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薇
語文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學生鮮明的個性和鮮活的思想,這樣的教學理念不但體現(xiàn)出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特點,而且是對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需要的升華。但是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完成閱讀理解試題的解答,僅僅是為了考試;或者讓學生漫無目的地進行閱讀,這樣放牧式的自由閱讀方式,也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不能加深學生的閱讀深度。
一、自我感悟,使學生知其然
閱讀是基于自我理解和自我感知的,要想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就必須使學生多閱讀文本,多理解和感知文本,從而讓閱讀的內容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交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因此,在閱讀前要讓學生好好地了解文本的作者,了解其內心世界,作品寫作的背景等,從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我投射,帶著好奇心和閱讀興趣走進作品。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提高學生的深度閱讀能力。
基于自我感悟的閱讀方式,給了學生和作者進行對話的機會,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和初衷。例如,在學習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掌握了魯迅所說的“祝?!钡恼嬲饬x,教師還可以給他們推薦一些魯迅的其他作品,比如《離婚》《幸福的家庭》等,學生在讀過了具有相同社會背景的作品后,就可以充分了解封建社會中的農民和知識分子過著怎樣的悲慘生活,他們在生活中遭受的封建勢力的壓迫和迫害是當代人無法想象的,理解魯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完全體會到魯迅先生寫作的目的。另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找出祥林嫂的慘死和“祝?!敝g存在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像祥林嫂那樣的窮苦百姓不能得到“祝福”?為什么得到“祝福”的祥林嫂類的窮苦大眾必然要面對死亡?學生通過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就能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表達出的意義,就能夠不斷深入地發(fā)現(xiàn)問題,就能夠提高自己的深度閱讀能力。
二、品鑒轉化,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如果學生的閱讀過程是品茶悟道的過程,則品味和頓悟就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認真和深入地閱讀文本材料,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品鑒和轉化后,就可以從中體會到所以然,就可以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文本的精彩之處,就可以讓學生在多元的對話中感悟到其中的精妙之處。品鑒與轉化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直到學生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和認知的深度。
例如,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的時候,讓學生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并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品鑒與欣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如果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品鑒燭之武的品質和性格,就可以探究出燭之武能退秦師的必然性,這就能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更深一層。學生對本文的品鑒,對燭之武性格的品鑒,對燭之武生平的了解,使學生能夠了解到燭之武不但非常勇敢,而且非常愛他的國家,否則面對強大的秦國,燭之武是不敢獨身前往秦國當說客的,而且能夠僅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燭之武,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左傳》中的《晉公子重耳之亡》,讓學生體會到晉文公重耳的艱辛與不易,進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燭之武能退秦師絕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下了很多功夫,經歷了千辛萬苦的磨難后,才獲得了成功。通過了解燭之武成功的必然,進而了解經歷過十九年的顛沛流離生活的晉文公重耳是怎樣在鄭、衛(wèi)、曹的侮辱中成為春秋霸主的。深入閱讀基礎上的品鑒轉化,使學生在深層理解的基礎上得到了更多的閱讀體驗和感知。
三、共鳴升華,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
學生閱讀的過程就是對文本內容產生共鳴和深入感受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個體的精神洗禮,可以使學生的靈魂得到升華,可以使學生獲得不同的深度體驗與感悟,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學以致用。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產生的共鳴,讓他們多進行自我審視,多針對文本表達的主旨大意進行自我揣摩,從而使學生獲得的閱讀感知和文章中作者所表達出來的寫作意圖有機地融合到一起。
例如,在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真實地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可把學生的眼睛蒙上,并讓他們在教室內走幾圈,讓他們真正體會到眼睛看不見時前行的痛苦,體會到生活在黑暗中更會讓人產生不安與恐懼心理。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感知后,就可以讓他們閱讀文章中的這段文字:“每當我不高興的時候……我的壞情緒就不見了?!睆倪@段話中,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哭泣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贊美。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可讓他們對此展開自我評述,并通過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體會到另一番別樣的思維感知。
總之,要想培養(yǎng)高中生的深度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就必須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多給學生拓展和揣摩的機會,使學生產生新鮮的奇思妙想,獲得深層次的閱讀感悟,進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與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