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雯
摘 要: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持續(xù)闡發(fā)為當今社會的媒體公正思考提供了新穎的、科學的參考依據(jù),以此為鑒,將媒體公正解讀為兩個方面,即媒體公平和媒體正義,前者是國家的、科學的層面,后者是社會的、人文的層面。對典型媒體不公正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找到媒體不公正的原因在于媒體集團利益和從業(yè)者職業(yè)素質(zhì)兩個痛點,提出及時制止不公正的媒體現(xiàn)象,以及應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度效”理論來解決當今時代媒體公正問題。
關鍵詞:公正觀;媒體;公平;正義;“時度效”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6-0025-04
一、從馬克思主義公正觀到媒體公正
在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視角下,公正是自由與平等的合題,這種公正既保證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又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每個公民的權利。公正并不是完全的平等,也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平等,過于平等只能損害人們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公正也并非完全的自由,完全的自由只會營造一個混亂的社會。馬克思用一種歷史的、實踐的眼光去看待公正問題,意識到一個社會所謂的公正必須綜合考慮當時社會的發(fā)展水平、經(jīng)濟情況、社會生產(chǎn)力以及人們權利的實現(xiàn)情況等多種歷史及現(xiàn)實因素,并且強調(diào)用一種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1]。這種公正觀念下的自由與平等就像是太極圖的陰陽兩極,在陰陽調(diào)和下形成一種流動的動態(tài)平衡,并能夠根據(jù)社會實際情況適時進行調(diào)節(jié),這是一種科學與人性的調(diào)和,這種動態(tài)的平衡才是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深刻內(nèi)涵。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日,新媒體、自媒體發(fā)展迅猛,國家媒體機構的改革也在逐步地進行著,媒體公正的問題在近年來格外突出:付費信息、下載APP才能看的信息、短信推送訪問主頁才能看的信息比比皆是。以前只要蹲在村口就能聽到大喇叭播放的信息,后來只要打開收音機就能夠收聽全世界的聲音,再后來只要守在電視機前就能看到最新的信息……現(xiàn)在不一樣了,即使每天收看《新聞聯(lián)播》,第二天上班也不一定能聽懂同事討論的最新話題,畢竟,有了付費消息的存在。免費消息和付費消息的含金量就像輔導機構的免費贈送課程和付費課程的區(qū)別一樣,以前人們從吃穿看階級,如今就連信息這個向來平等的事物都能夠看出人們的階級,我們不禁思考媒體行業(yè)到底怎么了?
二、何為媒體公正
以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視角,科學且人性的看待媒體公正,我們可以得到媒體公正的大致定義:所謂媒體公正就是媒體公平和媒體正義的合一,媒體公平是從媒體機構運營方面來看,媒體正義則是從媒體工作者本身來看,媒體公正包括公眾對媒體信息的接收、選擇、參與等一切機會的公正。
(一)媒體公平即最大限度保證每個人接收信息的機會平等
在能夠?qū)崿F(xiàn)的范圍內(nèi),每家媒體都應盡量免費播報事實的全部。首先,從經(jīng)濟角度看,這樣做并不是斷了媒體的財路,而是為他們開辟新的收費領域。無論是國家媒體還是私營媒體,都應該最大限度保障人們接收信息的機會平等,也就是說每個人在不付費的前提下都有權選擇全部信息。其次,各媒體可以推送新聞,但不該推送觀點;可以推送現(xiàn)象,但不該推送導向。因為觀點和導向是純主觀的,用觀點和導向去強占人們的判斷不是媒體應該做的事,這樣做只會讓輿論失衡,出現(xiàn)一邊倒的現(xiàn)象,部分媒體在新聞標題上使用“震驚!”“慘絕人寰!”等詞語誘導觀眾思維,這也是不應該出現(xiàn)的。我們都知道,記者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是新聞報道應該保持客觀態(tài)度,這種用導向去博人眼球的現(xiàn)象是行業(yè)規(guī)則消散的前兆。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思維引導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它褫奪了觀眾思考的權利,當一個民族被這種新聞報道培養(yǎng)成一個只會接收觀點而不會思考的民族,那將是極大的悲劇。更致命的問題在于如今的新聞APP有些一打開就是種種炫富、明星等話題,媒體的使命難道不是播報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試問,老百姓每天關注的是什么呢?人們更多關注的是癌癥可不可以痊愈、社保有無新的停繳年限、是義務教育年限最終的定論、是最新的科技成果怎樣改變普通人的生活等,這些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信息,然而這類信息往往被眾多娛樂信息所掩沒,相反“性、星、腥”類的消息可以占據(jù)微博頭條長達兩天之久,這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就曾告誡過人們:“當所有的媒體都變成了娛樂的工具,一個民族就會娛樂至死。[2]”也許更嚴重的是,將死而不自知,如今的媒體環(huán)境就像溫水煮青蛙,慢吞吞地葬送著整個民族的思考能力,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媒體為利益最大化而推送的信息,剝奪了群眾信息選擇及思考的權利。
