響至深的一句話立即“收”住文脈,行文轉(zhuǎn)而闡述“德行和風范”。
2.層進開拓,拾級登臨。由“洗硯”到“春池”,屬于感性描述;第五段由詩意描述轉(zhuǎn)為夾敘夾議,由米芾逸事點出做人“清廉”,立意進入精神層面;第六段增加議論筆墨,亮出文旨“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為人之道”,立意又深了一層;第七段運用拈連修辭,由外而內(nèi)挖掘“洗”字的內(nèi)蘊,帶領讀者登上做人的“品行高地”。
3.收尾點化,打造“豹尾”。文章由一方硯臺的命名說起,結(jié)尾開辟出為人境界,格調(diào)闊大高遠;結(jié)尾暗應開篇——始于“我”之收藏硯臺,收于提倡人人收藏硯臺,由“我”及人,升華立意。
佳作亮相
望月思
◎吳 儀
夜,深了。月光灑下,籠罩著整個世界,城鎮(zhèn)丟掉了白天的嘈雜喧鬧,霎時化為童話故事中唯美的“月光之城”。又是一年中秋時,一家人在客廳里說說笑笑,外面的月也越發(fā)惹人愛。望著窗外那明朗的月,我的思緒開始漫天飄散……
走進古詩詞豐富多彩的月的世界,我當然會想起摹狀月形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當然會想起形容月之光影的詩句——“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當然會想起寄托于月的真情——“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今夜,我更喜歡想起古代詩人由月而引發(fā)的人生思考:“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我想,一年又一年,月雖與太陽一同為世界帶來光明(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陽光的結(jié)果),但月沒有太陽那樣高調(diào),它總在人們安然入睡后,用自己柔和朦朧的光照亮晚歸者回家的路,總是那樣的悄無聲息。
我想,月也不像太陽那樣幸運,它每個月只有一天能將最飽滿、最圓潤的一面展現(xiàn)給自己守衛(wèi)著的子民。有時正巧趕上陰雨天,烏云密布,擋在了月的面前,像一塊碩大的黑布,把月亮微弱的光芒包裹起來。月盼了一個月才盼到的一天眼看就要過去,但月亮回答:不!我要努力!
或許在月看來,那塊黑布就是舞臺上的幕布,自己是幕布后萬眾矚目的主角;或許在月看來,那烏云是自己的崇拜者,想近距離欣賞偶像的風姿罷了;或許在月看來,那烏云扮演的是話劇中的小角色,觀眾們正在大地上向舞臺張望,欣賞著自己與烏云的合作……
月在等待,在努力。終于,它出場的時刻到了。一束月光從云層的縫隙中穿透出來,緩緩地,一點一點地從云層后面羞澀地走了出來,大街小巷頓時又灑滿夢幻般的月光。
我又想,比起月,我們的生活溫馨歡樂,總有親人、朋友陪伴左右;比起月要排除烏云的阻礙,我們有時面對的只能說是些小困擾。比起月,我們有太多的優(yōu)勢,但是我們有月那樣的堅強、有月那樣的樂觀嗎?
當我們抱怨命運不公時,不如抬頭看看那樂觀的月;當我們在困難面前退縮時,不如閉上眼睛想想那勇敢戰(zhàn)勝烏云的月;當我們心情煩躁時,不如凝神讀讀月,品味“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詩句所展現(xiàn)出的人文情懷。
(江蘇如東中學)
點評
小作者由三個“當然會想起”引出眾多古詩詞名句,放開筆墨,以一句“我更喜歡想起”收住,指向題眼“思”。第一個“我想”贊美月之和善低調(diào),第二個“我想”進了一層,致敬月之堅強;“我又想”更進一層,由月及人,借物反思,體現(xiàn)出層進開拓的結(jié)構特色。結(jié)尾運用排比句呼應開篇之“思緒開始漫天飄散”,聚焦“人文情懷”,堪稱給人激勵和鼓舞的“豹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