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紅
摘? ?要?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必須正確理解與把握其中的情、理、法,盡量使三者協(xié)調(diào)一致。“情”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前提與鋪墊;“理”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基礎;“法”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底線和保障。三者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傷害事故的處理。
關鍵詞 學生傷害事故? 情? 理? 法
傷害事故是學校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傷害事故發(fā)生后,面對家長的詰難,學校管理者往往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雖然傷害事故糾紛最終都得到了解決,但效果差別很大。事實上,只有正確理解與把握傷害事故處理中的情、理、法,使三者協(xié)調(diào)一致,才能妥善處理傷害事故。
一、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中的“情”
傷害事故涉及學生、家長與學校多方的利益。學校與家庭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因而傷害事故有著“和平處理”的感情基礎。妥善處理傷害事故,首先必須正確分析與把握其中的“情”。此處之“情”,既指案件的實情,又指案件可能導致的輿情,還指感情。了解實情是正確處理傷害事故的前提,研判輿情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鋪墊,聯(lián)絡感情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保障。
1.全面了解實情
不管是與家長協(xié)商解決,還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學校管理者只有全面了解實情,才可能知己知彼,妥善處理傷害事故。
(1)了解案件實際情況。學校是否有過錯,是否要承擔責任,要承擔多大責任,了解這些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前提?;诖?,管理者必須了解案件實際情況。其一,實地調(diào)查案情。由于責任教師害怕承擔責任,在匯報案情時經(jīng)常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從而導致管理者對學校責任的誤判。因此,管理者必須做實地調(diào)查,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聽責任教師匯報案情。其二,全面了解案情。既要了解對學校有利的案件事實,也要了解對學校不利的案件事實。其三,關注案情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很可能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就決定了學校是否有過錯,是否要承擔侵權責任。
(2)全面了解學生情況。這有助于管理者對搜集到的案情作出正確的分析。例如,如果受傷害學生與被調(diào)查同學的關系較好,就要考慮其是否可能因同情受傷害學生而作對學校不利的陳述;如果受傷害學生與同學關系較差,就要考慮其是否可能因“厭惡”受傷害學生而“落井下石”,作對受傷害學生不利的陳述。
(3)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它包括家庭教育情況、父母的職業(yè)及性格等。了解學生家庭教育情況,有助于將其家庭教育背景與事故中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印證;了解其父母的職業(yè)與性格,有助于管理者在談判中對癥下藥,采取有效對策。如果學生家長素養(yǎng)較高、通情達理,且性格溫和,談判就可能相對輕松。如果學生家長素養(yǎng)較低、脾氣暴躁,管理者就需要針對其性格采取適當?shù)恼勁胁呗浴?/p>
2.認真研判輿情
傷害事故發(fā)生,不管事故大小,都會產(chǎn)生輿情。輕微的傷害事故,如果對輿情研判不當,也有可能引發(fā)輿情危機。
(1)要研判案件本身導致的輿情。網(wǎng)絡媒體不夠發(fā)達的時代,處置突發(fā)事件的“黃金時間”是24小時。針對新興媒體特別是微博興起、滲透并深刻參與到突發(fā)事件的全過程這一輿情發(fā)展趨勢,人民網(wǎng)輿情監(jiān)測室提出了“黃金4小時媒體”概念[1]。這就意味著,學校管理者必須在事故發(fā)生后4小時內(nèi)認真研判傷害事故發(fā)生后學生的反應、社會輿論的反應、網(wǎng)絡自媒體的反應等,并采取正確應對措施。
2.研判輿情要關注學校的特殊情形。例如,學校近期是否有連續(xù)事故發(fā)生。不管事故大小,連續(xù)事故均有可能引發(fā)輿情危機。再如,學校是否經(jīng)常受到媒體的關注。不管正面效應,還是負面效應,如果學校經(jīng)常受到媒體關注,傷害事故的發(fā)生有可能第一時間進入媒體的視野,引發(fā)輿情危機。
