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勇
摘 要:早期教育現代化產生的關鍵,許多學者已經做出了充分的論述。此文主要認為,早期教育現代化的產生是其“制度現代化”和科技現代化的“衍生物”。自然其產生的關鍵就在于制度和科技的需要,正是兩者的影響,使得中國早期教育逐漸向現代化漸變,為早期教育現代化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洋務;教育現代化;同文館;學堂
中國早期教育的現代化是伴隨西方的入侵而開始的,每一步都舉步維艱。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依然一步一步的突破傳統,初步形成了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框架。筆者認為早期教育的現代化是在早期“制度現代化”和“科技現代化”之下衍生出的附屬品,
一、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
鴉片戰(zhàn)爭之前的中國是一個保守而落后的封建君主專制的王朝,早在十六世紀西方各國就相繼發(fā)生資產階級革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經濟上依然是保守落后的小農經濟,教育上是封建文化,其內容無非“君君”“臣臣”等封建倫常觀念。人才選舉,其考試內容是傳統的倫常文化,培養(yǎng)了一批“高談論闊”而不懂時事的顢頇人才。
當兩種制度格格不入時,不管是先進的一方還是落后的一方,都視其對方為怪物。鴉片戰(zhàn)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逼迫中國一步一步的開啟了自己的早期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是“入侵-對抗”的一種“后發(fā)外生型”的現代化。但可悲的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既然沒有使中國開始去發(fā)展自己的現代化。
二、早期“制度現代化”的開啟
1.淺顯的總結——鴉片戰(zhàn)爭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英法聯軍直接侵入天朝上國的首都。此役將清朝最后一塊粉飾太平的樂土攻占,撕下了天朝上國的最后一塊遮羞布。此役過后,許多中國人及部分統治者才真正意識到中國的落后。當時我們的有識之士就認識到,清朝軍隊戰(zhàn)敗之原因就是因為武器不如人,所以要學習西方的武器,然后才能抵御外侮。于是人們想起了曾經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依據這個觀點,洋務派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開始了學習西方的戰(zhàn)艦、火器,養(yǎng)兵練兵之法。
2.“制度現代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清政府與英法先后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其最大不同點就是英法可以派使臣入駐北京。通過兩個條約的簽訂,西方國家的人員大量流入京師。這是中國外交的一個轉型,也是以前“天朝上國”所不允許的。
在北京各國公使及人員的增加情況下,突破了之前清朝的外交理念及其機構設置的格局。之前清政府的理藩院及禮部就是管理“外交”的,但這個“外交”主要指一些藩屬國,及其西藏和一些少數民族地區(qū)。與之相應的理念清朝是“天朝上國”,一種入貢體系。清朝要賞賜及冊封,以表示臣服清朝,以其為宗主國。理藩院和禮部就是執(zhí)行這種理念的機構,及其相關的“朝貢儀式”。
這種朝貢對于近代新的“外交秩序”是不能相容的,西方列強可謂“深受其害”。對于清朝來說各國使臣的入京,需要相關的機構與之接洽,需要與各國有事務的交涉,傳統的機構是不可取的。于是,在1861年1月20日(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十日),咸豐批準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它是根據貴族亦?等建議而設立的,其“總理衙門”的職責“查各國事件向由外省督撫奏報”,明確指出總理衙門是為與外國溝通以及了解外務的。
3.“制度現代化”衍生的產物——京師同文館
初總理衙門下設英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美國股,以及后來的海防股等。新機構的設立,尤其是晚晴這種情況。傳統和先進的兩種文化的對話,則“傳統”里需要引進有進的人才和文化?!爸贫痊F代化”是傳統制度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的轉變,是突破傳統的一種過程,總理衙門的建立就是這一過程。
新制度的建立需要相關的新人才,總理衙門建立就面臨這樣的困境,無才可用。當權派的亦?也認識到這種變化,他在同治皇帝的奏折里說道:“熟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欺蒙?!辈还苁菍χ贫热瞬诺目释埠?,還是對當時情形的感觸??偫硌瞄T的“制度現代化”是一場革新,就這樣“衍生”出了“早期教育現代化”。
總理衙門在其之下設立了京師同文館,聘請英人包騰爾任英語教習。京師同文館的課程培養(yǎng)按照中西結合的方式,兼具翻譯外文名著,偏向于為對外的交涉而學習語言。雖然京師同文館尚具有封建性,但已經開始向現代化邁進。同文館的應運而生,終成為了“制度現代化”“衍生”的產物。
三、“早期科技現代化”的開啟——以軍工業(yè)為例
1.“早期科技局”的成立