為了最大限度保障人們對于信息的機會平等,拓寬人們的思考空間,媒體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顯然,這種機會公平與媒體利益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所以需要通過規(guī)范媒體行為形成新的動態(tài)平衡,至少做到尊重群眾的知情權,做到基本信息權利的平等,如果連民生新聞都要花錢買,那將是一個國家的悲哀。
(二)媒體正義需要從業(yè)者具備過硬的素質(zhì)與崇高的使命感
在從業(yè)者需要具備的素質(zhì)中,最重要的是記者的基本功。2017年,馬云的無人超市開放之際,一位怒懟記者的大媽“火了”,回顧這件事有三個很有趣的要點:首先,記者問大媽知道什么是無人超市嗎?大媽不知道,記者解釋 “就是超市里沒有售貨員、收銀員等員工了”,大媽反駁:“那應該叫‘無員工超市”,并且責問記者“就你們這語文水平還當記者呢?”記者竟無言以對,這說明記者并沒有對無人超市的背景資料做功課;接下來,記者問大媽對無人超市的看法,大媽問道:“沒有員工需要養(yǎng),那是不是東西更便宜了?”記者回答:“對此還沒了解到”,這說明記者對無人超市的運營現(xiàn)狀也沒有做功課,并且在采訪對象不了解采訪問題的前提下沒有對其做充分的解釋,硬生生地繼續(xù)采訪,這個時候采訪對象其實已經(jīng)有逆反心理了。最后,大媽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老百姓關心的是有沒有假貨,商品會不會更便宜,會不會有人因此失業(yè),而不是馬云做了什么。記者也急了,問大媽是不是對馬云有意見,大媽說:“我不是對馬云有意見,是對你們這些無聊的記者有意見”,“這種無人超市有沒有給百姓帶來便利才是你們記者應該關注的問題!”記者回答“我暈”,這句“我暈”也將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暴露無遺。不做背景調(diào)查,不做現(xiàn)場勘察,在采訪時臨場反應不敏捷,與采訪對象互相產(chǎn)生抵觸心理,最重要的是采訪方向偏差,不接地氣,這樣的記者,在媒體圈卻不是少數(shù)。
崇高的使命感也是媒體從業(yè)者應有的正義,我們知道媒體不公正的背后其實是巨大的利益趨使,記者為了績效而報道,機構為了點擊率而推送,運營商為了盈利而想出各種收費手段:下載收費、全文閱讀收費、廣告植入收費,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利益的獲得,如果媒體行業(yè)重回理想巔峰,多一些為了理想而報道的記者,比如不畏強權,揭發(fā)“滴血驗癌”騙局的《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卡雷魯;比如說出“如果你拍得不夠好,說明你離得還不夠近”名言的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比如充滿爭議的柴靜。人的一生如果只為利益而活,那將是多么的慘淡,而為了熱愛,為了正義,為了理想而活又是多么充實的一生!
崇高的使命感還應包括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的責任感,著名學者蔣勛曾在《孤獨六講》中感嘆輿論居然可以操縱人們的思維,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一個不經(jīng)常出門的人,當有一個人懷疑他得了艾滋病,等他出門的那一天,滿大街的人都在議論他已經(jīng)得了艾滋病,而他自己并不知道這件事,他只是不常出門而已。“眾口鑠金”這個成語看起來非??茖W,至少在當今社會是這樣,所以營造好的輿論氛圍非常重要,這全有賴廣大媒體?!抖Y記·中庸》中提及:“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中國古人的智慧,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隱惡揚善”“取法乎中”“用之于民”是一種很好的引導輿論的方式。好或壞的言論都不應該過激,特別是壞的言論,當一個社會充滿了惡性報道,社會不免人心惶惶,西方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也從西方人的思維角度印證了這個理論,所以當我們收看《新聞聯(lián)播》時,雖然抱怨國內(nèi)、國外新聞截然不同的播報模式,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國內(nèi)太平,國外不安”的播報模式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安全感,而作為媒體工作者,能夠做到不為利益而夸大負面報道,維護輿論的良好氛圍也是一種極高的正義。
三、網(wǎng)絡媒體時代如何做到媒體公正
(一)制止不公正的媒體現(xiàn)象
