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玲瓏
民國時期,老石碼經(jīng)濟相對繁華。很多新鮮事物都來自于國外引進的泊來品。這些泊來品不管是吃的還是用的,人們習慣在名字的前面帶個番字。比如火柴叫番仔火,煤油叫番仔油,餅干叫番仔餅。而最早的地瓜品種則是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由儒商陳振龍從呂宋引進的,后經(jīng)林則徐在福州等地推廣種植。閩南人把這種薯類植物稱之為“番薯”。饑荒年代,番薯功不可沒。閩南人對“番薯”有著特殊的情感,甚至慣用于人名。也許,“番薯”這樣的名字真的可以賜給人特別的天乙宿命。在遠去的歲月中,曾經(jīng)在老石碼叱咤風云的三個富商巨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俗稱叫“番薯”。他們就是本文的三個名角,號稱石碼“三番薯”的藍番薯、錢番薯、徐番薯。
我們先說藍番薯,前輩們都知道,他就是曾經(jīng)的富商,老石碼人眼中的“土皇帝”藍汝漢。藍汝漢,又名藍庭金,俗名藍番薯(1869~1928),龍海港尾隆教人。曾經(jīng)寄居在烏礁洲滸茂城內(nèi)。早期在石碼經(jīng)營“民麟”土煙店,產(chǎn)品主要銷往臺灣。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為了創(chuàng)辦佛堂,藍汝漢特意從臺灣引進日本和尚,輾轉(zhuǎn)來到石碼。藍汝漢成立佛教教會并自任會長。民國四年(1915),開設茂川船務行和茂興、茂順、三閩魚行,生意觸及多個領域,包攬進出口貿(mào)易和水產(chǎn)市場。他獨具慧眼,遍地生財。開設賭場、娼館、鴉片館,承包厘全局,包攬全鎮(zhèn)17種苛捐雜稅,儼然就是一個地方稅務機構。不難看出,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有敏銳的嗅覺,善于抓住商機和市場。他四海結交,八面春風。藍汝漢頗有些像孟嘗君,他的朋友沒有三六九等的界限,生冷不忌,水陸俱陳,社交范圍從日本人到地方軍閥、官僚,乃至土豪劣紳、地痞流氓。他也豢養(yǎng)打手。他的權勢在當時的石碼真可謂一手遮天。
后來,他還組建石碼商會,并自任會長。當上商會會長后,藍汝漢確實也為石碼的發(fā)展做了一些實事。首先,對于老城區(qū)的分布和建設規(guī)劃他是費盡心思的。他找來當時的一些專家,精心策劃,借鑒國外的建筑風格和理念,對石碼老城區(qū)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規(guī)劃和改造。民國八至十年(1919),為了讓拆遷順利進行,藍汝漢伙同軍閥洪兆麟,借勢強制拆遷。據(jù)說,他的拐杖一比劃,就是一條街的建設規(guī)劃。該拆的全拆,該建的全建,你只能照他的意思去辦。懾于其威力,百姓有怨言也不敢吭聲。不服也得服!當然,拆遷的同時,他也不忘搭上順風車,在新行街大肆興建自家的樓院。從那時候起,一座美輪美奐的石碼古城誕生了。這個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小鎮(zhèn),舉目都是嶄新的紅磚騎樓,東方的紅,南歐的灰,紅磚、紅瓦、紅廊柱,既有南洋的格調(diào),又有閩南的元素,這種中西合璧,絕無僅有的建筑風格,在石碼形成了全城的規(guī)模和建筑體系。
因為暴富且獨霸一方,藍汝漢平時的一些所作所為曾經(jīng)激起公憤,甚至引發(fā)群眾反抗。北伐期間,當時的農(nóng)會在國民黨左派的支持下,組織力量控告藍汝漢,并清查藍汝漢非法所得,聞到風聲的藍汝漢逃往鼓浪嶼。結果只抓到其子藍步青,當即押送漳州駐軍廖鳴歐團部。此舉得到海內(nèi)外廣泛關注和支持,但廖鳴歐私下接受藍家賄賂,偷偷放走藍步青,從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憤,并釀成大規(guī)模的“倒藍反廖”運動。
藍汝漢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惡霸,但也有人說他是紳士。特殊的時代,是非功過已成云煙。但藍汝漢給石碼留下的市政建設——獨特的騎樓建筑體系,讓石碼小城增添了一份厚重。騎樓特有的長廊貫通成排,為我們出行提供了無限的便利。行人逛街時,既可躲避風雨烈日,又可一邊悠閑散步,一邊從容地看貨購物。你不得不佩服藍汝漢獨到的眼光,在一百多年前,他就那么有規(guī)劃地將二橫二縱的主干道,把石碼巧妙地區(qū)分為上碼、中碼和下碼。街中有巷,巷中有埕,埕中有厝。整個排列錯落有致。我們更佩服他非凡的遠見,在早期的拆遷改造中,他已經(jīng)超前地植入了下水道建設的理念,同時堆砌江堤駁岸、碼頭,一系列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時至今日,全城依然還在使用他當年埋下的下水道。排水溝背靠西南(紫云山)、面向東北(九龍江)、西北面又要承受石碼鎮(zhèn)周邊的山峰瀉流,因為有這套完善的排水設施,才解決了石碼鎮(zhèn)防洪防淓的特大問題。也就是說石碼鎮(zhèn)從那個時候起,沒有了洪、澇的憂患,因為在惡劣的水災到來之時,石碼的排水系統(tǒng)就會隨同潮落時分而退盡。
