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洋
作為一座具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積淀的古城,蘇州以她沉甸甸的文化氣息延遞給一代又一代蘇州人。美食、建筑、技藝、風俗……這個城市的每一種文化都值得我們細細體味和用心傳承,每一寸土地都蘊含著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接受特色地域文化的熏陶,筆者設計了一節(jié)以“蘇芡(即蘇州雞頭米)”為研究對象的具有濃濃蘇州地方風情的美食體驗活動課。
在浩瀚的蘇州文化生活宇宙里,如何找準課程開發(fā)的資源結合點至關重要。在客觀分析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時,我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知識水平為本,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為突破口,以面向生活經(jīng)驗、發(fā)展學生能力為原則,選擇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接觸到的“雞頭米”作為研究對象。學校師生的資源優(yōu)勢降低了課程實施的坡度,美食的誘惑更是大大增加了活動開展的參與度。
學生在面對“雞頭米”這一選題時,頭腦中的風暴立刻席卷而來,短短幾分鐘,他們就列出了一長串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并在討論中不斷深化活動主題,完善活動內容。圍繞這一研究主題的思維導圖也應運而生。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貼合學情,學生熱衷的選題中,每個學生都是閃閃發(fā)光的。
為了迎合學生們飽滿的研究熱情,我把這節(jié)課定位為“體驗類”課程,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得對“雞頭米”這一蘇州傳統(tǒng)美食全方位的認識。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體驗課是指“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體認角色的過程,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研究對象的真切理解?!斌w驗的第一步自然是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親身經(jīng)歷與現(xiàn)場體驗的機會。
《蘇芡來哉——“一站式”地方美食體驗活動》一課中,學生們在信息篩選和整合后,很快自主選擇了“種植”、“加工”、 “制作”和“推廣”四個體驗場景,并根據(jù)自己的興趣與特長完成了分組。于是課堂也隨之化身為“體驗站”,讓學生“足不出室”就能獲得“一站式”的體驗。
在體驗過程中,學生們“自助下單”,拿起筆在任務單上勾選了自己需要的體驗道具。用ipad上網(wǎng)搜索雞頭米的生長環(huán)境、種植時令;用老虎鉗、金屬指甲等不同道具親手嘗試剝雞頭米 ;用棒冰機、烤箱制作發(fā)明雞頭米新吃法,將創(chuàng)意進行物化;用電腦撰寫食譜配料表,為蘇州雞頭米設計宣傳海報和廣告詞……“生態(tài)缸”、“廚師帽”、“體驗站logo”等小道具也為整節(jié)課增添了不少情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始終保持昂揚的狀態(tài)和熱情。
學生們使出十八般武藝,在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中,靈活將各種工具物盡其用,很好地詮釋了“體驗”的含義。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jīng)歷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chuàng)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p>
所謂 “角色”體驗,角色設置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在雞頭米的四個不同體驗站里,每個學生根據(jù)個性特征和愛好特長,還有進一步的細化分工。種植組有水質研究員、種植專業(yè)戶;加工組有“老虎鉗流水線”和“金屬指甲流水線”;制作組有廚師、試吃員;推廣組有設計師和廣告代言人……學生在不同角色崗位上,體驗角色特征,體驗工匠精神。
最為有趣的是,在這個“一站式”的“體驗站”里,四個小組之間并非彼此獨立,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于是,為了充分了解市場,每一組還專門設立了一名“交流大使”,用于考察其他組的活動進度,進行市場調研,從而更靈活地調節(jié)和改進自己小組的任務。
這些角色的設置使學生能充分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融會貫通自己各類學科知識和生活技巧,加深了學生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
精彩的課堂絕不僅僅是表面熱鬧的課堂,而是學生能有所思、有所得的課堂。在歡騰的體驗結束后 ,如何讓學生實現(xiàn)價值體認,獲得正向發(fā)展也是體驗類課程必須思考的問題。
老師在活動結束后不能草草收場,而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分享體驗和感受,根據(jù)活動過程中的細心觀察,對學生進行合理點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比如在加工組用不同工具剝雞頭米時,我?guī)退麄冇涗浟藭r間。匯報展示時,我告訴他們,手中那一小盒雞頭米,一共花費了3名“老虎鉗流水線”上的同學7分21秒的時間,由此可見雞頭米的來之不易。而同樣的時間,“金屬指甲流水線”的3名同學卻完成了整整兩盒,學生們因此也悟出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最后,我還給他們呈現(xiàn)了一則“不讓奶奶手疼,蘇州初中生發(fā)明雞頭米剝殼機獲得科技創(chuàng)新獎”的新聞視頻,讓學生學會感恩,利用所學知識反哺社會,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shù)娜恕?/p>
最后,基于地域文化的“課堂”要走向“課程”, 讓學生真正浸潤在優(yōu)秀地域文化的氛圍中,還需要老師具備課程開發(fā)的思維。只有打破學科和時空界限,將零散的課堂系統(tǒng)化、序列化,使活動內容具有遞進性和銜接性,活動主題向縱深發(fā)展,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才能在與“地域文化生活”的持續(xù)體驗互動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蘇州高新區(qū)敬恩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