前面討論過“總理衙門”的設立,標志著洋務運動的開啟。以亦?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紛紛建立各種具有現代化的“科技局”。首先打響第一戰(zhàn)的是1861曾國藩在安徽建立的安慶內軍械所,后改為金陵制造局,是晚清洋務派最早建立的第一所“科技局”。還有李鴻章建立的江南制造總局和左宗棠建立的福州船政局最為出名。這些軍工廠的建立,為中國近代“科技現代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2.對“科技局”人才的認識
“科技局”的建立和制度的建立同樣也是面臨著同樣的一個問題人才,科技局初期主要是通過聘請外國人才,這種聘請有著重大的弊端。首先,花費過重,其代價高昂。前次,核心技術掌握外國人的手里,不一定忠誠效力,有偷奸耍滑者,有專為錢財也。如果我們的“科技局”里的人才盡為中國人,那必定忠誠效命,自己也有了話語權。隨著“科技局”的建立,洋務派的一些官員也開始認識到這些問題。
為了應對這些弊端和尋找長久之計,洋務派開始創(chuàng)辦學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科技局”紛紛建立起適應自己人才發(fā)展的新式學堂。
四、早期教育現代化
1.軍事學堂的建立
同治五年(1866),左忠棠在福州船政局附設“福州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和后學堂,主要為船政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海軍學堂。同治十三年(1874),李鴻章創(chuàng)立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為江南制造局培養(yǎng)科技人才,還有為了準備給水師培養(yǎng)人才而建立的各種水師學堂。如光緒六年(1880),李鴻章設立的天津水師學堂,是中國早期影響較大的一所海軍學校。這些學堂大多數都有一個特點,不是獨立而設,不能超然于科技局之外。
這種學堂并不是現代正規(guī)學校,也不是國家統一規(guī)劃安排的學堂,而是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校的一種“游擊式學堂”,是隸屬于“科技局”的一個分支,一旦科技局不需要,學堂就地解散。這種學堂隨意性比較強,往往屬于科技局領導,不直屬中央。
2.留學生的派遣
單純的國內學堂,難以培養(yǎng)出滿意的人才,始終不能滿足科技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直接學習西方列強的器物制造的整體過程。以洋務派為首清政府當局開始考慮向西方派遣留學生,作為創(chuàng)辦學堂的補充。19世紀70年代,清政府開始派遣幼童留美及船政學堂學生留歐的計劃。1870年冬,清廷任命陳蘭彬和榮閎為赴美留學的正副監(jiān)督委員。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幼童赴美求學。19世紀70年代中期,赴歐留學也紛紛拉開帷幕,其學生主要是從船政學堂中挑選。
留學生的派遣,主要源于學習器物的需要,充分體現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核心理念。一旦他們不需要學習器物,或者不搞“科技現代化”,那么學堂的創(chuàng)辦、留學生的派遣也就不重要了。也正是科技的需要,才使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得以一步一步的向前突破。
五、總結
洋務運動作為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步,是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形成的一個起點。比較分散,并沒有形成中央統一領導的早期教育現代化的建設。人們也沒有意識到中國思想文化的落花,依然停留在“火器”的落后。早期教育現代化的產生也只是為應付“制度現代化”和 “科技現代化”的變局而衍生的,并不是真正的意識到中國文化之劣。在馮桂芬的《校芬廬抗議》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是由制度和科技的需要一步一步“衍生”出來的,制度和科技的需要,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對舊有的教育體系做出改變。由此觀之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只是其“制度現代化”和“科技現代化”的“衍生物”而已,也是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產生的重要關鍵。
參考文獻:
[1]郭世佑.突破重圍—中國早期現代化研究[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2]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唐得剛.從晚清到民國[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4]夏東元.洋務運動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王春生.洋務教育與中國教育早期近代化的誕生[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08
[7]李林波.論洋務教育投資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啟動[J].2001年第3期
[8]王列盈.試論洋務學堂在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中的影響[J].2004年第4期
[9]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