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妤
【摘要】 目的:探討肺康復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OPD)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對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呼吸內科門診及住院自愿參加的200例COPD穩(wěn)定期患者進行研究,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A組)和觀察組(B組、C組、D組),每組50例。對照組(A組)深慢呼吸縮唇呼氣訓練,觀察組分為太極拳組(B組)、阻力呼吸訓練器組(C組)、太極拳+阻力呼吸訓練器組(D組)。
結果:B組、C組、D組治療6、12個月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C組、D組治療6個月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A組,且D組各項指標優(yōu)于C組、D組(P<0.05)。A組治療前及治療后住院次數(shù)、住院天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C組、D組治療后住院次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及A組,且D組低于A組、B組、C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太極拳聯(lián)合阻力呼吸訓練器的肺康復治療方式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加強機體運動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頻率及住院時間,緩解了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提高了生活質量。
【關鍵詞】 肺康復治療; 慢阻肺穩(wěn)定期; 肺功能; 生活質量; 影響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8.08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08-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發(fā)病年齡主要是40歲以上人群,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日益增多[1]。COPD全球防治倡議提出,呼吸功能鍛煉是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康復的重要內容,國內外有多種呼吸功能鍛煉的方法[2]。本次研究對比了不同肺康復治療方法對COPD穩(wěn)定期的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筆者所在醫(yī)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呼吸內科門診及住院自愿參加的200例COPD穩(wěn)定期進行研究,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jīng)臨床檢查均符合《內科學》第8版及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診斷標準[3-4],肺功能分級在Ⅱ~Ⅲ級,且經(jīng)過治療病情穩(wěn)定進入緩解期后開始呼吸訓練。排除標準:(1)有嚴重認知或心理障礙的患者;(2)COPD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嚴重感染相關疾病或骨骼肌疾病的患者;(3)目前吸煙或未積極嘗試戒煙者;(4)依從性或配合差的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A組)和觀察組(B組、C組、D組),每組50例。其中A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53~67歲,平均(53.1±5.6)歲,平均病程(7.0±2.6)年;B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52~68歲,平均(53.5±6.1)歲,平均病程(6.9±2.8)年;C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54~66歲,平均(53.3±5.8)歲,平均病程(6.9±3.6)年;D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51~70歲,平均(53.8±5.7)歲,平均病程(6.6±2.9)年。各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A組):采用深慢呼吸縮唇呼氣訓練,即患者取舒適體位(立位或坐位),使其放松全身肌肉,雙手置于上腹部,采取“吹笛狀”呼氣法——將嘴唇縮成“吹笛狀”,使氣體通過縮窄的口形徐徐呼出,吸氣時閉嘴用鼻緩慢吸氣(吸氣2 s,呼氣4~6 s),每次吸氣后不要忙于呼出,稍屏氣后再行縮唇呼氣,并使上腹部緩慢回縮,雙手輕壓腹部使之凹陷,注意呼吸頻率8~10次/min,鍛煉15~20 min,2~3次/d,在起床后、睡前及午睡后進行。
太極拳組(B組):每次經(jīng)簡單準備活動后進行24式楊式太極拳鍛煉,鍛煉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wěn),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身體保持舒松自然,逐步做到意、息、氣、形自然協(xié)調同步,以使呼吸逐漸變得深長均勻,松柔慢勻,逐漸鍛煉呼吸與運動的配合:舉手及足外移時吸氣使胸廓擴張,手放松下沉及收足時與呼氣配合,胸廓回縮。練拳時心率控制在120次/min以內,每日鍛煉2次,早晨及午后各1次,每次練習2遍,練習時間控制在1 h以內,練習強度由小逐漸向中度運動量過渡。
阻力呼吸訓練器組(C組):含住咬嘴吸氣,以深長均勻的吸氣流使標尺球保持升起狀態(tài),并盡長時間地保持。一般初始時能吸起第1個標尺球(容量600 ml,第2個標尺球容量900 m1),以不感到疲勞為度,循序漸進,直到能將3個浮標球全部吸起(容量約1 200 m1)。保持吸氣時間長一些,使浮標球在觀察管內的高度維持時間盡可能延長,然后將吸嘴從口中拿開,緩慢縮唇呼氣、放松,休息片刻再進行第2次吸氣,周而復始訓練,每次訓練10~15 min,3次/d。
太極拳+阻力呼吸訓練器組(D組):24式楊式太極拳鍛煉聯(lián)合阻力呼吸訓練器訓練。
各組均連續(xù)鍛煉1年。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治療前和治療后1、3、6、12個月的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并計算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和用力肺活量(FVC)[5];(2)治療前和治療后1、3、6、12個月時用6 min步行距離(6MWD)評估患者運動耐力的變化[6];(3)治療前和治療后1、3、6、12個月時用慢阻肺評估測試表(CAT)評估患者生活質量[7],量表共有8個因子,由患者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評價,采用1~5分5級評分法,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低。(4)治療前和治療后住院次數(shù)及住院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檢驗水準取值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對比
