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1960 年新潟大地震,建筑盡管倒下,卻整體完好
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地方,是地震多發(fā)國。日本歷史上發(fā)生過許多震級大的地震,如讓日本損失最大的震災——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它讓半個東京化成一片瓦礫。那一次地震的震級比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的震級要小,造成的人員傷亡卻很大。雖然這和震中的位置有關,但除此之外,兩相對比會發(fā)現(xiàn),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天日本建筑的抗震能力很強。
盡管經(jīng)受了9.0級的強烈地震,但日本災區(qū)大部分高層建筑沒有倒塌。我的一位朋友當時在東京,地震中他從窗口向外望去,面前的兩座大樓竟在巨大的震蕩中如同跳舞一樣搖擺,以至于第一座樓扭向一邊的時候,居然可以直接看到第二座樓——這兩座樓原本是一前一后的,根本無法透過第一座樓看到第二座??墒牵卣疬^后,這兩座樓依然完好無損。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彭碧波主任向我描述同時遭到地震和海嘯襲擊的大船渡市時,講述他親眼看到許多原來在海邊的別墅被海浪托舉到內(nèi)陸,平移數(shù)百米,依然完好無損,里面的人也得以幸存。這也正與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房子在水面上漂浮的鏡頭相符。
這兩種建筑,正代表日本建筑設計師在長時間和地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兩種設計思路。
第一種思路,被廣泛用于高層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即所謂“堡壘型”設計。這種建筑的設計原則是“震不倒”,無論是使用稀土鋼建筑材料,還是在樓層下安裝緩沖裝置,都是為了保證建筑在地震時有效抵御地震波的襲擊。這也是日本防震設計的主流做法。盡管這樣做在建筑成本上會有所增加,但從抗震效果看,這樣的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第二種思路,則是家庭住宅常用的設計,即所謂“狗窩型”設計?!肮犯C型”聽起來不雅,實際上卻頗為貼切。這種采用木板釘合的房子,完全連成一個整體,房體薄而輕,酷似動畫片中布魯托狗的家。在地震的時候,這樣的房子很容易發(fā)生位移,甚至翻覆,無論怎樣,卻始終能保持其完整性,因此很少出現(xiàn)房子塌了砸死人的現(xiàn)象。這種房子,雖然居住時多少會有冬冷夏熱的弊病,但在不需要增加多少資金的情況下,可以保障房屋主人的生命安全。
一剛一柔,都是實用的手段??梢哉f是地震這個“老師”,用一次次血的教訓,給日本的建筑設計師提供了設計靈感。其實,地震教給日本建筑設計師的,遠不止這些。
(墨花香摘自新浪網(wǎng)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