與藍番薯齊名并提的還有錢番薯。錢番薯真名錢甚德,生于1875年,卒于1951年,紫泥城內(nèi)錢厝人。民國初期,在石碼十六間自營“春發(fā)?!奔埐鞣弧C駠吣辏?938),錢番薯瞄準廈門這個貿(mào)易黃金地段,在廈門設立紙箔工場,同時還創(chuàng)辦了“振茂”進出口商行,經(jīng)營紙箔出口業(yè)務。產(chǎn)品暢銷南洋、香港、臺灣等地。民國三十五年(1946),在香港開設合盛行有限公司,經(jīng)營紙箔、紗布等進出口業(yè)務。事業(yè)如日中天。錢甚德育有三子:錢豐盛、錢永盛、錢長盛。錢甚德平素樂善好施,發(fā)達顯赫的他從來都不忘回報社會,主要表現(xiàn)為“施藥、施棺、施賑”等善舉,并設立基金會,長期資助孤寡老人。1948年解放前夕,錢甚德跑到香港。留在內(nèi)地的生意交給長子錢豐盛經(jīng)營。舉家移居香港后,錢豐盛把石碼的產(chǎn)業(yè)交由他的堂弟錢大知打理。錢大知一直是錢家的忠實管家,他感恩于叔叔錢甚德的栽培,把錢家留在內(nèi)地的產(chǎn)業(yè)打理得有聲有色。錢家一直把慈善當成家風傳承,每月都會從經(jīng)營收入中抽取部分資金作為慈善款項。為幫助家鄉(xiāng)的孤寡老人安享晚年,錢豐盛決定在石碼創(chuàng)建社會福利院。1987年,錢豐盛向當?shù)孛裾志璩鲆慌鷥r值30萬的童裝,后經(jīng)民政局折價賣掉,折合人民幣27萬多,(不夠部分由政府承擔)建造了龍海首家社會福利院。福利院占地5畝,最先收入27個孤寡老人,除負責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外,每月還給每位老人分發(fā)20元的生活費,讓這些孤寡老人從此生活無憂。2016年,錢番薯的孫子從外地再次來到石碼,專程前往福利院看望并資助這里的孤寡老人。幾代人的慈善愛心接力被傳為佳話,民眾對錢氏家族普濟眾生的行為一直贊賞有加。
似乎,叫番薯的人都不簡單。除了上面介紹的兩位商人,與他們相提并論,號稱“石碼三番薯”之一的是武藝高強的民間藝人徐番薯。徐番薯的武學受教于龍海青山巖和尚,屬南少林第十七代傳人,是老石碼難得的一位內(nèi)外兼修的武術高手。對于武術中的功架、功力以及骨傷科他都有很深的造詣。龍海一帶傳承至今的青山巖“羅漢拳”、“大馬拳”“絞棰”“鐵沙掌”等法,都出自他和他的同門授徒所教。徐番薯的一家可謂是習武世家。女兒“徐水貞”同樣有著深厚的武術功底,棍、刀、劍法皆為拔萃。徐水貞曾經(jīng)是石碼衛(wèi)生院很有名氣的骨科醫(yī)生,所用的膏藥皆是由她的獨家秘方自制而成。
徐番薯的兒子徐蓮蒲,修得父親的全部武學真?zhèn)?,臂力過人,曾獲國家級舉重獎項,成為南少林青山巖第十八代傳人。然而他留給世人最大的影響力是他為中國排球所作出的貢獻。關于他的事跡也許我們這一代人都了解甚少,但我相信,原中國女排的主教練陳忠和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陳忠和曾經(jīng)這樣說:“在我中學時代以及進專業(yè)隊之前,有兩位德高望重的教練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第一位教練就是徐蓮蒲,他曾是中國第一代國手,其大輪臂扣球手法堪稱國內(nèi)一絕?!标悓钅畈煌恼俏覀兪a著名的“徐番薯”之子徐蓮蒲。
徐蓮蒲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作為武術界名門之子的他,怎么也沒想到有朝一日他會棄武改練排球。改行前他是一名年輕的武術館長,遠近聞名的拳頭師。也許,命中注定的事你根本無法改變。一個偶然的機會,徐蓮蒲結識了排球教練柯登科,這個偶遇改變了他的一生,從此與排球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排球還處于真空階段,少有人練。改行入道的徐蓮蒲勤學苦練,在扣球技術上融合了武術中的彈跳、發(fā)力和運氣,創(chuàng)造了獨具一格的“力量排球”。很快地他在排球界盛名遠揚。他以“握拳式”的手法 ,扣出的球勢大力沉,令人膽寒。新中國成立后,徐蓮蒲一路從龍海隊打到華東隊,一直到國家隊。他曾在國際比賽中,用扣球把對方攔網(wǎng)隊員的手掌虎口砸裂,“蓮蒲師”的美名傳遍國內(nèi)外排球界,但徐蓮蒲為人低調(diào),渾身上下沒有一點“國手”的派頭。榮升教練的他,訓練隊員自有一套。他善于抓住隊員的特長,因人施教,從不千篇一律。中國排球發(fā)展至今,有他灑下的一份汗水,軍功章里有他立下的一份功勞。這個從武術世家中走出的“蓮蒲師”,與其父親徐番薯相比,的確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番薯這個名字,貌似有點俗,但深得石碼人喜愛。石碼小鎮(zhèn)叫番薯的人無數(shù)。除了藍番薯,錢番薯,徐番薯這些名杰,老石碼還有番薯埕,番薯小學。下筆至此,我想小石碼是否該多個昵稱,叫“番薯鎮(zhèn)”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