當今媒體不公正比較突出的兩個表現(xiàn),一是“媒體霸權”,二是媒體機會不公正。學者蔣勛在小說《舌頭考》中虛構了一個人物呂湘,呂湘最終被迫害致死,他在遺稿里寫道“厄運開始是從婦人和像婦人的男子們的口舌開始的”[3],筆者引用這句話并沒有性別歧視的意思,而是把重點放在“口舌”上,在這部小說中,旁人的“口舌”毀了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網(wǎng)絡媒體時代,倘若沒有公正的媒體輿論引導,這種毫無根據(jù)的“口舌”會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因為網(wǎng)絡世界的一切都是匿名的,難以追責的,而那些所謂的公眾人物的發(fā)聲更是將輿論隨意導向,他們有著公眾信服力,語言更為犀利,壓倒了專業(yè)的媒體聲音,大V、明星的一句話往往比《人民日報》的一篇報道更易引起人們關注,就連某位歌手的前女友深夜發(fā)出又刪掉的微博都能夠引起次日的媒體狂歡,傳播效果可與改變?nèi)祟惷\的科學界震撼事件相抗衡,一些網(wǎng)絡“紅人”的隨意言論亦可引起病毒式傳播和討論,而專業(yè)媒體卻束手束腳、無法作為,這種現(xiàn)象也是“媒體霸權”的一種體現(xiàn)。
媒體還用更加霸道的方式來剝奪群眾的機會公正,2018年11月初,微博自己置頂了“王思聰殺死微博事件”:王思聰在微博發(fā)起抽獎,獲獎113人中只有1個男性,網(wǎng)友回顧歷次微博抽獎,發(fā)現(xiàn)天貓錦鯉中獎者是女性,中國錦鯉中獎者是女性,蘇寧手機中獎者15名全是女性,天貓10人清空購物車中獎者全是女性……一些網(wǎng)友參加了轉發(fā)中獎測試,親自證明了其中的貓膩:新浪會暗中操縱,讓他們需要的中獎候選人中獎,這些中獎女性有著“帶貨”、20~30歲、傳播力強、微博活躍度高等等統(tǒng)一特征。這樣的女性網(wǎng)友傳播能力真的很強,一旦中獎,基本上是逢人就說,這能夠最大限度地擴散微博活動的話題效果,而普遍緘默的男性網(wǎng)友明顯不符合這個標準,所以即便是參加抽獎也永遠中不了獎。新浪官方對于此事也是越描越黑,與其說是王思聰“殺死”了微博,不如說是新浪的暗箱操作“害死”了自己。喬治·奧威爾在中篇小說《動物莊園》中寫道“大家處于一個公平的社會,其中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公平?!痹诶娴尿?qū)使下,媒體正在傷害自己營造的公正形象。
其實新浪的做法只是太過極端,如果他們懂得在“各方都比較滿意”和“各方都還能接受”[1]之間作為,保證傳播力度的同時也給公平抽獎開一扇窗,實現(xiàn)最基本的公正,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這個教訓也是其他媒體值得銘記的。
(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時度效”理論
“時度效”理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提出的檢驗新聞輿論水平的標尺[4],習總書記對其解釋道:“時,就是時機、節(jié)奏;度,就是力度、分寸;效,就是效果、實效”。這個理論可以推廣至一切媒體工作,新聞報道如此,影視節(jié)目亦如此,對媒體工作進行測量的標準早已不該是“收視率”“上座率”“點擊率”“下載率”等等片面的需求側的反應,而應該是同時反應媒體消息時機、力度的掌握,媒體內(nèi)容效果的考量的新標準。筆者認為,“時度效”理論的提出,對當今社會實現(xiàn)媒體公正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時”是前提,“度”是過程,“效”是結果,前兩者是針對供給側,最后一點是針對需求側,無論是什么樣的信息,在發(fā)布前就能夠考慮到觀眾反應和社會輿論效果,就會少犯許多低級錯誤,對于此理論的研究有利于形成一個新的、全面的媒體評價體系,增加媒體積極性,促進公正的媒體環(huán)境的建立。
中國著名價值哲學研究專家馬俊峰教授曾指出:“公正是自由與平等的合題”[5],在我們看來,媒體公正就是每個觀眾都能夠平等地接收信息,又能夠自由地選擇信息。媒體可以對一些消遣娛樂的信息有分寸地開發(fā)新的收費項目,同時打破各媒體之間的壁壘,讓最廣大的百姓方便地接收和選擇。我們深知公正與不公正其實不是全然對立的,他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太極圖的陰陽兩面,絕對的公正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根據(jù)此時的社會需求及生產(chǎn)力發(fā)展狀況,做到讓公正與不公正實現(xiàn)一種動態(tài)平衡,才能夠?qū)崿F(xiàn)歷史的、實踐的、辯證的公正,才能既保證了供給側生產(chǎn)的積極性,又能夠保障需求側公眾的基本權利。這需要國家的宏觀調(diào)控,更需要社會群體的自覺,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平是國家層面的,是需要科學布局的,正義是社會層面的,是人性化的反映,二者共同構成了媒體的公正。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一切變化都是好的開始,新的媒體環(huán)境對新的媒體公正提出了需求,這是發(fā)展帶來的需求,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我們有理由期待新的媒體公正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論原則[J].中國社會科學,2010(6):44-57.
[2] 龍亞莉.“娛”還是“愚”?——讀《娛樂至死》[J].吉首大學學報,2009(10):157-158.
[3] 蔣勛.孤獨六講[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109.
[4] 郎喬.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時度效”的策略分析[J].新聞前哨,2018(10):58-59.
[5] 馬俊峰.自由與平等:形式與實質(zhì)的矛盾及其解決[J].哲學動態(tài),2012(2):67-70.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