(3)研判輿情還要研判特殊時期情勢。敏感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國家層面強調(diào)社會的穩(wěn)定,對各級政府的輿情應對要求相對較高;受傷害學生家長也經(jīng)常會抓住這一時機使自己的訴求得到最大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校管理者忽視研判特殊時期的輿情,就有可能在事故處理中陷入被動,無奈地妥協(xié),導致學校利益受損,也導致今后處理類似事故的尷尬。
3.精心聯(lián)絡感情
學校與受傷害學生及家長不應是敵對關系,在事故處理后還是要形成合力,共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從這個角度看,學校管理者如果能夠精心聯(lián)絡感情,就有可能為后期的談判奠定良好的基礎。精心聯(lián)絡感情,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接待學生家長要熱情。事故發(fā)生后,家長怒氣沖沖地來學校興師問罪,如果校方冷眼相對,就容易激化矛盾。反之,管理者對家長禮貌相待,就有可能緩和家長的憤怒心情。
(2)對受害學生要同情。面對悲痛甚至惱怒的家長,如果管理者公事公辦,言語不當,就可能火上澆油,導致事態(tài)惡化。反之,如果管理者表現(xiàn)出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深切同情,就便于從心理上接近他們。
(3)傾聽談話要專情。認真、專心傾聽對方說話,不但是對對方的尊重,而且會使對方感到傾聽方對案件的重視。如果管理者在傾聽談話時心不在焉,一會兒接電話,一會兒看手機,就有可能使家長不滿意。
(4)參與談判求同情。家長有自己的訴求,學校也有自己的困難。作為學校管理者,既要表示對事故處理的誠意和足夠重視,也要有技巧地表明學校的困難,盡量爭取家長的同情。
(5)表明態(tài)度要量情。雖然聯(lián)絡感情是妥善處理傷害事故的基礎,但管理者表明態(tài)度時一定要量情而定,切忌擅自表態(tài),切勿把話說足。
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中的“理”
處理學生傷害事故,要以“情”為前提,但“理”是處理傷害事故的基礎。理,是指物質(zhì)本身的紋路、層次,客觀事物本身的次序;也有“事物的規(guī)律、是非得失的標準”等含義。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中之“理”,既指生活道理,又指哲理,還指理性。
1.闡述生活道理,取得受害人及家屬的諒解
對受傷害學生及家長而言,我們不能要求其必須知法,和其講法律道理。但是最基本的生活道理,家長和學生還是知道的,而且一般是愿意遵守的。從理與法的關系看,法律一般來自于生活道理,特別是民事法律,本身就來源于民事生活實踐。因此,處理傷害事故,管理者要多向家長闡述生活道理,取得受害人及家屬的諒解,從而為妥善處理傷害事故鋪平道路。闡述生活道理時,可以考慮如下因素。
(1)學校教育教學與安全任務的繁重。學校的第一要務是教育教學。一個班少則四五十個學生,多則七八十個學生,教師既要完成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還要照顧學生的安全,任務繁重。
(2)學校辦學的不易??梢越Y合案件發(fā)生的特殊情境、學校的特殊環(huán)境,向家長巧妙地闡述學校辦學的不易。
(3)學校教師的任勞任怨。雖然條件很艱苦,周邊環(huán)境不夠好,學校教育教學任務繁重,但教師還是任勞任怨,想盡心盡力把學生照看好,把學生培養(yǎng)成棟梁之材。從淺顯易懂的生活道理出發(fā),可以拉近學校與家長的距離,取得受害人及家屬的諒解。
2.學會換位思考,尋找對話平臺
在傷害事故處理過程中,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學校和家長各自站在自己立場上考慮問題,根本不去顧忌對方的感受,結果家長認為學校是在推卸責任,而學校認為家長是在胡攪蠻纏。如果學校管理者和家長能夠換位思考,就可能彼此讓步,找到對話的平臺。換位思考,就是轉(zhuǎn)換角度,站在對方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學校管理者在處理傷害事故時要善于換位思考,做到“摸情況、不片面”“談意見、不偏頗”“下結論、不武斷”[2]。所謂“摸情況、不片面”,是指要全面、客觀地了解事故情形,了解對學校有利和不利的各種事實。所謂“談意見、不偏頗”,是指對事故的看法不是完全站在學校立場,而是站在雙方的立場上闡述意見。所謂“下結論、不武斷”,是指對于有無責任、責任大小作出判斷時要有根有據(jù),而不是主觀臆斷。在家長情緒激動,說過頭話、做過頭事,表現(xiàn)得不友好時,學校管理者要換位思考,給予充分的理解,在合理的尺度內(nèi)允許他們發(fā)泄不滿,緩解痛楚[3]。學校管理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為家長換位思考營造氛圍。
3.讓第三方介入,促使問題理性解決
傷害事故處理過程中,有時是由于家長情緒過于激動,有時是由于家長漫天要價,有時是由于學校處置不當,家校雙方無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判。這時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可以使雙方冷靜下來,促使問題得到理性解決。常見的第三方力量有家長委員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公安機關、居民委員會與村民委員會等。這些力量各有其優(yōu)勢,家長委員會成員結構合理、容易取得家長信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熟悉相關教育法規(guī),具有專業(yè)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公安部門在老百姓心目中可能更具權威性;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人員熟悉基層工作,可能更接地氣。實踐中,有些學校嘗試成立突發(fā)事件協(xié)調(diào)委員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三、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中的“法”