B組、C組、D組治療6、12個月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C組、D組治療6個月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A組,且D組各項指標優(yōu)于B組、C組(P<0.05),見表1、表2、表3、表4。
2.2 住院次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對比
A組治療前及治療后住院次數(shù)、住院天數(shù)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C組、D組治療后住院次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均低于治療前及A組,且D組低于A組、B組、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本研究中選取的太極拳呼吸訓練方法,其特點是在皮質中樞的調控下,以有節(jié)律的肌肉活動保證深而慢呼吸,明顯提高機體氧攝入量,此為太極拳運動對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防治功效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8]。呼吸訓練器是近年研制出來的一種自主式吸呼氣鍛煉裝置,其原理是通過深呼吸(可通過調節(jié)阻力增加呼吸強度)來鍛煉呼吸肌,以達到促進肺功能康復的目的[9]。相較于傳統(tǒng)的吹氣球、吹瓶子,使用呼吸訓練器可以直觀的在訓練過程中直接測量出患者每次呼吸的指標,直觀反映患者在呼吸訓練時的恢復進度。且呼吸訓練器成本低,體積輕巧,操作簡便[10]。
從研究結果來看,D組的肺功能指標、6 min步行距離試驗改善效果最明顯,同時治療后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顯著的改善。太極拳是全民普及的休閑體育運動項目,具有強生健體,調節(jié)心性的作用,對COPD患者來說非常有幫助[11]。阻力呼吸訓練器簡單易操作,直觀反映患者在呼吸訓練時的恢復進度,且呼吸訓練器成本低,體積輕巧。適合大范圍推廣普及[12]。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范圍以下兩方面:第一,不同組的訓練方法均有嚴格的標準及規(guī)范,且持續(xù)時間較長(1年),難以保證所有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第二,COPD患者在長期病情影響下,極易發(fā)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本次研究僅通過CAT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忽視了對患者心理層面的評估。
綜上所述,太極拳聯(lián)合阻力呼吸訓練器的肺康復治療方式對COPD穩(wěn)定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改善肺功能,加強機體運動能力。另一方面,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頻率及住院時間,緩解了患者的經(jīng)濟壓力,提高了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卜麗娜,宋愛玲,賈衛(wèi)紅,等.肺康復對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療效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6,21(5):799-801.
[2]韓博學,張睢揚,韓永仕,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9):1129-1133.
[3]周露茜,黎曉瑩,李允,等.呼吸肌肉鍛煉加序貫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穩(wěn)定期重度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臨床隨機對照試驗[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6(8):1069-1074.
[4]王麗.肺康復心理治療對改善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焦慮抑郁的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18,19(1):22-24.
[5]潘怡,王振興,閔婕,等.24式簡化太極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肺康復中的療效評價[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8,33(6):681-686.
[6]游明元,李群,陳鋒,等.肺康復訓練對極重度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響[J].西部醫(yī)學,2016,28(5):702-704,708.
[7]閆明華,郭永忠.重癥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上肢無支撐運動訓練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3):446-448.
[8]吳倩,曾玉琴,蔡珊,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家庭肺康復運動處方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18,35(11):740-743.
[9]劉東苑,賴筱珊,王紅嫚,等.肺康復運動訓練治療對中重度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作用的評估[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6,18(11):64-65.
[10]李玉虎.噻托溴銨聯(lián)合肺康復治療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肺動脈壓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7,10(1):72-75.
[11]金正瑞,韓軍俠,李金龍,等.噻托溴胺聯(lián)合肺康復治療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療效觀察[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8,37(6):538-540.
[12]郭繼彩.傳統(tǒng)健身功法八段錦促進COPD穩(wěn)定期患者肺康復的療效分析[J].山東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6,38(3):171-174.