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在明朝的歷史上,解縉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解縉是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曾經是老板的得力助手,他不僅才華橫溢,是個名副其實的大才子,而且盡心輔佐皇帝,毫無二心,最關鍵的是,解縉這個人很有鋒芒。
解縉自幼就是個穎敏絕倫的孩子,5歲時讀書成誦,7歲時賦詩有老成之語,10歲時日讀數(shù)千言而不忘,12歲時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明洪武二十年(1387)解縉在家鄉(xiāng)江西參加全省的考試(稱為“鄉(xiāng)試”),名列榜首(稱為“解元”)。
解縉剛進入仕途當官時,明太祖朱元璋就很欣賞他的才華,常命他侍奉左右。朱元璋冠冕堂皇地對解縉說:“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币馑季褪钦f,我們名義上是老板和員工的關系,實際上情同父子。既然老板就這么說了,既然朱元璋叫他提意見,解縉果然就大冒傻氣地上萬言書,當仁不讓地歷數(shù)朱元璋政令的許多不是,希望國家的政令要穩(wěn)定,刑罰要簡省,要整理經史,制定禮樂,表彰賢士,崇祀先哲,禁絕娼優(yōu),易置寺閹,薄賦斂,減德役,焚經咒,絕鬼巫,裁冗員,節(jié)流開源,以蘇民困。
隨后,解縉又給明太祖朱元璋上書,說是朝廷用人當擇賢者,授職當最德才,應改革時弊,鼓勵農耕,實施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免去苛捐雜稅,使民休養(yǎng)生息,要尚武以固邊防,崇文以延人才,治罪不株連妻子,捶楚不加于屬官。朱元璋看了解縉的建議,連連稱贊他有安邦濟世之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不久,解縉又獻《太平十策》,再次陳述自己的政治見解,惹得朱元璋老大不高興。
但是,解縉卻不知道收斂,他依然忘乎所以地指責兵部僚屬玩忽職守。兵部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身為皇帝的朱元璋責備解縉,并貶他為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韓國公李善長因罪被太祖處死,解縉代替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他又代御史上疏,揭發(fā)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處罰,對此懷恨在心。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yǎng),鋒芒太露,必須修身養(yǎng)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對象。于是,朱元璋召解縉的父親進京,讓他把解縉帶回家先休養(yǎng)十年,再出來做官也不遲。解縉只好隨父回歸老家。
在老家閑居了8年后,明太祖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吊喪。袁泰乘機攻擊解縉,解縉被貶。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解縉說了不少好話,這樣,解縉才在明建文四年(1402)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明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為翰林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和《列女傳》。這時,明成祖對解縉很信任,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边@是解縉仕途最得意之時,當時皇帝的命令,都是他寫的。
由于解縉從小就是神童,這類年幼就名噪全國的人,骨子里的才氣放逸和桀驁不遜,是別人無法接近和比肩的。不過,這種人有一點不好,如果他的品性不加自修,很容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以,他的下場就不會太好?!皦ι咸J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边@是解縉寫給當時社會上的那些文人的對子,諷刺他們不學無術,這樣的對子是任何文人都不愿意聽的。
其實想想也是,人家文人有沒有真才實學,與你解縉何干?你解縉一肚子學問又能怎么樣?瞅準機會一定給你來點顏色看看,讓你看別人都丑,看不見自己的丑。當時,曾經一個權臣依仗自己的權勢,想給解縉一個教訓,就出了上聯(lián)難為解縉:“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解縉一點也沒給人家面子,上來就是:“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老畜生”在解縉面前的確出丑了,但是,“老畜生”卻恨解縉一輩子,不陷害他陷害誰?要說起來,解縉是個美的追求者,他寫有這樣的對聯(lián):“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敝C音、立意、意境都是美的,可是,解縉的這種意境是那些世俗小人無法理解的。
面對當時那些文人、權勢和世俗,解縉勇敢地堅持著自己的立場,進行口誅筆伐,他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華,后人提起《永樂大典》,就不能不說起解縉的功績,然而,對于解縉的才氣逼人而造成的人生悲劇,也讓人悲嘆。
解縉歷經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朝。朱元璋因解縉的才氣過人而重用他,后來因抗旨敢言被罷官,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重新啟用解縉,解縉不喜歡建文帝統(tǒng)治下的明朝,因為建文帝生性懦弱,不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有心計,所以,在朱棣推翻建文帝的爭奪皇位的戰(zhàn)斗中,解縉幫了朱棣一回。
明永樂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召解縉入宮,商議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卻反對,朱棣很不高興。最后,明成祖只好同意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次子高煦為漢王,并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高煦深恨解縉。高煦有戰(zhàn)功,又深得朱棣寵愛,解縉勸明成祖不要過于寵愛朱高煦,朱棣認為這是離間他們的父子關系,對解縉很有意見。明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獨不給解縉。大臣邱福將朝廷機密泄露,高煦卻趁機嫁禍于解縉,解縉被貶到外地。
明永樂八年(1410),解縉入京奏事,正好明成祖北征未歸,只好覲見太子高熾。朱高煦又乘機說解縉私見太子后而去,明成祖為此震怒。這時,解縉見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明成祖更加惱怒,詔令將解縉逮捕入獄。解縉在獄中受盡嚴刑拷打,并株連多人。
明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的一天,朱棣要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紀綱把監(jiān)獄的囚犯名單給他看看,一下看到“解縉”的名字,就說了句:“解縉還在嗎?”這就等于死刑判決書。紀綱回到獄中,將解縉用酒灌醉,扒光衣裳,扔到雪地里,活活凍死了。那時,解縉才47歲。
解縉被害后,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被流放到了遼東。直到明英宗正統(tǒng)元年(1436)八月,才赦還所抄家產。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朝廷才為解縉平反,贈朝議大夫,謚號“文毅”。
解縉雖然才華橫溢,對做人的哲學、官場關系學和皇帝心理學一竅不通,所以,他處處遭人嫉恨。這是造成他的悲劇的主要原因。
當初,朱元璋叫解縉直諫,解縉就沒想想,天子有幾個是聞過則喜的?明知朱元璋喜怒無常,濫殺忠良,解縉卻偏要去顯愚忠,觸犯他,這不是找死嗎?解縉做了《永樂大典》的總編,老老實實編書就行了,他偏要介入最高層的權力斗爭,終于被陷害入獄。胳膊擰不過大腿,這是真理,如果胳膊非要和大腿較量,那就是不識時務。
而且,解縉不明白,得罪了誰都別得罪小人,小人只認自己和利益,不認道理。面對解縉的嘲弄和毫不留情的攻擊,當時的權臣和小人對他既恨又怕,所以,解縉被陷害而死就不足為奇了。
后人贊揚解縉的鋒芒畢露,但是,又有幾個人真正是鋒芒畢露的?表面贊揚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更多的人不想自己被雪埋起來死掉,即使那樣很另類,所以,更多的人只是贊揚解縉的鋒芒畢露,卻不會像解縉那樣鋒芒畢露地去做事。
人是可以有鋒芒的,但是,很多時候不能鋒芒太露了,否則,常常會刺傷自己。
解縉在面對世事的不公和邪氣的時候,如果他不是一味地鋒芒畢露,如果他能做到既要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懂得策略、懂得保護自己,那么,解縉就不僅能更好地去做事,還會讓自己不受傷害,得到理想的結果。
在很多時候,人是需要收斂一些的。低調,不張揚,踏實做事,敦厚做人,保護好自己,遇事講究一些策略,既把事情做好,也不莽撞地讓自己受傷,也未嘗不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當然,該站出來的時候還是一定要有勇氣地站出來,擔當是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