1.履行義務減少責任
傷害事故發(fā)生后,并不是說馬上就要進入談判階段。從保護學生角度出發(fā),法律制度為學校管理者規(guī)定了很多的義務。只有盡到這些義務,學校的事故責任才有可能降到最低。根據(jù)《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規(guī)定,事故發(fā)生后,“學校應當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并應當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jiān)護人;有條件的,應當采取緊急救援等方式救助”(第十五條)?!鞍l(fā)生學生傷害事故,情形嚴重的,學校應當及時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報告;屬于重大傷亡事故的,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guī)定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保ǖ谑鶙l)按照第十五條的規(guī)定,學校要盡到及時救助受傷害學生的義務和及時告知監(jiān)護人的義務,否則,會構成傷害事故中的過錯,要承擔民事責任。按照第十六條的規(guī)定,學校如果沒有盡到及時報告義務,可能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
2.明確責任守住底線
傷害事故的發(fā)生肯定不是學校與家長希望的,但是在處理傷害事故時,有些學校管理者不明確學校有無法律責任和責任大小,憑感覺處理事故,結果導致被動。
在處理傷害事故時,學校管理者必須明確學校在事故中有無責任和責任大小,在談判中守住底線,使談判結果大體與法律規(guī)定一致。如果管理者對法律責任不清、盲目談判,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例如,不是根據(jù)法律,而是根據(jù)談判水平把事情“抹平”,一事一議,很可能導致案情反復,不同傷害事故的家長相互攀比,不斷提高賠償要求。有些傷害事故學校明顯是有責任的,但是管理者推卸責任,結果導致談判破裂。有些傷害事故學校是沒有責任的,但是出于穩(wěn)定的考慮盲目承擔責任,結果導致家長的欲求膨脹,為處理傷害事故帶來被動。如果家長無理取鬧、嚴重沖擊學校教學秩序時,管理者要立場堅定。對案件的處理可以談,但不能遷就,更不能縱容受害人及家屬的無理要求。
3.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
處理傷害事故的方式有很多,各有利弊,學校管理者要了解各種法律手段的優(yōu)點和不足,慎重選擇。一般來說,處理傷害事故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diào)解、訴訟。和解是一種最為便捷、經(jīng)濟的方式,其優(yōu)勢在于雙方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事故知道的人少,負面影響最小。調(diào)解的優(yōu)勢在于第三方介入,有利于促使當事人理性地處理事故糾紛。學校管理者,要審時度勢,選擇家長委員會、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作為傷害事故的調(diào)解人。訴訟的效力最強,是解決傷害事故糾紛的最終手段,但是訴訟方式費時耗力,而且負面影響會比較大。
綜上,“情”是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的前提與鋪墊,全面了解實情能為正確處理傷害事故提供良好的基礎,認真研判輿情可以為妥善處理傷害事故提供和諧的環(huán)境,加強感情聯(lián)絡可以為妥善處理傷害事故提供保障?!袄怼笔峭咨铺幚韺W生傷害事故的基礎,闡述生活道理能夠使家長了解學校的艱難,對學校給予同情,換位思考能夠為談判提供對話平臺,促成事故的和平解決,第三方介入能夠使激動的雙方冷靜下來、理性地處理事故?!胺ā笔峭咨铺幚韺W生傷害事故的底線和保障,學校要在妥善處理情、理的基礎上,履行義務,明確責任,守住底線,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學校管理者要正確把握傷害事故處理中的情、理、法,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育教學管理。
參考文獻
[1] 快速反應,把握輿情處理“黃金時間”[EB/OL].[2018-11-0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e23f60101a148.html.
[2]陳實.“換位思考”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方法[N].南方日報,2013-11-01(AC02).
[3] 陳立武.突發(fā)事件處理六原則[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6(11).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